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温州非遗·职业教育·人生趣味
时间:2014-12-31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温州大学 邱国珍教授

一、温州非遗概况

近年来,古老而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温州一张夺目的文化名片。

作为“百工之乡”,温州的传统工艺美术积淀深厚,技艺精湛,品种繁多,内容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南戏故里”,温州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戏剧资源,是浙江省首批“传统戏剧之乡”,拥有11个省级以上传统戏剧项目,并有10多个剧种在温州民间传承着,活跃着,每年演出3万场次;

作为“民俗基地”,温州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历史的变迁中,中原文化南迁又为温州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千年积淀、开放包容,各种民俗碰撞、融合,形成了当今温州独特多元的民俗。

作为非遗机构,温州市非遗中心工作业绩突出,概括起来是三句话,九个字:行得快、做得实、叫得响。得到上上下下、社会各界诸多赞许。

温州各级非遗数目:温州市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35项(包括瑞安市4项),省级非遗136项,市级非遗769项。141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618位非遗传承人。

温州非遗政策和方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名录保护体系,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保护制度,先后出台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对传承人评审制度做出了突破和创新。

温州非遗设施和相关行动:温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规模较大的非遗馆,推出了以项目、传承人、基地为抓手的“非遗守望行动”,开启了以“点单式”和“长效式”相结合的“非遗进校园”模式,开辟了产、销、展相结合的“非遗广场”,建立了强有力的非遗志愿者团队,形成了“魅力温州 活力非遗”的保护模式。

(一)非遗馆——打响温州的非遗名片

今年12月,正值温州市非遗馆开馆两周年。两年前,温州市非遗馆正式开馆,8300平方米的非遗馆有着160多个非遗项目、1000多件展品,包括10余个分展厅,还有古戏台、“百工一条街”、互动区等。展品丰富,涵盖多种门类,又以传统美术技艺类为主,凸显了温州“百工之乡”的特色。

非遗馆开馆两年来,新老观众不断。民俗学家刘魁立曾两次参观温州市非遗馆,他称,温州市非遗馆是一个丰富的、典型的、富有情感的非遗馆,展品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

两年来,温州市非遗馆已经接待了来自吉林、北京、江苏等地的考察团100多个,其中不少单位是专程前来考察的。如今,温州市非遗馆已经成为温州文化的一个展示窗口和温州非遗的一张名片。

除了展品上的丰富、精致和特色,其活态的运行方式也是温州市非遗馆的一大亮点。为此,温州市非遗馆先后推出“百工一条街”现场技艺展演和“非遗学堂”。每个周末,都有10多位传统美术技艺类传承人在非遗馆“百工一条街”创作室现场创作,每月都会将项目和传承人进行轮换,每年都有100多位传承人进入非遗馆进行展示。今年“文化遗产日”,馆里举行了一场“百人百工百技”大展示,选取全市103位传统美术技艺类传承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现场创作,场面极为壮观。

如今,很多观众会赶在周末过来看传承人现场创作,他们觉得看现场创作比看实物更有意思,可以知道如此精美的工艺品是如何制作而成的,还可以和传承人聊天,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对于传承人来说,到非遗馆展示已经成为一种乐趣。

(二)非遗广场——温州非遗交流的新平台

今年10月26日,温州非遗广场落成,汇聚了温州32个非遗项目、50多家文化企业。温州非遗广场总面积1.2万平方米,包括两大创作区、两大展销区、两大配套服务区和两大交易区等。非遗广场旨在重点打造温州非遗传承平台、非遗创意设计平台、非遗展示交易(电子商务)平台、非遗项目传承弘扬平台、非遗人才技艺提升平台、非遗品牌策划服务平台、非遗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七大平台。非遗广场不仅是大师的创作生产交易基地,也是温州非遗传承人的集聚地。这里销售的产品多层次多方位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既有最原始的、最传统的非遗产品,又有在保留非遗核心技艺基础上通过创新开发出来的非遗衍生品;既有国家级传承人、名家们的精品,又有年轻一代与时尚生活相结合的创意作品。

