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温州民俗博物馆馆长 赖施虬
摘要: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快速扩展时期,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也是十分重要,因为民间工艺美术存在于许多非遗保护项目之中,所以它的保护在非遗保护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创新。如何使民间工艺美术得到自然可行的发展呢?我们可以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各类民间工艺美术自然传承发展中寻找到规律,也能在民众需要的市场中探求到它们传承发展轨迹,要保护好这些民间工艺美术的技艺和生存空间,就必须让它们回到民间,回到民俗事象之中,在民众需求、活态保护的自然状态下得以生存,在职业教育下不断提升传承人素质,让他们成为新一代有文化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者。
关键词:非遗 民艺 传承 教育 发展 思考
2003年8月第三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随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得到了不断发展,我国在2003年底就开始酝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草案;2004年8月我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要求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名录,确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到今年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公布为止我国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24项(其中第一批有518项;第二批510项,第一批扩展项目147项;第三批为349项)。由此我国也就成为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昆曲、古琴、长调等26项)。
在这种快速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状态下,全国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确如春风劲吹,各地积极参与普查、升报,各省、各市、各县都先后出现了自己的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和保护项目传承人,各级民间艺术大师也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各地民间艺术家们的地位。
民间工艺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遗中的五个方面内容中,几乎每一类都多多少少牵涉到民间工艺美术方面的内容,如:口头传承中的民间工艺美术制作口诀、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能工巧匠传说故事;表演艺术中的道具制作和乐器雕刻;社会实践中的仪式和节庆所用的用具和环境装点的装饰等等;自然和宇宙知识实践中的生产、生活用具制作;传统手工艺自然也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等等都和民间工艺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十大类中也大都和民间工艺美术有关,如民间文学中的工艺制作和能工巧匠故事传说、民间音乐中所用的乐器制作、民间舞蹈和传统戏剧中的道具制作、曲艺和杂技与竞技所用的器具、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本身就包括民间工艺美术、传统医药中的用具、以及民俗活动中所用来装点环境、祭祀神像和供品等等大都和民间工艺美术有关。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自古以来就有许多非常著名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种类,这些民间工艺美术种类都融入在当地民众的生活、生产、民间信仰之中,它们也是由各地的民众为了生产、生活和精神需要的功用而创造出来的。各地民众在创造制作这些民间工艺美术时,大都是因地制宜、取材普通,制作简易,淳朴实用,而后才逐渐给它们赋予了特定的文化蕴涵,其题材图案和蕴涵意义也都非常的丰富广泛。
多少年来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在我国民间得以发展、传承,它们从粗到精,不少精品已经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物质文化的代表,但也有很多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技法和它们在民间的利用过程已经失传了。本文拟从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背景和它们自身发展的规律,来探索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当今世界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状态下,应该如何保护、发展,寻求其自身传承、发展、创新的道路。
一、纵观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史看其发展规律
我国的各类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都有其发展不同的轨迹。但它们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中,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初创阶段、发展过程、高峰时期以及或被取代、或者消亡的自然发展过程。
在我国民间工艺在发展过程中许许多多的民间工艺美术类型都是从粗到精,在拙扑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升华为艺术化,并用特定造型和纹饰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这是民间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的一个重要规律。中国大地自从有了人类之后,最早出现的民间工艺就是旧石器时期,原始人用坚硬石头打制而成的生产工具——石器,人们从最初打制的粗劣、实用的旧石器,到磨制精美的新石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人们逐渐又可以在磨制精美的石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打孔,到后来出现了钻孔石珠,并为它们染上赤铁粉做成石珠链用来装饰自己和驱灾辟邪。到了新石器陶器时期,陶器工艺的制作的发展过程也是这样,人们最初制作陶器是为了用来盛物装水、煮食熬汤和盛装祭祀的供品。在漫长的陶器工艺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对这些朴实无华的实用陶制器皿进行艺术加工,这种加工不仅是在器物的造型上,而且在器壁和器底上彩绘上色画上各种附有特定文化含义的纹饰图案来象征当地民众所追求和向往的精神所求,这就出现了我国新石器时期的物质见证——彩陶。在这一时期的彩陶上,不仅出现了多子的“鱼纹”、保护人类有食品的“谷神”等等 ,还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几何纹饰图案。这些纹饰不仅增加了陶器本身的审美价值,而且还依附了民间大众的多种祈愿。彩陶工艺的造型形式和纹饰图案的装饰形式的出现,对后来的各种不同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都起到了先鉴作用。
