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职学校硖石灯彩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创建方案
时间:2015-09-18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 寿斌杰

摘要: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以及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使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不力,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也正面临濒危失传的危险,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必须从培养继承人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长远有效的保护方式。中等职业学校顺应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不仅是中职学校本身专业细分和服务社会的需要,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关键词:中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创建  

一、硖石灯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历史的追溯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海宁素以“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三绝闻名遐迩,其中硖石灯彩是海宁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早在唐僖宗年间就誉满江南,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硖石灯彩重在“彩”,运用绘、拗、扎、结、糊、裱、刻、针八大技法,制作精细,形象逼真,形状各异,惟妙惟肖,具有玲珑剔透的传神之感。2000年,海宁市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硖石灯彩)”,2002年,海宁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硖石灯彩)”,2006年,海宁硖石灯彩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海宁市被列为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硖石灯彩)。

2.保存的现状

海宁市硖石灯彩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消失的的严峻形势:专职从业人员不足,且青黄不接。硖石灯彩体现的是海宁这一特定区域群体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其独特性是其他依附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文化所不能取代的,因此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创建是非遗保护的迫切需要。

3.传承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西方一些国家在全世界推行文化“单边主义”,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传承硖石灯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传承文化的需要

以“传承和发扬”为目标,传承教学是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和文化进行办学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硖石灯彩这一古老的技艺深深根植于这方水土,积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做好这门技艺的传承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保护和发扬。

2.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是令人向往的求知场所,更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精神价值的体现,更体现了强大的育人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也是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工艺美术专业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

硖石灯彩传承教学基地的创建是工美专业紧紧契合当地社会文化发展需要,是服务于社会文化的体现。充分发挥基地设施设备的作用,更好地传承技艺,延续地方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实现专业和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只有如此,工美专业才能有生命力和更大的发展前景。

三、创建硖石灯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的可行性

1.传承人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师徒传授。它是诉诸视听而疏于记录和固态化的,因而常常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目前我市仅有的几位传承人都已经年事已高,要传承技艺只能通过培养传承人来实现,所以传承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和挖掘年轻的传承人。中职学校工美专业的学生有美术基础,动手和理解能力也较强,在教师的引领下对学生进行硖石灯彩的传承教学是培养传承人的最佳途径。

2.专业课程的开发与教学

整理和挖掘硖石灯彩的制作技艺,然后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灯彩校本教材。以小班化的师徒形式开展传承教学,实现手口相传。教学模式也规范化:首先在基础课教学中,注重传授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增加硖石灯彩历史发展、文化特征、技术特点等知识内容。传承教学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高一年级,对工美专业学生在高一阶段普及灯彩知识,了解灯彩制作技艺。第二阶段,高二年级,广泛动员有兴趣的学生,吸收进入传承教学基地进行学习,逐步掌握灯彩“八字”制作技法。第三阶段,高三年级,在前两年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夯实制作技法,进行综合制作,最终达到传承硖石灯彩的目的。

3.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创建与运作

校企联合,内外基地互为支撑。与硖石灯彩专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内基地的延伸和补充。组织师生定期的去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最终实现本专业学生掌握灯彩制作要求,体验职业情景,锻炼职业能力。同时,学生的就业渠道也进一步拓宽,优秀的毕业生直接进入该企业就业,与省级传承人签订师徒结对协议。

四、硖石灯彩的传承原则

1.还原地方非遗特色原则

硖石灯彩属于海宁特色文化遗产,我们建设传承教学基地必须以突出地方特色,以充分尊重和还原传统手工技法为原则。首先是原汁原味的继承下来,不搞没有传统的盲目的创新。材料和形式上可以大胆的创新,但是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技法绝对不能轻易的舍弃,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2.契合学校文化底蕴原则

    硖石灯彩是一门综合性的工艺品制作手艺。它涉及了书法、绘画、计算、机械、电子技术、装裱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蕴藏着其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充分挖掘学校本身已有的文化底蕴,使之能与硖石灯彩完美的契合,才能让传承教学深深地扎根于文化,形成牢固的发展根基。

3.结合专业建设应用原则

依托工美专业,与工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挖掘和培养硖石灯彩传承人。我校工美专业有着二十几年的专业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基地建设的建设是该专业的又一次专业细分和拓展。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传承和发扬海宁硖石灯彩”为基地建设的宗旨,这与中职学校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原则是一致的。

五、硖石灯彩传承教学基地的创建要求

1.专业师资建设与传承人培养

加强专业师资建设,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底蕴。工艺美术专业20多年的办学经验塑造了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为传承教学基地的创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师资的加大培养,学校现有专业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均加入海宁市灯彩研究会会员,并拜硖石灯彩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为师。通过不断地努力,使专业教师尽快成为市级传承人。