温州非遗项目极为丰富,传统美术技艺类尤其突出,非遗广场的建成弥补了温州一直以来没有一个专业的、集中的非遗产品交易市场的空缺。非遗广场将以“品牌策划、科技创新、区位优势、产业链完整”四大亮点为引擎,提升民族文化艺术形式,推动非遗文创品牌发展,搭建产品信息交易平台,展示温州非遗创新理念。  

(三)非遗进校园

“非遗学堂”是温州市非遗馆开设的公益学堂,主要针对学生群体,开设剪纸、米塑、泥塑、瓯窑、南拳等学生感兴趣又易学的项目课程,邀请传承人到非遗馆教学。

今年暑假,温州市非遗馆在“非遗学堂”的基础上推出了“非遗夏令营”,开设了8期16个班,共有600多名学员,每期一周时间,设置6个非遗项目。经过传承人细心传授一个半天,观众就能做出一个简单的剪纸作品或米塑作品等,孩子们非常喜欢,非遗馆常常会成为孩子们欢乐的海洋。

“点单式”和“长效式”结合——非遗进校园的新模式。今年11月,温州市非遗中心向温州市各学校开出了一张独特的“菜单”——非遗图片巡回展30场、“非遗学堂”80节、非遗现场技艺展示35次、传统戏剧进校园10场……非遗菜单开出,不到两周全部被“订购”。“非遗进校园”的场面十分感人,孩子们围着传承人不肯离开,对木偶戏的表演看得如痴如醉,对传统美术类的非遗作品爱不释手。*#*

二、非遗与职业教育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

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北大学生退学进职业学校,是个案,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不选贵的,只选对的。一个人只有直面现实,正视自己,才能有理想的前途,有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

温州的职业教育,我没有做全面系统的调查,但我曾经作为市政协委员,参加过相关视察;也曾经与阮静做过交流。知道有这么两种情况:一种是学校的主动行为,即把非遗与职业教育结合。另一种是温州市非遗中心的做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条件成熟的学校建立非遗教学基地,是温州市“非遗进校园”长效机制的一种做法。

几年前,我参与温州市政协视察,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实地了解到,该校早在2005年就把瓯塑、瓯绣等非遗项目引入课堂,另外还专门编写教材、申请专利,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之路。该校瓯塑教学领头人郑央凡老师说:“瓯塑是温州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们所熟知、喜爱,培养出更多薪火相传的火种。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对瓯塑这门古老技艺的投入和坚持,看到学生们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并走向市场,我感到特别欣慰。”经过近10年的努力,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已培养出500多名瓯塑学生,其中能独立完成瓯塑作品的学员有50名,创作出500多幅瓯塑作品,并构建了较好的销售网络平台。

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另一种情况的代表,也是一所将“非遗进校园”作为长效机制的代表性的学校。学校开设了细纹刻纸、黄杨木雕、瓯绣、瓯塑、泥塑等非遗课程,有专(兼)职工艺课老师13人,学校先后投入70多万元用于设备采购和人员培训,设立了教学场地、展示馆1000多平方米。经过近10年的尝试,该校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并看到了成效;他们将把非遗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长期坚持下去,这不仅传承了温州的非遗,也使残疾孩子们学到了一门技能。

在推出“点单式”服务的同时,把非遗馆作为各学校的春秋游基地,学校师生对非遗越来越熟悉并感到亲切,“非遗进校园”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在今年举行的温州市首届非遗进校园论坛上,全市有40多所学校参加,其中12所学校作典型发言。在前不久结束的第二届温州市非遗征文大赛中,组委会共收到征文400多篇,其中学生的文章占了近90%。

我们温州大学与温州市非遗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开设了非遗课程,还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非遗馆,参与温州市非遗征文大赛等。

