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2013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李晓云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的加快,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赖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致很多非物质文化越来越不受人们的重视。面对这一困境,政府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与职业教育相对接来传承传统文化。文章将从职业教育的概念、特点出发分析非遗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及问题,阐释职业教育对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关键字:非遗 传承 职业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困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提出对非遗进行保护,但以前对非遗的保护只注重对现有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人的消失,可能就意味着一种技艺的灭绝,也就意味着一笔巨额文化财产的遗失;国家也意识到这一点,于2013年提出《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职业教育与“非遗”对接,改变了以前只保护传承人,忽视技艺传承的处境,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使“非遗”有了一个稳定和持续的传承环境。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构成当今教育的整体[1]。职业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二者互相作用。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依托传承“非遗”最主要的特征是专业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非遗”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而言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主要有五个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可以看出,非遗种类繁多,怎样使他们在职业教育中完美传承和保护,相关负责人针对学校特点,选择相应的项目与教学实践相对接,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瓯塑、瓯绣作为非遗的传承基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传统诗词艺术为传承基地,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传承民间美术……这些以职业教育为载体的教学基地具有非常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极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以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泥金彩漆的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明白泥金彩漆的制作,学校聘请泥金彩漆各方面的大师来校授课,通过大师现场讲解、演示,以及手把手的教学,耐心细致的个别指导,学生们很快掌握了工艺流程特点,积累了充足的素材和经验,实现了泥金彩漆工艺的“活”态传承,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专业型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职业教育的传承与保护,将其融入到市场化和经济化的氛围中,使受教育者将其作为一种职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人们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的提高,增强受教育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非遗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及问题
培养专业型人才进行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是职业教育与非遗的对接。在温州,黄杨木雕、永嘉昆剧、乐清细纹刻纸、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泰顺廊桥均是国家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乐清细纹刻纸来说,细纹刻纸是随着南宋龙船灯民间传统娱乐习俗的发展产生的,最初多应用于龙船灯或窗棂装饰,民间老艺人在龙船上制作龙船花,一代又一代艰难传承。为了加强细纹刻纸的传承,2009年,乐清细纹刻纸与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对接,他们请民间细纹刻纸高手传艺、带徒,乐清市特殊学校的一批聋哑人他们聪明、心静,刻纸已有一定基础,经过老艺人的传带、点拔,他们的刻纸有了质的飞跃,作品作为礼品赠送国外客人,学习的技艺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而东源木活字印刷术,在过去,活字印刷术更多的用于印书、修家谱;现在它只能用于修家谱。特别是现代科技时代,电脑软件修谱正在占据印刷术修谱的市场份额,若如此,活字印刷术最终会陈列于历史博物馆,成为一种展示民俗文化的遗留物。可以看出,“非遗”在旅游场域和公共政治场域交叉作用下,非遗逐渐出现的两大发展趋势:“资源化”和“遗产化”。资源化,表现为顺应地方振兴和发展需求,民间文化不断被开发为文化资源。基层政府想方设法发掘现有民间传统和地方资源,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为地域经济建设服务;商家趁势进入,地方民众主动参与,各方力量以“民俗主义”的做法对地方特色民俗加以筛选和利用,极尽其适应之能事,以旅游开发最为典型,最终使民间文化从原生语境被抽离出来,经过新的生成、建构、延展和创新被资源化,成为可生产和复制的旅游景观。遗产化,表现为在全球保护非遗的背景下,民间文化迅速从草根上升到国家或民族文化符号,使民间文化在地域族群和国家层面同时受到重视,而国家申报“世界遗产”的努力则更进一步使其获得民族文化符号身份。乐清细纹刻纸就是一种“资源化”的非遗,而东源木活字印刷术则是“遗产化”的非遗。相比于资源化非遗项目,遗产化非遗项目的可契合点相对薄弱,开发挖掘和重构的难度大,有的甚至难以找到其和当地发展需求想结合的切入点,针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能放在展览馆展示来对它进行保护。不管是哪种形态的非遗,我们都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它们的发展,因为人们是审美情趣是不断变化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以扬弃的态度把它们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融合,吸收传统文化好的部分,改善它们不利于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因素。
三、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接
职业教育与“非遗”对接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总体上说,职业教育与“非遗”对接是利大于弊,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一个新创,二者互相促进。对非遗来说,这种模式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稳定有效的教育环境,改变了民间传统手工艺父子师徒时代相继、口传身教的单线传承模式,使传承更加规范、系统、科学,扩大传承受众面。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种模式拓展了职业教育新的空间,拓宽了职业教育生存领域,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最大效益化,使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到了传播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
浙江历史悠久,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2006年,在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39类共50项,占全国518项中的9. 65%,入选项为全国各省市第一;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共306项,而浙江有30项入选,成为各省市区第一。现在,浙江国家级非遗一共217项。除了国家级非遗之外,浙江还有一大批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国家主要以两种方式保护:一是政府通过建立教学基地(浙江艺术职院)、展示场馆(温州非遗馆)、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文化生态区(龙泉青瓷文化)等一系列保护载体对非遗项目进行传承;二是政府对传承人的保护。然而这种保护有一定的局限性,传承人背负着传承的压力,一方面生硬的非遗政策被植入传承人的生活空间,与实际的传承观念背道而驰;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技艺不能满足当下的社会生活需求,不能解决艺人的生计问题,还要被迫处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境地,笔者认为这种保护对传承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政府对非遗传承人保护考虑面不周全,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不完善。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把传承人引进职业教育,国家支付工资给他们,使他们在生活上有了保障,他们进入学校所教的都是自己喜欢干的事,在这一行业能做出比其他行业更多的贡献,使传统技艺得以保存,能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融合的传承和保护也不能离开地域单独存在,要注重结合当地、本民族的特色和优势来进行对接,因地制宜,避免出现水无源、树无根的教育,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扎实牢固的基础。
综上所述,以职业教育为依托培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研究的后继者,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有利环境,是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推进职业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可以改变单一的传承方式,将口传身教的民间民族技艺整理成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二者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空间,提升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徐赣丽,黄杰. 资源化与遗产化:当代民间文化的变迁趋势[J]. 民俗研究, 2013(5): 5-12
[2]成阳.“非遗”传承融入高校设计教育创新模式探索[J].大家,2010(10)
[3]储晶晶.现代学徒制引领下“非遗”社团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上、中旬),2013(6)
[4]周琳.以就业为导向的“非遗”曲艺进课堂探究——以广西 “非遗”项目曲艺为例[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6)
[5]江赟.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刍议[J].职教论坛,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