新材料取代旧材料,新技术取代老技法,这是民间工艺发展过程中的又一重要规律。首先我们从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材料看,虽然石器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民间工艺品种,它的实用时间也非常之久远,即使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石器现今还在民间被利用,如石碓、石桌、石凳等等。但是由于石器材料的笨重,在新材料的出现后,很快就会被取代,这也使得石器的运用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出现,使得许多石器的生活用品,特别是饮食用具几乎被陶器制品所取代。精美的彩陶和黑陶又为生活用具添色不少;到了奴隶社会青铜器的出现,它又逐渐取代了许多石器中的生产工具和兵器,这是由于青铜器比石器更为坚硬,更为锋利。而后来到铁器逐渐又取代了青铜器和铜器;漆器、瓷器、玻璃器、锡器等等新材料的出现使陶器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而现在的塑料器和不锈钢制品等等新材料又替代了旧的材料制品。等等这些都能让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工艺美术都是以实用为主,在实用和便利的基础上新的材料逐渐代替旧的材料,使得传统旧材料制作的工艺品使用范围逐渐缩小。我们再从民间工艺美术制作技术方法看,在没有专业工匠之前,人们都是用手工方式制作一件件民间工艺品,没有模具和复制的技能。出现了专业工匠以后摸具生产大大提高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批量生产,迎合了当时市场需求。而在当今现代化设备的出现,电脑制作、自动成型给原始的手工业形式的民间工艺美术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当然有的现代化技术形式生产的工艺美术,无法取代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甚至有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还不能实现现代化机械生产。
大众需求量是民间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又一规律。民间工艺美术品都是由民间的专业工匠和业余制作者生产出来的产物,这些专业工匠和业余制作者都是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他们制作出的民间工艺美术品都是用来换取他们生存保障的物质资源,离开了社会民众需求,这些专业工匠和业余制作者就失去了经济的来源,只有放弃改行另谋生路。也就是说,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发展、消亡是由社会市场来决定的,民众的需求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生存、发展和消亡的。瓷器工艺就是这样,在我国过去的餐饮用具市场上,瓷器工艺制作的餐饮具几乎占有整个饮食器具的市场,各瓷业产地的厂家生产都是红红火火,生意兴隆。而今新材料的应用(塑料、不锈钢等等)对传统日用瓷器工艺产品造成了不小的打击,生产日用陶瓷的的产地出现了生产萧条的局面,许多生产厂家不得不关门停产,工匠们在这种失业的状况下不得不另选行业,寻找其他生存出路。
历代民间工艺美术大都是家族生产和氏族传承,这种内部传承形式阻碍了民间工艺美术制作技艺的传承、推广、交流。自古以来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有很多都是父传子、母传女,师傅传徒弟,有的技艺只在家族中传承,不可外传,甚至传男不传女,生怕女儿学会技术带到夫家,如遇无后宁愿艺绝。这种独门绝技,也就造成了很多精湛的工艺技法无法流传后世。再加上贵族富豪控制艺人,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家奴,艺人和技艺却成为了他们的要钱工具,这在我们历史上屡见不鲜。直到我国近代现代工业出现以后,还依然有很多民间艺人身藏绝活,随便绝不外传。如景德镇清代有名的祭红瓷、乌金釉都是在这种状况下消失了,虽然后人不停的实验,仿制都已难达到当时的水平。
二、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要适应社会发展时期民众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状况下,国外许多名牌用品也不断冲击我国市场,传统产品要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以获得民众的需要,争取更大的销售市场,这才是传统产品的发展、生存之本。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发展也是如此。
其实在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发展过程中,也不乏有其先例。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知道现存我国最早的剪纸艺术作品,是北朝时期在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发现的祭祀剪纸。这几张剪纸不仅有其深厚的文化涵义,而且代表了当时剪纸的实用性。虽然剪纸至今还在民众祭祀活动中得到运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艺术还是一直在扩展自己的实用领域,唐宋的灯彩、纸扎、陶瓷花样;明清的绣花花样,还运用到人生仪礼,如生育的蛋花、结婚喜花、做寿的寿花,以及送礼时的礼花等等,都是在民众需求下逐渐扩展创新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工艺美术要传承、发展不仅仅只是一味地去追求高雅,精致,而是要迎得民众的认可,只有他们需要了,需求量才会增长,工匠艺人们才能得以生存下去,自然民间工艺美术才能更好的获得发展和传承。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许多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很多都逐渐进入了一个萧条时期,由于经济收入的原因,许多民间工艺工匠只有改行另谋生路,造成了许多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后继无人。而还有一些一直坚持继续从事民间工艺美术的艺人们,又开始将自己的传统民间美术工艺从民间走向了“高雅”,从传统的实用工艺品,进入了单一的装饰艺术。可这些年来这些追求“高雅”的,迎合文人艺术界口味的民间艺人们,却又一直得不到他们的承认,因为你们创作的东西是民间的,不能和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相提并论,这种全国大多数人的艺术只能永远属于民间工匠艺术的范畴之中。
正是由于文革的断层,民间工艺美术市场需求的衰退,工匠们不断追求“高雅”,甚至进入高等学府进修深造,尽量将自己的制作的作品靠近文人艺术,这也使得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单件的价格不断攀升,而与民众需求的逐渐实用远离,使得原本的实用性的民间工艺美术偏离了它的初衷轨迹,变成了“雅赏”的纯艺术品,走进了“精华”的怪圈,大多数民众也只有望而敬之,远离而去。如过去的石雕工艺品很多都是和民众实用品结合在一起的,如烟具、酒器、文房笔筒、笔架、砚台等等,而现在这些传统的实用品没有了,都成了单一的“雅玩”摆件,完全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实用工艺品;刺绣工艺不为服饰生活服务,而是专门用来绣画片、戏服;木雕工艺不用于民居建筑装潢,而仅仅制作成民间生活用不上的摆设和一些仿古特殊场所等等。这些脱离实用的“高雅昂贵”的艺术品,再也不是大多数民众需要的物件了,只能供有钱人贵族们把玩、显富。