今天到贵校参加论坛,见到贵校在非遗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竹丝镶嵌、温州鼓词名师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昨天还在会上作了发言。贵校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对传统非遗和现代职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同行和从事非遗工作的同志们学习和借鉴,也为我们高校教师在非遗“活态”传承这一理论思考打开了一扇窗户。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非遗都有一个特点,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谋生手段。

传统社会有一句话:“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说的是学手艺是为了赚钱,技艺是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今天,虽说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有一个理想的工作,有一门谋生手段,依然是一个实际问题。非遗不是只出现于博物馆的古董,它还活在民间,有的还能成为当今的谋生手段。

(一)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是浙江第二大曲种,有“浙北评弹,浙南鼓词”的说法,2006年6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温州鼓词用瑞安话演唱,所以又称瑞安鼓词,瑞安有“鼓词之乡”的称誉。2008年,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阮世池、方克多作为温州鼓词的代表性传承人,名列其中。小鼓词,大市场。不仅观众听戏忙,连鼓词师的档期也排得满满。

“春节以来,我就没停过。”乐清女鼓词师黄蓓芳12岁开始跟师傅学艺,到现在已26年了。她每年会跑遍温州地区各个乡村,去年她每月有20多天在各地表演。年后鼓词红火,一天都闲不下来。

因为鼓词由民间口头文学与曲调发展演变而成,它唱的是百姓身边的人和事,还有那些说古论今的传奇故事,所以特别受当地百姓欢迎。每次演唱,听众多则几千人,少则几十人。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温州鼓词师有六七十人,其中女鼓词师颇受欢迎。像黄蓓芳一样的鼓词师,每年平均收入有几十万元,那些名气大的鼓词师年收入更多。更多是多少?100万是保守的估计。这就不仅是谋生,而是较高的收入,是令人羡慕的工作。*#*

(二)温州黄杨木雕和石雕

在永嘉县就有一个六代从事黄杨木雕的家族,他们中有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温黄杨木雕因质地坚韧光洁,色彩庄重,并随着年代,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它能同象牙雕刻相媲美,深受人们欢迎。

个案1 祖孙六代痴迷黄杨木雕 走进一个家族的雕刻史

温州市第一位国家级大师叶润周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叶伟琨先生,浙江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叶小鹏先生,叶家几代人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叶润周(1918—1996),出生于乐清市黄杨木雕世家,其曾祖父叶承荣是当年著名的木雕艺人。耳濡目染中长大的叶润周,10岁就开始随父学艺,学习木雕、彩塑、石雕、贴金浮雕等,14岁就创作了第一件木雕作品。1953年,他创作的《老婆婆喂鸡》获得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创作优秀奖。1956年,他创作的《饲养员》、《八仙》等参加10多个国家的巡回展出,并获得了国际展出奖。

叶伟琨与父亲叶润周一样,从小酷爱雕像。16岁就师从父亲学艺,精于黄杨木雕。1976年,叶伟琨与数位大师历时7个月合作完成《重上井冈山》红豆杉木雕插屏,该作品于197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和纪念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50周年而特别制作的。它不仅是一件极为稀有的红色艺术珍品,同时也是一件集历史、文化价值于一身的现代文物。主体画面井冈山和映山红衬板均以国家一类保护树种红豆杉雕刻,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及红色主题相吻合,寓意红色江山万年永固。去年该作品在一家拍卖会上拍得95.2万元人民币。

孙子叶小鹏:传承衣钵是己任,在朋友眼中他是艺术家,同行眼中他是商人,他说这两种身份都很重要。生于雕像世家的叶小鹏,从小在艺术的熏陶下,今年37岁的他已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观音》、《关公系列》、《浴女》、《夸父追日》、《武圣》等多次在国家级、省、市比赛中获金奖。与父辈们不同,叶小鹏在接受传统雕刻教育下,又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他曾在浙江工艺美术学院接受两年的正规教育。他说,学院的教育对他的影响很大,学业完成后,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现代风格,同时又能把传统与洋派结合起来,使作品更具有独特的韵味。

