周文源: 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
时间:2014-12-01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

 

简介:

1973年     出生于周浦周家埭村

1981年     就读于周浦中心小学

1985年     就读于周浦中学

1988年     就读于杭州市西湖职高(前身九溪职高)烹饪专业

1990年     毕业后,先后就职于军分区食堂、胡庆余堂食堂、福临门酒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95年     开始创业,在孩儿巷创立了自己的第一家餐馆——旺角海鲜馆,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几年的摸爬滚打,周文源逐渐掌握了餐饮经营的门道。

1998年     创立了“白鹿餐饮有限公司”,自主经营“白鹿餐厅”,迅速以“精致餐厅、平民价格”的特点赢得市场。

创业感言: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水有源,树有根,一位技能型实用人才,在职场中,需要哪些素质?职场上,能走多远?能不能创业?能创多大的业?创业之路能有多宽?西湖职高烹饪专业90届毕业生周文源同学的职业生涯,或许能给人们许多的启发。

勤勤恳恳的学生

1988年,中考,几分之差,周文源同学不得不选择了读职业学校——西湖职高的前身九溪职高烹饪专业,从此,九溪职高的校园中多了一个勤勤恳恳的身影。

80年代,杭州因得天独厚的历史积淀,旅游业方兴未艾,需要大量的餐饮从业人员。

当时,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学校有两位烹饪专任教师——叶永兴、陈慧娜,都不得不身兼冷、热、面、雕四门专业课,老师对学生都很好。刀工和热菜,叶老师是行家里手,其他科目并不是他的长项,这些,叶老师对学生如兄弟般坦诚,毫不避讳,每次上课前都带着学生一起反复的演练、共同揣摩,直到自己了然于心,等到正式上课时,学生们已经“在失败中汲取了教训,在成功中提取了经验”,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坦率的态度,钻研的精神,踏实的作风,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这其中,总少不了周文源那双执着的眼神。

因专业师资短缺,九溪职高又从各大饭店聘请行业高手到校兼职,他们不单带来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同时,更带来了鲜活、前沿的市场资讯,给学生们描画出“刻苦——技能——努力——成功——市场需求——创业”的人生轨迹。

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学校教育以及业界的成功范例,在学生中起到了激励作用,也激发了周文源对成功的渴望和刻苦磨练技术的动力。刀工是厨师入门功夫,直接关联着这菜的味道,刀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食客的第一印象,要求是粗细一致,厚薄均匀,长短相等,互不拖连,根据原料的性质和烹制的需要分成段、块、片、丝、丁、茸、丸等几种,每一项,周文源都勤快地练习,细心地琢磨,并细致地总结,实践中,他发现切丝除了要切得粗细均匀、长短一致外,还要掌握原料的特点,如鱿鱼不宜直切,横切炒的较嫩;牛肉筋多较老,也需横切;猪肉要顺着纤维纹路切,横切炒后就会零乱不齐;鸡肉较嫩,应顺丝切┅┅翻筋锅,是烹饪的基本功,铁锅里装上黄沙加在一起有近10斤,全靠手腕的力量颠簸锅,扬起翻动锅内的沙子,腕力要求很高,训练时学生都龇牙咧嘴吃不消,但对事业的追求,支持着周文源坚持了下来,手腕酸了,咬咬牙撑下去;肌肉伤了,贴块膏药缓解一下,继续┅┅

“成功的娇艳,是辛勤的汗水的浇灌!”艰苦的努力,终于换来成功的喜悦。高二时,周文源与吴永良等三位同学组队,参加杭州市中职烹饪技能大赛一举夺魁。

踏踏实实的员工

汽车在狭窄而又颠簸的乡间公路喘息着往返,却承载着周文源的梦。

周浦乡周家埭村,位于杭州西南端,富春江畔,人们走几步路,再划几脚船就出市境,到了富阳。当时的交通落后,仅有的几部周浦通到九溪的公交车,还往往除了喇叭不响剩下哪都可能响,就是这样的车也不能保证准点运行。

他从不贪图安逸。走入职场时,周文源先后在军分区食堂、胡庆余堂食堂,由于是单位食堂,主要解决内部员工的伙食供应,菜品、样式相对简单,制作要求相对不高,工作压力不大,学到几位大师傅的拿手菜后,继续在这里工作会相当轻松,但他有他的目标,周文源还是在大家的惊异中选择了离开,转到杭州福临门酒家工作。

“福临门”地处武林商业区,东靠繁华商业街延安路,与百大咫尺之隔,北隔体育场路与武林广场相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主打杭州特色菜肴,食客如云,是当时名满杭城的酒家。