总之,民间工艺美术品源于民间、用于民间,失去了民间大众的需要,而又的得不到“高雅”文人美术的认可,它就将必然逐渐走进一个死胡同,无法给予自己生机,也就在自然的状态下逐渐消失。所以民间工艺美术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各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获得大多数民众的认可和需求,打开市场购买力,才能继续在变革中获得传承发展。
三、 改过去落后的传承模式以现代职业教育传承提高传习者修养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状态下,许多高等院校都相继设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方向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硕士点,许多职业技术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民间工艺美术方向专业,将过去父传子,师传徒的民间传统艺术,变为了现代课堂教育形式,学校不仅请来名师手把手的为学生传授技艺,还为学生开设了文化历史知识方面的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以培养新一代民间工艺美术的传习者。
一直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选择向来就很严格,一般都将民间工艺美术拒之门外,只培养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人员,不培养传承民间工艺美术的传习者。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一直都是在自然生态条件下以民俗传习的方式进行传承的。即它是在民俗环境下以家庭传承或师徒传承方式世代传习进行的它们大多都是自生自灭,常常面临社会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和传承状态也受到不断地挑战,许多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青黄不接,甚至面临消失。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兴起,民间工艺美术传承问题受到了国家各级文化部门的关注,教育部门也开始关注到这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的非遗进校园、学手艺活动。特别是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也开始重视非遗项目的传承,许多职业学校都开始增设了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它的出现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专门的人才,而且帮助了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既扩展了学生的就业面,又让许多面临濒危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学校里得到了复活,得到了创新,并使其适应当今社会民众需要,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经济产业。
民间工艺美术进入职业教育这种正在尝试的新的传承方式。它应该为社会培养提供一代新是有文化知识和 理论水平的传承性人才。他们在学校教育中接受老一代艺人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的学科知识成为新时期创造性的人才。
在民间工艺美术中有许多门类中,因为长期的家传和 师传,缺少创造性思维,只继承照搬硬套传统技法,缺少时代创新的理念,所以走到了面临失传的境地。比如瓯绣目前就是这种情况,绣者不会设计, 设计者不会刺绣,没有创新,就连过去能够绣出的《百子图》,今天都无人问津,不敢再绣,所以更不要说什么创新了。
职业教育开设民间工艺美术专业,是为当今社会培养新一代民间工艺美术人才,这就要就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他们不仅要向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学习传统的专业技艺,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理论水平,学校应该为他们开设必要的史论课程如:,如《民间工艺美术概论》,《民间工艺美术史》等课程,还要开设一些与专业有关的选修课,如《民俗学与民间美术》、《艺术美学》、《人类文化学》等等。定期的举办一些专业讲座,请老艺人、学者等专业人士来传授专业知识和创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新一代民间工艺美术传习者有一个崭新的质的飞跃。
总之,在我国经济高度发展今天职业教育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又有着强烈需求,民间工艺美术的职业教育和培养也必须从当今社会实际需求出发,立足于突出区域民间地方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的职业教育中,还要结合传统文化教育、适应与时代发展需求。积极贯彻“探究、合作、自主”的教育理念,应用“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等方式方法,逐步建立一套具有时代性、可行性、实效性的民间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体系,真正做到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教育为目的,从职业技术、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方面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把我国民间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和民间工艺美术行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四、对当今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发展、传承的思考
纵观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寻求历史各个时期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道路,当历史走进今天,我们应该从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轨迹中寻找到它们自己的生存、发展的规律,探求其传承、发展、创新道路。
随着世界性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普查,也让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艺人看到了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当今国家对他们的重视,它如同春风给了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们温暖。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适当给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传承人的经济的资助,让原本生活在民间的艺人有了生存的保障和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能够安心地专心从事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授和创作。但也正是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予传承人一定资金的经济资助,各地地方政府对申报国家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显得特别的积极配合,各地对自己当地的非遗资源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整理上报争取多拿项目,多获资金,并邀请国家级、省级评委专家亲临项目所在地了解观看保护项目现场,形成了一些非遗申报的潜规则。
