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28日,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迎来了2015级新生。除了“新生”这一称谓外,他们又多了一个头衔,“课改生”。他们是该校全面实施“选择性”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学生。
等待他们的开学第一课不是课程理论的“灌输”,而是专业方向的“点拨”。贯彻课改精神,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今年招生时,除升学班外,并没有细化专业,而是以“建筑大类”的形式招收,故他们进入学校后,还没有具体的专业,直至两周后,该校2015级新生将面临第一次专业选择(“一选”),从六大类中选出一个方向。为此,学校特地安排军训完后的第一周为“专业导学周”,连续一周为新生们指点专业迷津,传递课程知识。
导学周是该校课改的第一步,关系到整个课改的推进程度和实施效果,所以导学周的教师都是由学校精心挑选的,资质深厚的教师,他们大都是由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教研组长亲自负责。为了让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对专业有初步了解与整体感知,各位课改教师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争取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本专业的核心,以便在“一选”时能选出心仪的学习专业。
工程施工与造价: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作为此次课改的具体负责人,课教处主任,该校唯一一位入选浙派名师培养的戴黎老师,他为学生解读建筑施工与工程造价两大专业。戴黎认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专业的同时,学生也应该了解自己。为此,他专门针对学生设计了一套详细的问卷调查,帮助学生做好清晰的自我定位。通过师生一起欣赏著名建筑,引出漂亮建筑的“生产过程”,以及学生以后能参与的环节、进入的企业与工作岗位。并告之学生学校将要开设哪些课程?如何选择?怎样才能学好?除去教学时间,戴黎还有做不完的课改工作。他说,“课改是一项真心为学生着想的工程。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好。只要学生选专业时,不再迷茫,不再随波逐流。我们就值了!”
市政工程:学以致用
九月虽说早已立秋,但南方的太阳依然灼热。刚随自己班带完军训的田老师,此刻又领着课改班学生在炎炎烈日下,观察着学校的雨井盖、校园的小桥,教室附近的雨水管道 “知识只有真正用到实处的时候,学生才会觉得知识有用,才会记得住,记得牢。”田老师说,“这是我采取带他们现场考察的原因。除此之外,我还想让他们感受一下市政工程工作的现场。”
楼宇智能化电子电工:专业是“玩”出来的
作为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郑强胜老师有句经典的话,“专业是玩出来的”。郑强胜前年带了几个爱“玩”的学生,他们发明了一种“可手写、可擦除的LED电子显示屏”,获得了浙江省创新创业小发明项目项目一等奖。为了向2015级新生介绍楼宇智能化专业,他拿出了 “LED电子显示屏”,让学生现场手写,现场擦写,体验智能化给我们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新便利。除此之外,郑强胜还拿出了“六足机器人(黑蜘蛛)”“智能航模(快艇与飞机)”,让学生对智能化机器进行操纵与控制,并且为学生讲解这些智能事物的工作原理,以及与本专业的关系。郑老师很好的将原本“高大上”的专业“日常化”,化作平日里触手可及的各种玩具。这不仅拉近了学生与专业的距离,还将专业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也为学生走进专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建筑装饰与电脑美术:专业就在我们身边
“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所在的教室,看看教室的装饰上都用到了哪些材料?”“仔细观察我们教室的地板,是大理石材质吗?”陈秀英老师,这样开始了他的专业导学课程。“学习装饰,肯定少不了对材料的认识,因此我们将开设了材料课。“美术功底是我们专业的基本功,试想,别人找你做装修时,你连效果图都画不出来,还怎么做装修?” 陈秀英用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加深对装饰专业的了解。从装饰的起源,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直到未来前景,以及互联网下装饰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一一列举,并且把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及其重要性详细地加以介绍。这样全面细致的专业介绍,既可以帮助学生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一专业,亦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针对自身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练习,起到了很好的导学作用。
2014年浙江省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推出“选择性”课程改革这一浩大工程,随后挑选出36所学校作为试点学校,并于2015年秋季在全省推广。去年,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成功入围试点学校,在2014级4个班做课改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秋季响应省号召,在2014年取得的经验上,该校进一步制定了推行课改的总体规划与实施细则,以确保首轮课改处处、时时都在掌控中。导学周,是该校在学校“五给”课程改革模式的指导下,以“选择性”为核心,以“专业”为支撑,以“课程”为引导,为充分保障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学制选择权”三大权利得到有效的行使而设立的短学期。导学周的开始,也拉开了我校全面推行“选择性”课程改革的新序幕。(耿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