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14级民俗学硕士生 武晓岚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媒体及高新技术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及民众生活步骤的加快,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其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迫切性。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因具有实用性、针对性,而逐渐被人们认可。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职院校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非遗 高职教育 原则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 和文化空间。这种文化遗产对于维系社区传统、凝聚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体现。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学习实用性更强的高新、应用型技术,传统的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被人们弃之一旁;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交流由最初的“口头型”语言转向“手动型”语言;媒体的飞速发展,也让人们更愿意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物而非传统文化。
尽管人们承认非遗的价值,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产业革命的影响等一系列客观的或主观的原因,导致了非遗的没落。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
二、高职教育在非遗保护中扮演的角色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作为一个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育场所,其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并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传承和保护非遗这一课题上,有必要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某些高职院校增加了实用性较强的非遗项目,例如:秧歌舞、剪纸、山歌、故事等。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受教者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对于非遗的重视;另一方面,向学生传授了非遗的相关知识,使受教育者对非遗有基础的认识。但由于师资、经费、教材、以及场地等力量的不足,这些专业的开设并没有到达非遗的深层次中,只在浅显的表面停留,它也没有真正达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目的。而且,对于那些实用性不强的非遗项目,如:史诗、神话等文学作品项目;木雕、石雕等手工艺品项目。在高职院校里无法系统开设,也就不能很好的进行传承与保护。
总体而言,高职教育在某些实用性强的非遗领域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大部分实用性不强的非遗项目,很难在课堂上开展。因此,高职教育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上确实是处于角色缺失的状态。
三、非遗进课堂的原则
(一)普及性原则
我国的非遗具有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以山歌为例。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高原、内地、山乡、渔村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范围广、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陕北的“信天游”等等,是民众在行路、砍柴、放牧、捕鱼、割草或举行民歌会时所演唱的。曲调也因各地区方言、语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也正是这些特点,使正在学习山歌的高职院校的学生难以把握各个曲目的演唱规律及精髓,进而给该项目的传承增加难度。因此,在这类型的非遗项目进入课堂的时候,不应该过分强调“学”,而应该注重将非遗的种类、特点及价值传达给受教者,使受教者能够对非遗项目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自觉意识到保护非遗的重要性,进而影响到周围的人来共同保护非遗。 因此,普及性原则在非遗进课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是非遗走向高职院校学生中的第一步,也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首发站。
(二)传承、保护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承与保护是当下非遗诸多项目的重要命题之一。
随着艺人的逐渐老龄化,许多濒危项目即将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以我国的皮影艺术为例。皮影艺术,是由我国的工艺美术和戏曲巧妙结合而构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其中皮影中人物、景物的造型在制作工艺上与平面线条、卡通、戏曲、现实生活相结合,用抽象和写实并用的手法合成,其制作艺术的精湛堪称中华一绝;皮影唱腔,与各地区小戏的唱腔保持一致,又有一定的变化,总体而言,都有声调高昂、曲调绵长、曲辞抑扬顿挫、人物个性丰富的特点。但是,在大多数地区,皮影的制作、演唱及表演都是集中在一个艺人身上的。这就决定了皮影艺术传承的举步维艰。
上述普及性原则,为传承与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非遗普及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对民间工艺、民间小戏等感兴趣并有意向学习的人,这就为我国濒危民间工艺提供了传承的人选。
在发展新一批的传承人的同时,要紧随时代步伐,例如在学习、传承皮影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将现代化理念融入其中,用现代化的手法塑造人物、景物,丰富皮影的表现形式;其次,将现代高新技术融入皮影的展演过程,减少艺人的表演强度;最后,学习传统的皮影唱腔,以达到传承与保护皮影艺术的目的,同时,可以把山歌、歌谣、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融入皮影的展演中,丰富皮影戏的内容,同时提升观众的兴趣。这样既达到了传承、保护与普及的目的,又将皮影艺术很好的与现代化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其融入社会,并传承久远。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传承、保护与创新的想法融入课堂里,可以由老师围绕皮影戏做出一定的创新与改变,起到带头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更好的想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以后从事这一行业拓宽了道路;另一方面,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做出贡献。*#*
(三)与当地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正如第一个原则所说,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区的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南北方、各少数民族所拥有的非遗的不同。因此,在高职教育进课堂的时候,应该本着与当地实际情况及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如浙江省温州市的特色饮食:素面,其中又首推永嘉县楠溪江地区的素面。楠溪江地区的素面,又称索面、楠溪素面。在过去,是人们走亲访友、弄璋、弄瓦、添丁、婚嫁、祝寿之喜时必不可少的食品。其中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制作工艺也独具特色。其做法是,将面粉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做好面坯,放置面柜中,靠重力自然拉长后,出柜后,放到架子上,手工再交叠成8字形,这个过程对手法的要求很高,成品宜细匀为佳,做好后,要讲素面挂在太阳下暴晒几天,才能做好。整体看来,素面的制作耗时较长,对手法的要求较高,同时也只有在温州这样濒山傍水、多晴天的气候环境中制作。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市场上购买素面食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正逐渐被人们弃之不用,这直接导致了素面制作工艺的失传。
因此,温州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开设非遗课程时,可将素面制作工艺作为课堂教授内容,在传授的过程中,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还存有手工作坊的地区实地观看、学习。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当地非遗的认识,同时也起到了“素面”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中国式学校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实践的部分却很少提及,即使在我国的部分高校中有社会实践的部分,但学生多为了实践而实践,并没有真正学习到如何实践,且往往在实践过后便将其放置一旁,转而继续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
因此,在高职院校引入非遗课程时,要真正将非遗项目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既学习其理论内涵,又亲身实践体验,使之达到传承的目的,并为受教者日后从事该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我国的传统工艺:剪纸。剪纸,又称刻纸,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更普遍,民众会在年节、办喜事的时候,剪窗花,贴在窗户上作装饰品;在日常生活里,民众会以是否会剪纸、剪的精巧与否去判断一个女孩适不适合作为儿子娶亲的对象;一些具有吉祥、祝福含义的剪纸,如龙、凤凰、麒麟送子图等,会被民众贴在室内,既是一种装饰品,也是一种求吉祈福的象征性物件。剪纸的手法也是变化多样的,一幅精美的作品,需要经过起稿、剪、刻、揭离、粘贴、修改、复制、薰样、晒样等一系列繁复的过程才可完成。因此,剪纸艺术的学习,如果没有亲自动手的过程,是不可能领会到其中的奥妙的。
高职院校在将剪纸引进课堂的同时,一方面向学生传授上述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剪纸,并由教师向学生传授剪纸的技巧。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深刻的领会到剪纸艺术的传承价值,也可以将这门工艺传承下去。
四、小结
高职教育在我国的非遗传承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现在的教育机构及教育部门,应该增加高职教育院校中非遗课程,选取一批有代表性意义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将非遗项目真实而完整的传承给下一代。同时,要借鉴上述原则,才能将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下去。
五、参考文献
[1] 靖桥,盖海红,王靖敏.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课程相融合的可行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2] 王钧,杨双红. 学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责任[J]. 安顺学院学报.2013.06
[3] 薛海萍. 浅谈皮影戏发展渊源与新途径传承[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05
[4] 郑明钧. 中国当代皮影戏保护之管窥[J]. 民族艺术研究.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