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尽,悠远的文化春意
时间:2014-12-05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金华第一职校青春榜样人物徐梦璇访谈

水的凌波中,山的伟岸里,绽放出一朵花之君子,她是那么的清逸,那么的淡雅;当她穿梭于文华殿堂时,又是那般恬静,如许坚定。

——题记

春末的节律中,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首届校园青春榜样评选活动降下了帷幕,这给生机盎然的校园平添了几许文化春意。在青春榜样人物获得者中,一位坚守梦想、痴迷文学的校园才女在同学中迅速走红,她叫徐梦璇。

日前,笔者进行了专访。

初识徐梦璇

这位清秀的女生给我的感觉是文静、腼腆,似乎又不停地在思索,言行举止总是收着。

接触中,彼此谈论的话题自然驰骋于文学与创作。言语不多的徐梦璇,提到文学,完全看不出之前的腼腆。话匣子一开便直奔经典名著与古诗词。

20多年前,由曹雪芹的经典名著《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在央视播出,立刻红遍大江南北。红迷们无不为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扼腕痛惜,也有惊叹于荣宁二府的富丽堂皇、大观园的精致华丽。

六年前,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小学四年级的徐梦璇迷恋上了《红楼梦》中的黛玉、晴雯等人物,并很快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读初中时,在书店里看到一本比砖头还要厚的《红楼梦》,我想,内容必定丰满,情节肯定曲折,人物一定复杂,只是苦于手头没钱……”徐梦璇说。小学时代读的《红楼梦》是一本少儿读本,仅语文书那么厚。徐梦璇省吃俭用了几个星期,终于如愿买回了那部《红楼梦》,在翻着《古汉语字典》中读了一遍又一遍,并对其中的词语、句子一一添加上注解。

三年初中,徐梦璇阅读了三个版本的《红楼梦》共10多遍。作为曹雪芹的忠实读者、红迷徐梦璇对花团锦簇、欣欣向荣的大观园以及红楼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虽非亲眼所见,却了如指掌,信手拈来。

亭台楼榭、花繁木茂、曲径通幽、垂柳依依、碧波荡漾、虫鸣鸟啼,宛若仙境的大观园;暗绿色的大门,一条弯曲而狭窄的石子路在翠竹的掩映下伸向庭院,好一个“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怡红院大门前西侧是芭蕉,东侧是海棠,芭蕉暗指黛玉,海棠指代湘云;黛玉悠悠抚琴,紫鹃静立一旁,主仆二人淹没在悠远的琴声中。想起书中交代黛玉生活的一个片段:黛玉坐在月洞窗内,隔着纱窗,把自己素日喜欢的诗词教给鹦鹉念。徐梦璇惊叹:“这何止是富有情趣,简直就是诗意的生活。”

在整部《红楼梦》中,徐梦璇更多的是对黛玉的同情与怜惜。她说:“黛玉的闺房,是用无数斑竹搭建的房子,充满‘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的意境,身世单薄,寄人篱下的孤苦自然是要竹林丛木来掩盖的。”红迷徐梦璇,除了对情节记忆深刻之外,脍炙人口的《枉凝眉》、《葬花吟》等词也深爱无比,回味无穷。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是梦璇青春中一段永恒的旋律。*#*

江南文化,春满八婺

撩去古典名著里的悲悲喜喜后,笔者又发现,厚重的文化不仅蕴藏于人的血脉中,还留存于演进的土地上。

从金华出发,穿越汤溪,沿社阳溪溯流而上,一路有修竹相映,花香鸟语,水欢石唱。峰回路转间青砖黛瓦跃然入目,这便是婺城区西部最偏远的村庄——上阳村。徐梦璇的家乡。

这个南邻丽水遂昌,西接龙游社阳乡的小村庄,坐落于峰峦叠翠的连绵群山里,清澈见底的山溪穿村而过。村口两棵枝繁叶茂、相依相伴的南方红豆杉已有200多年历史。村道旁,墙园内,不少树龄逾百年的古树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给山中上阳增添了不少灵气。

少儿时代,徐梦璇常听爷爷说家乡的“四奇”:上阳虽属金华辖区,但村前庄后皆属龙游县域,稀奇;村庄虽被群山环抱,可村民眼界开阔,大都走南闯北做垫肩生意,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上世纪90年代便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惊奇;在村里用手机拨打本村的固定电话,必须要先拨区号,出奇(因为那时的移动信号是龙游县的);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人姓项,这是楚霸王项羽的后代,新奇。

上阳村有20多处雕梁画柱的古民居,以及气势恢宏的宗祠、池榭和堂楼,形成明清时期的徽派古建筑群。前厅后堂,两边厢房,厢房旁有侧房,堂后有堂楼,能分可合,冬暖夏凉。徐梦璇说,站在半山腰,远山、楼房,错落有致的田块,白纱般飘荡的山溪,尽收眼底。若逢雨过天晴,一团团浓雾从山脚缓缓升起,山风吹来,时聚时散,为眼前的景色平添了几分韵味。

