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全面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首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类。9月中旬,省教育厅就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改出台指导意见,要求积极建设拓展性课程、改进教与学方式。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一些学校早已经踏出科学课“变脸”的那一步。
课程慢慢丰富起来
课改推动之下,不少中小学都开了包括科学在内的拓展性课程。湖州爱山小学教育集团这学期在仁皇校区二年级和青阳校区五年级试点,利用周一下午两节连上,推出知识类和非知识类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该校科学教研组长黎作民说:“全校的课程初步被分成基础性课程和三大特色课程体系,科学探索课程群被整合到了其中的一个课程体系中。”
据介绍,通过积极探索,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教育特色,尤其是在物候观测、环境教育等方面成绩显著。眼下,该校制订了未来3年的环境教育课程。遍布校园内的“物候观测园”“小星星气象园”“阳光种植园”等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动手能力、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场所。
记者获悉,前不久,杭城一些小学还把科学课搬到了省自然博物馆,让小学生探寻神秘的岩石矿物世界。而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科学教研组长金晖说,借助一些社会性资源,建构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拓展性科学课程,是接下来要重点考虑的,“比如引进求索纪录频道与全国重点校园联合设立的‘求索科学第二课堂’,也将打破死板的照本宣科教育方式,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段之间有了衔接
据了解,小学阶段,科学学科并非特别受重视;到了初中,由于在中考中的分值较高,科学已经成为一门“主科”。因此,小学与初中的科学教学之间脱节比较厉害,小升初后,一些学生非常不适应,学习后劲不足。此外,小学的初中的科学知识点也存在重复交叉、“炒冷饭”现象。
凭借九年一贯制办学的优势,安吉路实验学校在科学课程的衔接及整合上作了不少探索。“在六、七年级的衔接上,我们注意到了知识体系的重叠、专业术语上的差别等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并有了一些新的做法,如借助科学实验活动有效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为进入初中后的科学学习提早做好准备。”金晖说。
新高考改革后,学生可以选择考试科目,因此在初中阶段做好与高中的科学课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两年前,松阳县第三中学在8个班级试点初三科学课程的二次开发,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知识进行了整合。“物理、地理由一位老师来上,生物、化学则由另一位老师来上,遇到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则由两位老师合作,或由备课组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合作。”该校科学教师蔡关火说,如此一来,教师备课更为集中,课上得更“精”了,试点班的学生成绩提升很快。
固有观念渐渐被打破
长期以来,科学课不受重视,尤其是在小学,一学期上不了几节,俨然成为“鸡肋”;专业师资缺乏,科学课“看多做少”,科学实验没有思维含量;实验室缺乏,实验器材跟不上,课外实践难以开展等现象,常常遭人诟病。
“通过课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学校及家长对科学课的认识,正在渐渐发生改变。”黎作民说,“也许在短时间内,这样的改变不会立竿见影,但只要去坚持,让全社会都来重视科学这门学科,就会反过来促进课改。”
采访中,不少科学教师表示,课改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黎作民说,以往单纯用书面检测来评价科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显然行不通了,要真正探索有效、过程性评价,让科学探究活动全面开花,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培训也需要加强。而安吉路实验学校科学教师陈敏则提醒说,在拓展性课程上切忌盲目跟风,要结合各校的优势及资源,慎重对待。(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