新的工作岗位,一切从头开始。

农村孩子,吃得起苦。每天,他都能很早到单位。上班路远,就早早地爬起床,挤头班车,到了酒家,打理厨房,烧上水,把师父们的用具按照他们的工作习惯摆放整齐,还能抽空帮进货的同事搬运食材,同事还没来得及表达谢意,周文源已经憨厚地转身赶去上早例会了。

周文源从切配做起,细心地把饭店的每个菜肴切配好,调料备好。麻利的动作,精细的刀工,标准的配置,他很快就赢得了厨师们的好评,师傅们都很愿意教授这个爽利的小伙子烹饪的门道。空闲时,还从旁指点,让他小试牛刀,这期间,周文源厨艺大进,几经岗位调换,最后成了主厨。

1995年,他承兑下了这家店,创立了自己的第一家餐馆——旺角海鲜馆,经营海鲜产品,承接各类会议接待,兼顾市民消费,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几年的摸爬滚打,周文源也逐渐掌握了餐饮经营的门道。

回顾那段生活,周文源说,人在任何职业中都应该具备有目标、肯吃苦、善学习的素质。

低调稳健的老板

商品经济,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断的执行力。

90年代中期,餐饮企业还是以公务接待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但日益活跃起来的市场经济,使寻常百姓的腰包日益涨鼓了起来,个人消费的潜力日益提高,周文源敏锐地把握了市场的脉动,转变投资方向,98年,创立了“白鹿餐饮有限公司”,自主经营“白鹿餐厅”,迅速以“精致餐厅、平民价格”的特点赢得市场,起家不久的白鹿,就开启了杭州百姓排队吃饭的先河,也改变了这个城市的人上餐馆吃饭的习惯,顾客“等位吃饭”几乎天天上演,虽效仿白鹿者甚众,但在十多年后,白鹿还需要排队,甚至在新店开张的首日就要排队,而众多的餐馆已经不知所终,甚至连一个淡淡的印痕也没留下。“无他,只是我们脚踏实地点罢了。”周文源董事长笑着说。

平价又精致的菜肴,一直是白鹿吸引食客的杀手锏。“从1998年到现在,白鹿的菜单上有10来只菜的价格,一直就没发生过变化。”周文源说,“5块钱的糖醋排骨已经成为食客们心目中的‘经典’;10元的芋艿子排、20元的蛋黄鸡翅、15元的田螺塞肉煲、28元的香烤鲈鱼和蛋黄子排,都是体现白鹿超高性价比的招牌菜;一大锅用货真价实的小鲍鱼和野山菌熬煮出的‘浓汤小鲍鱼’,只要58元,这些让杭州人念念不忘的菜肴依然出现在新白鹿菜单上,用平实的价格吃到高端的菜肴,白鹿的高性价比也在精致升级。”

但从2009年开始,周文源就将目光投向了综合性商场。

早期,白鹿开店的首要条件就是市中心、繁华地段。比如白鹿耶稣堂弄店、游泳馆店和龙游路店,都在延安路、武林路这样的主要商业街附近。

周文源分析:“综合性购物商场,有巨大的人流量和完善的公共设施服务,与街边的门店相比,商场店中午的生意更好,总体上商场店的人流量会比街边店要高出两成,而且营业时间也会比街边的门店要长,商场里都有空调,等位的区域可以缩小,此外,商场的洗手间、停车位和安保人员等,都让餐厅省心不少。”

白鹿西湖银泰店的开张就是这一转变的开始,随后,萧山银隆店、新塘路店、解百新元华店和银泰西湖文化广场店┅┅都开在了综合性的商场、超市楼上。

2010年9月,新白鹿萧山店开业;12月,新白鹿新塘店运营,新白鹿不仅在菜品、服务方面进一步“时尚升级”,装修设计也从大众餐馆变身为精致餐厅,这标志着白鹿开始进入品牌快速扩张期。

品牌提升和价格提升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在推新店的同时,白鹿也在升级菜单,在不提价的前提下给消费者做出更多新口味的实惠菜式,周文源自有他的经营之道:“这些年无论房租、原材料还是人力成本,餐饮企业的各类成本都在上涨,只要还在企业承受范围内,只要可以通过细抠成本和规模经营来分摊成本压力,就不会把这份上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边县市消费力不输杭州,开店成本却相对较低,‘走出去’不失为疏解压力、增加利润的妙招。

“现在品牌要开新店,资金不是问题,新的商业项目也不缺,最大的问题是人力储备不足。因为厨师和餐厅管理团队都需要体系内部培养,如果一味追求多开店,品质和管理就很可能无法保证。”周文源董事长说。

未来,新白鹿将一如既往,保持每年开2-3家新店的扩张节奏。

回看来路,波已平浪已静;展望前途,虽然可能风乍起云初涌,但艳艳的阳光依旧眷顾着周文源们,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洒下一路和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