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在同学们的作文中运用较少,但它却能解决无从下笔、无事可写的难题。当然,做到发散思维,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丰富联想。当同学们实在无事可写的时候,就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看看它能让你想到什么,然后层层推进,直到完成一篇作文。在本课中,我们将重点讲讲如何用发散思维写作文。
范老师: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考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
范老师:有些人可能纳闷,你讲这么深奥的东西干吗?你别说,发散思维对我们写作文还真的特别有帮助。我们举个例子,看到门你会想到什么?
豆丁:我会想到家。
范老师:你的思维好像还没发散开来。
猫猫:我会想到安全。
范老师:门让你很有安全感?
猫猫:是的。
范老师:那么你再发散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让你有安全感?
猫猫:父亲的肩膀、母亲的怀抱。
范老师:说得太好了。
范老师:现在,你能把门和父亲、母亲联系到一起吗?
猫猫:能,门、父亲的肩膀、母亲的怀抱,都让我们觉得安全,它们有共同的特征。
范老师:来,掌声、掌声,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
范老师:其他同学,门让你想到了什么?思维发散一下。
阿刚:我想到了一道分水岭。
范老师:噢?这个想法有意思,你说详细一些,我们洗耳恭听。
阿刚:门内的世界我觉得不自由,门外的世界却很自由。
范老师:说得好,在门内就感觉被束缚,在门外就感觉无拘无束,是不是?
阿刚:是的。
范老师:嗯,说得太好了,很精彩。
范老师:好,咱们再举一个例子,看到炊烟,你会想到什么?
土豆:我会想到母亲做的可口饭菜。
范老师:嗯,母亲的饭菜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土豆:好吃、可口。
范老师:那你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好吃吗?
同学:因为母亲手艺好呗。
范老师:我觉得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同学:那还有什么原因呢?
土豆:我觉得母亲很关心我们,会去了解我们喜欢吃什么,所以她做出来的饭很好吃。
范老师:对,完全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土豆说得真好。
范老师:从炊烟我们想到了母亲的手。对我这样的成年人来说,炊烟还是一种乡愁。以前小时候,看到炊烟就知道妈妈在做饭了。所以不等妈妈叫,我们都很自觉地,看到炊烟就回家。现在,家里都用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煤气灶了,再也看不到炊烟啦,总感觉内心少了点儿什么。
范老师:可见,发散思维在写作中是很重要的。它能带给我们无限惊喜。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成一篇作文,以桥为切入点,看到桥,你能想到什么?
豆丁:我觉得桥就像一个默默奉献的老人,一直为人们服务,却无怨无悔。
土豆:我觉得桥像一个战士,因为每次发洪水的时候桥可以让人们通过,像抗洪救灾中的武警官兵一样。
范老师:土豆你说得太棒了,很好的发散思维啊。
阿刚:我觉得桥就像一条传送带,它连接起我们的交通。
范老师:你们三个说得都很好,可以说把发散思维用得淋漓尽致了。
范老师:我们一起来看《桥》这篇文章,作者看到桥后想到了什么?
同学:想到了输送带、老人、战士。
范老师:是的,输送带、老人、战士和桥都有共同之处,但是如果不细心观察,不积极思考,这些共同之处是不会被发现的。
范老师:而且这篇作文重点突出,它的重点是什么?
同学:重点是写桥像传送带。
范老师:是的,这是一篇佳作,由发散思维带来的佳作。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比如看到门,有人想到了分水岭,认为门把世界分成了两半,门内的世界象征着不自由,门外的世界象征着无拘无束。比如看到桥,有人想到了传送带,有人想到了默默无闻的老人,还有人想到了战士。这就是所谓的发散思维。在写作过程中,多用发散思维,会让你的作文更加精彩、丰富、耐读。
例文:《桥》
我们村口有一座桥,是拱形桥。听我爷爷说,它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桥,它多像一条输送带。村子里的东西被源源不断地送到外地,外面的东西又被源源不断地运进来。有了桥,村里的竹子才能往外运。有了桥,成熟了的庄稼才能往外送。有了桥,人们才能坐在车上,怡然自得地去工作、上学。同样因为有了桥,人们把肥料一车一车地往村里运,它们滋养了庄稼,肥沃了土地。有了桥,山外的人们才能坐车到村里旅游。有了桥,人们才能把砖头和水泥往村里运,村里的高楼才慢慢地多起来。
桥,它多像一个默默无闻的老人。每天,无数人从它身上经过,无数牲口从它身上经过,无数车辆从它身上经过。可是它从来不抱怨,它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可自己却慢慢地衰老在时光里。
桥又像一个卫士。每当发洪水的时候,它就像坚定的士兵,屹立在村口,毫不动摇。河水一遍遍冲刷着它的躯体,侵蚀着它伟岸的四肢,可是它却丝毫没有妥协。
因为有了桥,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可是,又有多少人,并不爱护桥。他们在它身上乱涂乱画,有的还把它当做出气筒。对于这些委屈,年迈的老桥从来不曾抱怨,它所做的,就是一年又一年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