个案2 吴尧辉

吴尧辉,乐清人,1982年高中毕业后,跟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虞金顺学起了乐清黄杨木雕。他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从泥塑、打坯到修光等一道道工序,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学习、请教。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在学艺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从来没午休过。尽管从柳市到南岳的家路途并不远,他每个月最多只回家一次。经过不懈努力,他的技艺突飞猛进。

出师后,吴尧辉在乐清黄杨木雕厂工作了3年多。此后,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很多人都弃艺从商了,当时爱人也动员他在家里摆柜台,搞电器配件装搭,但吴尧辉没答应。他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守着梦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雕刻风格,他雕刻的大禹、项羽、神农氏等历史传统人物颇具神韵。渐渐地,他的名气越来越响,先后慕名而来师从他的就有130多人。1999年,他还代表浙江,在法国巴黎的中国文化周上进行过现场木雕创作表演。

个案3  温州石雕大师叶小微

曾想转行做低压电器生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生意的)

上世纪80年代,乐清低压电器行业兴起,家家户户办起低压电器厂,收入远胜于石雕厂的工资。叶小微眼红了,心动了,也想转行。正巧石雕厂委派她出差到北京首都刻制厂打样品。叶小微有个表哥在北京做低压电器的生意,于是她顺道走走亲戚,取取生意经。

在表哥店里呆了一个星期,看着表哥每天起早摸黑笑脸迎人,点头哈腰求人买货,她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份,心灰意冷地打道回府了。回来后,父亲叶润周知道了此事,委婉地批评了她:“我们家世代从事雕刻艺术,不是做生意的料,你也不要想着去做生意,安心搞雕刻,日后会有发展前途的。”

1982年,叶小微顶替父亲进入了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此专心石雕艺术四十余年。

收徒很谨慎 门下出过艺术家(在我们中间再带一个)

有一年,亲戚领来一个男孩,人看起来灵光。但他爸介绍说,这孩子在学堂里,不是打同学,就是向老师扔粉笔头,连校长都劝他回家,说他不是读书的料,不如回家学门手艺,日后混口饭吃。

叶小微委婉地拒绝了,没想到几天后,男孩自己跑过来了,也不说话,就跟在身后看她做事。叶小微问他,“干嘛不去学堂?”他说:“字认识我,我不认识字。”一连跟了几天,叶小微见他心诚,有意留他。出门挖了块泥巴回来,对他说,“你捏个猴子给我看看”。男孩面露难色:“我不会捏,但是我会画。” 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猴子跃然纸上。“你再照着我雕刻好的那头石狮,画一张。”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狮子呼之欲出。不错,有几分灵气,叶小微看着喜欢,收了。

三年过后,男孩出师,自立门户。如今,他在上海多伦多现代艺术馆举办个展,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炙手可热的雕塑艺术家,他叫郑宝成。

三个子女都没有接班的打算(我们接班)

叶小微的三个子女也曾跟随她学习过石雕技艺,但是从目前来看,谁也没有接班的意思。

倒是郑晓丹的女儿圆圆,对奶奶的石雕手艺情有独钟。圆圆现在广场路小学读六年级,一有空闲时间,就往奶奶家跑,跟着奶奶学绘画,对奶奶的石雕作品也爱不释手。郑晓丹说:“她要是真有兴趣学,我倒是了了一桩心愿。不然,传承两百多年叶家的手艺,到我们这一代就失传了,可惜了。”

