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农民大学生到培育职业农民
时间:2013-10-12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湖州农民学院发展纪实
      三伏天的一大早,记者在位于南浔区双林镇的湖州双林古镇科技葡萄园看到,湖州农民学院的大学生邹辉,正在带领员工搭建葡萄避雨棚。今年21岁的邹辉,在学习之余,主要精力放在打理自家的葡萄园。月初,他在南浔区注册登记成立“双林古镇科技葡萄园艺家庭农场”,成为南浔区首批以“家庭农场”名称登记的农业经营主体。巧合的是,他的同学,吴兴区八里店镇后潘圩村从事湖羊养殖的农民大学生费明锋也从吴兴区工商分局领回了“吴兴锋盛家庭农场”的营业执照,成为一名“职业农场主”。
      采访中,他俩乐呵呵地告诉记者,“3月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这个概念后,农民学院就组织我们开展了家庭农场的申报工作。”接下来,邹辉和费明锋将接受市农业局的委派,代表湖州赴宁波参加全省“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研讨会暨主题培训班。
      消息传来,吸引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湖州农民学院,这座成立于2010年的学校,靠着“崇学尚农、厚德创富”的精神,三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方面不断创新实践,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使其培养的学员成为湖州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又到毕业季,在湖州农民学院2013届专科学历农民大学生的毕业典礼上,双林吴家庄村从事食用菌种植经营的村民翁建强从农民学院院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经过三年的学习,翁建强除了获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大专文凭之外,还顺利考取了“高级农产品经纪人”的职业资格证书。就读期间,他所经营的双林吴家庄食用菌基地被农民学院认定为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获得了良好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经营效益直线上升,而他本人也当选为吴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三年来,在农民学院的学习使我获益匪浅,我用学到的知识在蘑菇的种植与合作社的管理方面派上大用场,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年产值达到50万元。”翁建强自豪地说道,就读期间,他没有拉下过课,每门课的成绩都达到80分以上。
      据了解,农民学院办学三年来,共有700余名农民大学生从该校顺利毕业,完成了一名草根农民向职业农民的华丽转身。目前该校在籍学员已累计达到1400余名。
      和翁建强一样,农民学院培养的农民大学生活跃在新农村建设的各个岗位上,涌现出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的典范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我们对农民大学生采取的是一种‘学历+技能+创业+文明素养’的培养,就是农民在参加学习后,要获得大专学历文凭与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同时提升自我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农民学院院长沈琪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市南太湖农技推广中心的陆萍是湖州农民学院2011级浙大农推硕士班的学员,每个周末,她都要到农民学院听上两天浙大老师的课。“硕士班的课帮助了我的工作,让我迅速得到了提升”。陆萍告诉记者。 2011年起,湖州农民学院又联合浙江大学在湖州市招收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对象均由从事“三农”工作的在职人员组成,其目的是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端型领军人才队伍。目前,农推硕士班已累计招收两届共72名学员。农民学院计划用3至5年时间,在全市培养100名农推硕士。“不论是农民大学生,还是农推硕士,我们培养的学员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在农村,在种养殖、花卉苗木、茶叶、农家乐等领域创业,并带领更多农民脱贫致富。”沈琪芳说,为了帮助农民大学生创业,农民学院布置的毕业实践作业,就是要求农民大学生撰写一篇创业计划书;布置的毕业论文,就是要求结合农民大学生工作的实际。来自埭溪的蒋文英,毕业论文做的是如何依托乡村文化,良好开发旅游资源,如今他在埭溪开设的休闲农庄总资产已超过百万。“今年,农民学院还将招收本科学历层次的农民大学生,确保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的连续性和一贯性。”沈琪芳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民学院的品牌和知名度提升不仅得益于社会各界日益重视农业发展的大氛围,更在于该校结合我市农业产业的实际。政府买单培养农村人才,就是希望他们个个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因此,该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量体裁衣,实用性强。目前,该校开设的专业累计达到10个。其中,畜牧兽医、观光农业、园林技术等专业恰好对接了“4231”的农业产业规划。 2011年,根据淡水养殖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该校开发了首个自考与社区教育相衔接项目——淡水养殖专业。
      在培养过程中,农民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刻意摒弃了一些在现实生产生活中较少用到的课程,加大了针对性、实用型较强的课程比重。记者从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表上看到,有农村法律法规、农村卫生与健康、税收基础等课程,都非常实用。观光农业专业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基础上还增添了食品营养与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等课程。
      另据了解,今年6月,浙江省农办根据湖州农民学院的实践做法,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省区级的农民大学,负责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统筹协调与指导服务工作。
科学研究
以应用型代替学术型
      科学研究是高校肩负的使命之一。“我们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要为湖州现代农业发展带下坚实的科学基础。”沈琪芳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2012年,由农民学院特聘教师吴建设教授主持的“湖羊肉用系高产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涉及“肉用系湖羊繁育技术研究、肉用系湖羊养殖技术研究、肉用系湖羊优质高产标准化养殖模式研究”等内容,其中提出的“肉羊优质高产标准化养殖模式”为湖羊产业的发展带来里程碑的意义。特聘教师杨健研发的“毛竹篰头电动粉碎机装置”获发明专利,是直接应用于毛竹林经营生产的第一台工具,它的推广利用是我国林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实现了毛竹林清洁生产技术、毛竹林储水自灌溉技术毛竹免耕精难精量施肥技术等三大创新。