随着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普查的开展,全国形成了一个从国家级、省级、市级以至到县级的等级制非遗保护项目和传承人,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家或者可以说匠人都成为了不同等级制下的工艺美术大师,这显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地位,但我们也不免看到“大师”的泛滥。在民间工艺美术市场上,也随着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地位的提高,他们的作品得到了政府的承认,作品销售价格也就自然不断攀升大大提高,让大多数老百姓把原本民间普遍常见的东西看成为“不能当饭吃东西” 望尘莫及奢侈品。就此我们好象看到了一个不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发展的怪圈……。
在日本1950年就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前后多次修订,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4年6月9日又出台了最新修定的《文化财保护法》,在这部法律里面分别对如何保护“有形文化财”(物质文化保护)、“无形文化财”(非物质文化保护)、“埋藏文化财”(地下出土、考古文物)、“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重要文化景观”、“传统建筑保护群”等做了非常详细的法律规定,到今天他们的“无形文化财”项目也只仅有114项。当然他们是一个小国,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民族也没有我们众多,他们也曾向我们国家学习了文化,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审批的谨慎,有法可依。可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正式出台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其实我们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文化部专人负责,各省、市县都在国家行政机构里设立了中心,真可以说深入人心。可也正是有关非物质文化保护法律的不健全,自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普查整理上报审批等的运作中,不免出现一些问题,让有些人在其从中得利。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以及传承仅仅依靠政府的资助、保护还是很不够的,它还需要民众的自觉,要让它在流动的民俗长河中自然流淌。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传承、创新,还是需要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们自己去探寻自己发展、传承、创新之路。民间工艺美术是产生于民间生产生活、信仰祭祀、岁时节庆等民俗活动之中的,所以要让它们应该回归到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信仰祭祀、岁时节庆等民俗活动里去。只有大多数老百姓的需要,民间工艺美术品才会有更大的市场,民间艺人们才能其生存之地。作为民间工艺美术艺人应该不断地让自己的产品适应去不同时期民众的需要,扩展其实用领域,才能让自己得到有效的传承、发展,这才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它价值,来学习其技艺,传承其工艺。而那种只是刻意意味的去追求高额价值,追求那种脱离实用企图走向纯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想方设法要去进入文人之“高雅”的民间工艺美术,最终是让自己脱离百姓生活,远离民间,最终只会逐渐走上消亡的道路或者成为仅供少数有钱人玩赏的“把玩”,而实际上它已经不是人类大众的艺术,更不能称之为民间工艺美术了。
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最终还要依靠民间大众,它们回归到民俗活动当中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其实各地的民间工艺美术是融入在我们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之中的,我们可以在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将各地许多曾在一段时间消失的传统民俗活动复活起来,作为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来开发,这种开发不是将它们作为一种不按时令的民俗表演或断章取义,而是将它按民间原本的时间,民众自觉的组织和参与,在自然中展示其原有的“本真”,同时还可以展示各类与其相适应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技艺(这在我们温州的“拦街福”民间祭祀和“七月十五的汤和节中都得到了体现),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民间工艺品制作的过程,而且还可以看到民间工艺美术品在民俗事项中的作用,也能进一步了解它的历史。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们制作的作品自然也就可以成为旅游产品,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需要国家的扶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有年青人去学习传承、创新弘扬其技艺,如果没有年轻人去继承仅靠那些年近花甲传承人展示,等老人过后技艺也随之消亡。如何让年轻人爱上这些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呢?其实在民间爱好民间工艺美术的年轻人大有人在,只是他们为了生存,为了使生活过得更好,他们宁愿放弃市场萧条的民间工艺美术,另寻出路了。而进入正规教育的青少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育,以升学为最终目标,对过去民间的东西所知无几,知道也只是皮毛,更不要说能动手自己制作了。随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进课堂。民间工艺美术也要走进中小学甚至高校课堂,特别是走进职业教育的课堂,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学习基本的民间工艺美术制作方法,这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到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历史,还能让他们为自己民族精湛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感到自豪,而且还可以得到教学大纲外的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从了解到喜欢,从喜欢到爱好,在这种传统民俗文化素质教育下,我想一定会孕育出一批民间工艺美术的承接神童,他们将会超越老一辈民间工艺美术艺人,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素养的新一代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