(三)畲族服饰

蓝瑞桃只读过小学二年级,但她有一颗聪慧的心,有一双灵巧的手,还有一股持之以恒的韧劲。几十年来,她已经绣出了40多件衣裙,每一件都是她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有时绣得眼睛生疼。几年来,蓝瑞桃绣的衣服总共卖出了8件,大都是本地人慕名来索买,价格一件也就几百元,可是绣一件衣服需要两个月,这与她的劳动显然是不成比例的。“能不能卖出去倒不重要,现在要学的人都没有了,在我们岱岭就只有我一个人会做。”蓝瑞桃不无担忧地说,“马站中学里有几个女学生开始还挺有兴趣的,要跟我学,但只呆了几天就学不牢了。自己最想做的就是去福建开个店面,把她们这些衣服介绍给所有的人。

雷献英,畲族,1962年8月出生,丽水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副研究馆员。 雷献英创办的景宁畲族自治县龙凤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全国少数民族等文艺演出,并多次获创作、演唱金、银奖。还作为浙江省代表团的成员赴日本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表演。2010年以来,研究、设计、制作的作品《畲族凤凰冠》、《畲族新娘装》、《畲族新娘装》披肩等20余项民族特色服饰类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证书。雷献英为民族文化产业所作出的贡献和她的作品一样美丽耀眼。

(四)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2006年唐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之后,价格突飞猛进。

今年11月27日,香港佳士得2014年秋拍“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专场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该作在5000万元港币起拍后,得到场内外买家的激烈竞投,通过22分钟的竞拍角逐,最终以3.48亿港元(超过2.78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所有国际拍卖行拍卖的最高纪录。买家为内地知名藏家刘益谦。

“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堪称全球最罕见的巨型唐卡。该唐卡浑身透露着浓郁的宗教色彩,通体以金线和五彩丝线绣成。所谓唐卡主要以缂丝和织锦和绘画为主,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可惜到了今天,这件官款唐卡是哪位或哪几位艺人的精心制作已无法考证。不少行家表示,有生之年能够看一眼都是一种福分。*#*

三、非遗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与人生趣味相关

非遗作为一项技艺,可以谋生。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掌握并运用一门技艺是幸运的。有人说,艺术能够洗涤灵魂。还有人认为,手工是对时间的尊重与敬畏。我赞成上述观点。从这个角度说,接受非遗教育,开口能唱唱戏或鼓词,动手能书法、画画或玩玩雕刻,做做木工活,绣绣花,不仅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所需,也可颐养性情,修身养性。在我们身边,有些朋友总是特别受欢迎,因为他(她)多才多艺,又落落大方。

案例1  季天渊

今年3月22日,为期5天的“2014世界木材日暨首届国际木文化节”在福建省仙游县开幕,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中外嘉宾,参展的木文化艺术作品超过5000件。本次活动作为“2014世界木材日暨首届国际木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围绕“木艺、木趣、木文化”的主题,诠释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文情怀。今年6月28日,浙江美术馆迎来了“怀旧中国风”系列工作坊首场活动。本届活动的主题是“传统生活中的传承”,从非遗项目本身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探求民间艺术传承,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年轻代表和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蔡晓华和季天渊合作演出了《十八相送》和《真假美猴王》等木偶戏。

季天渊(1964年-)女,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木偶雕刻)。出生于泰顺木偶雕刻世家,师承父亲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季桂芳。在温州市越剧团工作的她,每当单位里没事了就想回娘家。那里有她学不完的手艺和做不完的事。她说,每次到家父亲就吩咐我帮忙做事,说自己老了眼睛不好细活做不了,其实是刻意传授他的手艺给我。我非常理解爸爸的苦心,所以每次回去都住上几天,不和同学或朋友联系。

季天渊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手艺,还会唱京剧、越剧,朋友聚会时,她总是应邀唱上一段,为朋友带来欢乐,增添艺术氛围。她也因此成了受大家欢迎的人。

案例2  曹庆励

曹庆励有个私人茶事工作室,每天,都有一些想要修身养性的朋友寻到这里,与他品茶论壶。喝茶用的泉水是从山上直接引下来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壶泉水,几盏清茶,最容易让都市里浮躁的心沉淀下来。