2.设施设备的建设与管理

加大设施设备的投入。建成500平米设施设备齐全的传承教学基地,完善建成灯彩工作室、灯彩专用实训室、陈列室等相关配套场室。新添计算机、教学投影仪、刻制、拗彩、绘画、糊裱等专业设备。确立专业带头人,严格按照实训基地7S规范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

3.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建设

加深校企合作,承接灯彩产品生产。加大传承教学基地的研发力度,按规划逐步增加基地硬件设施投入,提升基地影响力。加强师资培养,培养一至两名教师成为省级传承人。逐步把灯彩传承教学基地建设成为上规模、上层次的产、学、研一体的一流实训基地。

六、传承教学基地创建的实施步骤

1.制定发展规划纲要

(1)2010年,完善传承基地基础建设。教学基地场地面积由现在的50平米增加到100平米以上,学生实训工位由20个扩大到50个,每年进行海宁硖石灯彩传承人培养超过50人次,同时还可对外实施培训。

(2)2011年,形成产、教、研一体化教学。可对外承接生产、加工硖石灯彩。培养1至2名教师成为“市级传承人。扩大灯彩对外交流,提升知名度。

(3)2012年,产、教、研一体化教学具有一定规模。教学基地场地面积增加到200平米以上,配套建设500平米的灯彩展示馆。学生实训工位由50个扩大到150个,继续完善教学基地设施设备建设,每年能进行海宁硖石灯彩传承人培养200人次。

2.建立常态化教学机制

(1)教学形成特色化

采用本校教师和外聘专家结合授课的形式开展教学。特聘国家级和省级灯彩传承人进基地授课,使学生真正把硖石灯彩的技术学到手。专家进课堂参与教学,极大的提高了传承教学基地的教学质量,使得传承教学进一步规范有效,同时也带动本校专业教师的迅速成长,形成了特色化教学。

(2)教材开发规范化

创建传承教学基地,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硖石灯彩的工艺性,把硖石灯彩的“八字”技法从易到难,科学规范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成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完全根据中职生的特点,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使学生能直观的了解硖石灯彩制作的步骤。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殊性,教材的编写必须严格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指导下按照保密原则规范化进行,尤其是对于传统“八字”技法的文字描述不得过于清晰。

(3)展示交流多样化

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充分展示我们的教学成果。请进来就是让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来校参观,让他们都进入到我们的灯彩展览室和传承教学基地进行了实地查看。另外,基地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还通过不定期组织学生的作品在校内外进行展示,此举一方面提高了灯彩工作室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向社会展示了我们丰硕的传承成果。                                                              

3.教师培养制度化

(1)下企业锻炼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灯彩制作形成制度化。结合学校专业教师“双师化”建设的要求,灯彩专业教师积极深入灯彩学习。学习形式由中短期组成,中期培训即每年暑假教师必须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1个月的拜师学习;短期就是每2个月利用周末到校外实训基地见习一天。平时,在灯彩创作中教师随时深入校外实训基地和专家进行技术研讨。

(2)专业创作

加强专业教师灯彩创作,并形成制度化。所有灯彩专业教师都被吸收加入市文联硖石灯彩研究会,除了及时参加研究会活动外,要求必须参加研究会每年一次的创作比赛,鼓励教师参加除此以外的各种灯彩创作交流比赛。通过创作比赛,促进专业教师的成长,逐步逐级申报市级、省级硖石灯彩传承人,最终提升传承教学基地的影响力。

(3)考核评价

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教学)基地、代表性传承人和专(兼)职学徒考核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建立传承教学基地考核评价机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设施设备使用和维护;传承教学活动记录;创作情况;参与各类非遗保护、宣传活动情况;传承保护台帐资料完整;严格遵守非遗保护保密制度,依法使用和维护非遗知识产权;传承基地专项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考核方法是邀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校领导组成的考评小组,根据考核评分细则,采取百分制计分办法对传承教学基地进行考核。考核采取查看台账资料和观看现场表演或制作的方式进行。最终根据最终考核结果按年度进行奖励。

 结语

秉承“服务地方、传承和发扬”理念,通过科学建设,我们传承教学基地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经建成的集灯彩设计开发、制作、实训为一体的硖石灯彩传承教学基地, 2009年被评为嘉兴市级和海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2010年又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省级传承教学基地”,成为全省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中职学校。这不仅是对于我们努力传承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褒奖,更是对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所做创新尝试的充分肯定。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必不可或缺的,硖石灯彩传承教学基地就是实训基地的一种补充类型,它既有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又有其传承保护地方特殊文化遗产的社会性。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先生来校视察时就明确指出:中职学校进行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建设是一次大胆的创新,这在我们省内是第一家,并勉励我们把硖石灯彩传承教学基地做大做强,要把它做成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为兄弟学校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杨建新.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丛书之硖石灯彩].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年出版

[2]马庆发. [中国职业教育新进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出版

[3]石伟平、徐国庆.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技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