周末,徐梦璇难得回家一趟。

她说,下午两点放学,一百六十里的路程,乘车下车,改车换道,时间根本不够,因此周末基本留校。而一旦回到家乡,大有一种给人恍若隔世的感觉。

一条鹅卵石铺就的百米老街上,青砖黛瓦的楼房,里面有精美的雕刻、厢房、天井和中堂,折射出当年主人的人文底蕴。这就是徐梦璇的家。她说:“我父亲的太公曾中过举人,爷爷和父亲酷爱古书、经典名著,爱读报纸,父亲还喜欢对对子,母亲则是村里的妇女主任。”

在那里,你也许可以读懂一切。

小学时代已成红迷的徐梦璇,阅读范围虽垂青于古书、经典,但终告别不了对《红楼梦》的迷恋。每日感黛玉所感,思探春所思,乐湘云所乐,悟惜春所悟。初二时,有感于黛玉、宝钗等姊妹结海棠诗社,吟诗作对,赋酒填词;又爱慕婉约词派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人的风格,徐梦璇便自命号“黛岚居士”,又开始自学古诗词常识,迷恋上宋词。临近初中毕业,徐梦璇耗时近两个月的第一首词《潇湘夜雨·惜别》也终于填成,赠给同窗好友,以作惜别之情。

自小学到初中,徐梦璇均为“三好学生”、“积极分子”、“优秀班干”、文娱委员,科学、历史课代表,学习成绩曾名列前茅,是老师理想中进入重点高中的对象。由于徐梦璇过度沉迷于中国文学的唯美,导致成绩一路下滑,终以八分之差无缘于普高。

2011年9月,徐梦璇踩着灿烂的阳光,怀揣理想,自信地踏进了金华市罗店镇北山路17号校门。*#*

千秋有容,今世有为

水的凌波中,山的伟岸里,有着独特的人文品质和连绵不绝的精神文化血脉。有人做过统计,自东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家中,浙籍文人就占到六分之一;还有人说,近代文学史,半部在浙江。这的确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文华之地。千百年沧桑岁月的积淀和一代代人的创造与积累,熔铸了悠远、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

来日,徐梦璇能否在文学殿堂里闯出一片天地?

她坦言:“我们这代人,被人叫着‘90后’,说我们是叛逆不自知的一代,无病呻吟的一代;我们所有的疼痛被人当成一个笑话,说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追求理想,探求爱好,需要精神植被,拔节自己,寻找出口,而能给予我们的,只能自己去争取,在旧伤口与新伤口的交替中成长。”

徐梦璇是该校尖峰文学社副社长(校领导任社长),班级团支书;又是三好学生、优秀团干、优秀记者和首届校园青春榜样人物获得者。她先后在“五十年校庆”、“2011感动中国人物”、校运会等的征文中获奖;在2012年第九届校园技能运动会上,她一人拿走课本剧改编一等奖、职业生涯规划和硬笔书法2个三等奖。她写的新闻、诗词、评论、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先后被《金华第一职校报》、《尖峰·新时代》、《校园星期刊》等报刊采用发表。

徐梦璇平时很低调,生活追求简单。她说,只有简单的生活,才有更多精力忙于学习,追求理想,享受平凡但不平淡、简单却不单一的日子。

徐梦璇是个典型的双鱼座女生,爱幻想,会追求一点浪漫,却不乏理智,遇到失意的事一如黛玉般多愁善感。“曲尽。忆往昔,三载情谊,怎舍离分。炯炯清眸泪,翻滚入尘,此别何日重聚?”浸泪的词句,同窗手足情何以堪?说到徐梦璇的词处女作,她“避开”话题,说:“词和诗歌、散文的创作不一样,它很规范。如,不少人都说写词,确切的说法叫‘填词’;词名由题目和‘词牌’组成;抒发情感的词牌有《潇湘夜雨》、《忆秦娥》、《鹧鸪天》等,抒发思乡、思念亲人的有《南乡子》、《浣溪纱》、《忆江南》、《浪淘沙》等,描写风景的有《踏莎行》、《满庭芳》等等。再如,词的句子、字数等又有很多限制……”徐梦璇津津乐道。

其实,这位从骨子里热衷诗词的女生,性格里有着最率真的一面。“新梦冷。何缘三更梦英雄,梦英雄。如今晓悟,离恨匆匆。犹记往昔师情浓。问君能否再相逢?再相逢。又经别离,泪影重重。”曾在第一学期的军训中,有一位来自金华某部的实习教官成了徐梦璇的好友,在教官即将回原军营时,徐梦璇为教官填了这首《秦楼月》,寄于离別之情。

在文学的悠远风情里,在山水的低吟浅唱中,徐梦璇一路走来。至今,她所填的词已近30首,其中多为《如梦令》、《蝶恋花》、《玉楼春》、《清平乐》、《秦楼月》等广为认知的小令,也有《钗风头》等中调和《潇湘夜雨》等的长调。虽然不能与古代词人媲美,但每一首皆付之以情。徐梦璇把这些词发布到新浪微博上,虚心向古诗词专家、爱好者讨教,与其交流,并获得许多指点与好评。

用什么来描述徐梦璇,把这个立体的女生写得真实可信?采写此文时,笔者有过犹豫。眼下,学习成绩优异的女生不少,但能很好地在学习的平衡点上乐于文化生活的并不多;很多女生要么因学习忽略了爱好,要么因爱好而舍弃了学习。

从春出发,行不尽悠远的文化春意。这便是,徐梦璇永远的快乐。(宋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