      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感受最深刻的,是该校的农民大学生们。学员通过科学研究的转化,将知识和信息应用于自己的生产经营中,并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实践。观光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杨龙英是长兴方苑农家乐的负责人。在结对特聘教师苏平的指导下,她将长兴当地的土特产银杏进行提取,设计开发了名为“银杏果晶”的保健食品,有力带动农家乐的营销能力与品牌建设。此外,农民大学生王旭民运用特聘教师徐海圣提出的“网箱养殖”模式,新增幼蛭孵化设备,在当地水蛭养殖产业中树立了标杆,实现了100余万元的盈利。
      新型职业农民到底是个什么样?在农民学院办公室主任沈健的办公放着一沓厚厚的材料。“这是新型职业农民课题研究材料。包括培养湖州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路以及鉴定标准、实现路径、培育措施等内容。”沈健介绍说。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重大要求,农民学院根据此要求,明确制定了“湖州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鉴定标准研究”的研究目标与研究任务,并且紧扣湖州“三农”发展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围绕湖州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搭建理论研究、规划设计、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大平台,主动探索服务湖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经验、新模式。
      在学院与导师的带动下,广大学员也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农民大学生茅新泉撰写的“发展无公害蔬菜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对策措施研究”、蒋文英撰写的“生态农庄高效链式循环增值模式的研究和探索”、闵建强撰写的“盆栽葡萄的特点及其培育技术”分别在《新农村》、《农学通报》等农业类核心期刊发表。由农民学院有关责任教师主持的《农民学院“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绩效评估体系研究》等多个省市级课题得到有关部门立项, 10余篇论文发表,影响良好。费明峰、徐文明、闵建强、黄土根等18名农民大学生成为领军型农民大学生和创业致富标兵。
社会服务
从单一型到多元化
      “真想不到,养殖龟鳖也有这么多学问,很多知识、技术都是第一次听到和学到。”去年参加了农民学院组织的“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龟鳖养殖技术系列培训后,善琏镇农民谢惠文的龟鳖种蛋孵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发病率也明显减少,经济效益明显有了提升。“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进农村公益项目是一种普惠性质的农民培训活动,年均累计举办近百场讲座,累计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目前,大讲堂已组成了专家教师师资库,编写了包含100讲课程在内的菜单,并逐步形成了学员点课选课与学校送课下乡的制度,实现农技科普推广、农民素养提升、职业农民培养的常态化系统工程。
       最近,环渚乡双丰村村民邵荣方特别高兴,逢人就提自己被写进教材的事情。原来,他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的蔬菜周年生产模式以及蕹菜、香葱一年两茬的种植模式作为种植实例被编进了农民学院的乡土教材《设施蔬菜棚生产技术专题读本》中。目前,首批30本系列教材已经完成编印工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套教材均由湖州农民学院的特聘专家教师编写而成,涉及农、林、牧、渔多个层面。整部教材累计达到50万字,插图3000余幅。教材内容多以湖州本土案例与实践经验介绍为主。除了“农业技术推广”系列,还包含了“农民素质文化提升”系列,主要从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创业致富等多方面,致力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据介绍,教材将送到各乡镇,根据农户的需要免费赠予。“叶教授,谢谢你们帮我解决了最关键的技术难题!”南浔康源生态农庄的总经理、农民学院2011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章建明高兴地握着结对指导教师、来自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叶明儿教授的手说道。最近,由叶明儿教授负责提供技术扶持的“康源”牌黄桃正式在南浔市场上市,这个牌子的黄桃个头大、颜色鲜、水分足。
       在培育“康源”牌黄桃的过程中,叶明儿团队积极指导,使章建明克服了在枝叶修剪、开排水沟、嫁接育苗等关键技术上存在的困难,实现了今年夏季的顺利丰产。黄桃给章建明的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更是给他村上其他农户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企业每扩大一亩地的黄桃种植,就能带动周边3—5户农民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而叶明儿更关注的,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成农户的经济效益后产生的社会效益。“相比单一的搞科研,农民学院的专家教授更重要的任务就是送教下乡、送教入户,在田间地头用多元化的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的问题。”农民学院院长沈琪芳告诉记者。农民学院的大学生、吴兴锋盛家庭农场的法人代表费明锋建成的湖羊生态养殖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湖羊养殖户所学习借鉴。该养殖模式强调采用植物秸秆养羊,利用羊粪肥田,形成“湖羊养殖+植物种植+羊肥肥田”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有效地提高湖羊养殖的经济效益。帮助费明锋大幅提升养殖效益的,是农民学院为其指派的浙大林嘉教授、市畜牧局吴阿团高级工程师以及湖州职院吴建设教授。作为费明锋的创业指导团队,这些专家从品种的引进到种养殖技术改进和疫病防控技术的提高,从技术培训到政策咨询,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使他的创业基地得到迅速发展。 2012年,在全省农民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中,费明锋荣获唯一一个一等奖。此外,费明锋还被市畜牧局派往了新疆,作为技术指导人员,为新疆的种样养殖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在费明峰等人的悉心指导下,新疆柯坪的种羊饲养呈现上升势头。
       与章建明、费明锋的经历类似,在湖州农民学院,共有30个像他们一样的创业型大学生,正在接受着学院与导师带来的阳光雨露。 2010年起,农民学院通过开展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的认定培育工程,组织下派“省市校乡、农科教技”四级特聘专家教师,送服务进村、送技术入户,让农民创业的成果绽放田野。特聘专家教师通过带项目、带技术、带服务,使人才、成果、资金等科技要素向农村流动。截至2013年6月,全市30家创业基地平均每家增收约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