曹原先在柳州办企业,做茶室,还与人合办过一家茶书院,专搞茶道经营,后来感觉这些都不是自己人生最终的追求目标,索性全都转掉了。半年前跑到山上建了这间茶事工作室,专门从事茶事器皿的制作,打制茶则茶针、修补破损茶具,像一位传统手工艺人那样生活,内心自在而超然。

没有客人的时候,曹庆励就下到他的工作室里,换上棉布衣服,系上围裙,拿起工具敲敲打打。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残破的陶碗、茶杯、茶壶,都是等着他这双妙手来修补、重新赋予生命的。正是:留住手艺乐在其中。

案例3 陈道明

他是我尊敬的一位演员,一位艺术家。陈道明的戏看了不少,他写的文字还是头一回读到。两个月前,妻子杜宪迎来六十岁生日;他自己也将在明年四月步入花甲之年。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看看他的感慨。

谈到业余爱好,陈道明说,不光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心安,则身安。

我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到钟爱。只要在家,我每天要弹上两三个小时,兴致高时会弹四五个小时。我有一台珍藏版电子钢琴,无论去哪儿都会带着,在外拍戏间隙就会用它来代替钢琴,有时碰巧剧组有设备,也会弹弹手风琴、吹吹萨克斯。钢琴对我来说是绝对私密的朋友,混迹于社会,难免有郁结之事,无用的钢琴练习便成了我排解心中不平的利器。  

进入中年后,我迷上了画画,没有门派,不讲章法。磨好墨汁,铺好宣纸,手握画笔,然后打开地图,回想多年来拍戏到过的地方,然后挥笔泼墨画山水。画好后贴在书房的墙上,一遍遍观赏、对比,直到自觉不错了,这幅方才作罢。又有言书画不分家,后来我又觉得书法很精妙,慢慢也迷上了,我现在最喜欢用毛笔抄写《道德经》之类的古籍,一边抄写,一边默读,入脑入心,很有意思。

我也相当钟情棋艺。从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到军棋、跳棋、斗兽棋、飞行棋、五子棋、华容道棋……算得上无所不会吧。不过我只喜欢与自己下棋,人生如棋,下好下坏全在自己。借下棋,观天地之深广,思人生之浅狭。棋中有棋,棋里养生,抛却胜负,无心则胜,无心则乐,无心则寿。

偶尔,我也会做点手工。我家里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专门用来放置糖人、面人,木工、裁缝所用的工具,这几项手工活我都还算拿手。女儿常年在国外,想她的时候就会浇个糖人,捏个面人,或者干脆穿针引线给她裁剪一身衣裳,聊解相思之苦,也算自我宽慰吧。当然,我更乐意干的是为妻子缝制各种皮质包包。我妻子4年前退休了,喜欢弄点十字绣之类的,有时我们夫妻俩就同坐窗下,她绣她的花草,我裁我的皮包,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有人说工作那么忙,时间那么紧,去哪儿找闲情逸致?其实还是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我这个人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读书、练字、弹琴、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了。

这些或许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的事儿,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更有用,但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让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无用方得从容,洁净如初的心灵及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心没病,身体自然安康。如果要说养生的秘密,这就是我越活越年轻的“奥秘”。

综上所述,我们概括三点:

第一,非遗是一种知识,我们要掌握。在我们这一代,莫让“绝活”变为“绝唱”。我们不仅要掌握非遗的一般性知识,还要会制作文本,善于发现、申报、传承和保护。

第二,非遗是一种技艺,我们要学会一两种,以利找工作,谋生。在文化复兴、提倡慢生活的背景下,手艺,民间艺术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康社会,艺术品比家用电器值钱,收藏艺术品将成为普通百姓人家的自觉选择。

第三,非遗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养生智慧。现在流行一句话:有才不如有趣,有钱不如优雅。懂得非遗,爱好非遗,你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优雅的人,一个相对纯粹的人。一个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