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听太奶奶讲从前的故事
时间:2015-07-02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  仲仕杰

一个雪后的清晨,我早早地起了床,推开大门,太阳把白雪照得发亮,可是我家门口却不见积雪,只有扫帚的细纹,不用说,一准是太奶奶早起扫的。

太奶奶是家里最勤劳的人,总是习惯早起。我似乎看见还来不及梳头的太奶奶蹒跚着一双“三寸金莲”在门口扫雪的样子。她佝偻着身子,矮矮的身板儿还没有那扫把高。我迅速地去妈妈房里拿了她最爱吃的冬瓜糖,便找她去了。

“囡囡,怎么这么不要睡?”阿太见我这么大早便起了床,握着我的手便心疼得舍不得放。

“嘿嘿,睡不着了呀,阿太!我拿了你最爱吃的冬瓜糖给你!”我将它递给了阿太,便在桌边坐定了。

只见阿太打开了她身前的那个小小的红色木盒子,取出一把红梳子梳起了头。我瞪大眼睛朝里边儿瞅了瞅,盒子里躺着几支银钗,素面的,暗暗的色泽,还有一支金簪。我伸手去拿:“阿太,这些都是你的嫁妆么?”

“是的咯,很值钱的嘞!”阿太嘟了嘟嘴神气地说。

“阿太,那你给我讲讲你们老底子结婚的故事呗!”我拽着她的手撒娇地说。

“这细丫头,真不晓得难为情,样样要问!”

最终阿太拧不过我,只能向我细细道来:“老底子的人结婚早,我十七岁的时候,村里有名的沈媒婆就来做媒了。我爹娘觉得你太爷爷是个勤劳的小伙子就答应了。”

“阿太,这样你们就结婚了么?”我凑上前去笑着问。

“哪里有这么快的呀!讲究的人家要先拿八字找算命先生算算,我们普通人家,换了生辰八字,就放在灶头上问问灶司菩萨。要是太太平平,说明灶司菩萨同意了。接落来是通日。我跟你爷爷都是小户人家。”阿太起身端出了两个茶碗,冲上了两杯淡淡的茶,“所以我们的传红酒跟订婚酒是一起办的。”

“阿太,传红酒是什么酒,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传红酒么……呶,就是办酒那天,还要给亲戚朋友、邻里都分红绿鸡蛋、染色甘蔗、云片糕的呀。那天坝里爷爷摇着船带一帮人陪伴着煤人送了彩礼来,我爹娘也请来娘舅、干爷看过彩礼,两家商量定下日子了。”

“阿太,这样你们就结婚了么?”我凑上前去笑着问。

“这就结婚啦!小丫头!!”阿太低下头去一笑,仿佛那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儿似的。我从未见过阿太这模样,太爷爷见她时是不是也这般满面透着红光?可不知年轻了多少。

“听听咣——听听咣——听咣听咣听听咣——” 我一边模仿着娶媳妇儿时的锣声,一边又晃着阿太的臂膀,“ 阿太,你可得快点说,我想听!”

“娶亲那一日,掌包先生揣着大大小小的36个红包,鸡鸭鱼肉样样不少地来了。邀了那沈媒婆子、你太爷爷的舅舅姑夫还有大家门里最老的太公敲锣打鼓地上了载着花轿的船来到了河埠头。当时是冬天,我穿着一身的红袄,隔壁的婶娘来开脸,又在我脸上敷了一层粉。”阿太嘟了嘟嘴,看着像是一副让人难受的模样,“开脸又不能喊痛的,老底子有说法,喊痛不吉利!‘左弹一线生贵子,右弹一线产娇男,眉毛扯得弯月样,今日贺你做新娘!’听婶娘边弹边唱着。”

“婶娘帮我我扎好辫子,戴上首饰,呶,就是那些宝贝,抓起红盖头便扣在我的头上了。照风俗,掌包先生进门是要送很多红包的,三十六个嘞。风俗么是要讲究的,不过钞票是勿多滴,也就是意思意思。一个包一个包地递给我,我蒙着盖头接。过了很久,我的舅舅才上来背我下楼。新娘子都是要舅舅背上船的呀!”

“等我上了船,一群人“嘿呦嘿呦”地把原本一个人就能抬动的嫁妆抬上了船来。有一个男人哄着一个男孩子往马桶里头撒了尿之后也让人运了上来。一路摇摇晃晃,我抓着座板,手心直冒汗!”

“到了太爷爷家门前,有人上船来提了子孙桶入进了门,嘴里喊着:‘子孙桶入门来,子孙满堂咯——’然后,太爷爷的舅舅背我出了轿下了船。长辈早就坐在大堂里头等着了。”

“想想真是让人肚子都笑痛了。那时你太爷爷年纪轻呀,他在楼上等着,还没有人去请他就‘蹬蹬蹬’小跑下了楼。亲戚朋友见他这般急,都乐呵着没上去拦他。大家笑你‘这小子急着当新郎官!’”

“哈哈哈!”我捂着肚子就是一阵狂笑,原来太爷爷当年这么小孩子气!

阿太没有停得太久,咪了一小口的茶,便又继续讲:“‘新娘子入门来,甜甜蜜蜜嘞!’媒婆子引着一步步往前迈着,入了门。我急得腿都没法挪动了。你太爷爷走过来说:‘别怕,没什么好怕的!’好了唛,这一世都跟着你太爷爷了。”

阿太起身,往那凉了的茶里掺了一点热水,我捧起小茶碗嘬了一小口,是温温的暖。

我似乎看到了,当年阿太人生中最热闹的一天。沿河望去,仿佛能见到那轿上的一片红美得令所有人都艳羡。热闹的婚礼,在初冬的凉风下,不知暖了多少人的心。

还有那高堂之上,她听一个不曾谋面的男人说:“别怕,没什么好怕的。”质朴的语言是一生的承诺和护持!

从此她轻挪着那双小脚,随着他一生一世,不离不弃,风雨同舟!(指导教师:叶芝敏)

(本文系2014年度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征文类“梦想照我前行”项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