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鼻子“挑刺”
时间:2015-11-18 来源:人民网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嗅辩师”蒋智伟在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采集“恶臭”气体。

体验地点: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体验职业:嗅辩师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污染的加剧,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甚至不为人知的职业在近几年走进了公众的视线。

在污染现场,他们靠鼻子判断污染点,采集污染气体;在实验室中,他们靠嗅觉辨别污染气体的种类和浓度。对,他们就是靠鼻子给城市“挑刺”的职业——嗅辩师。

日前,记者来到了杭州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嗅辨师们近距离接触,看他们如何为城市环境“断案”。*#*

嗅觉是守护环境的“标尺”

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是嗅辩师们的基地,这里的17名嗅辨师承担起了杭州地区“闻臭断污”的重担,34岁的华融泓就是其中一员。从2008年起从业,华融泓算是杭州第一批用鼻子“挑刺”的人。

“我们嗅辨师主要是用鼻子对各种气味(异味)进行分析和判断(包括臭鸡蛋味、霉腐味、粪臭味等各种异味),划定异味级别,确认是否在规定的异味排放标准内。”初次见面,这位个头不高,有些“小女人”模样的嗅辨师就开门见山的向记者介绍起了自己的职业,“不止是‘恶臭’的嗅辨,废气、废水、噪音的采集监测也属于我们工作的范畴。”

不仅需要长时间接触污染气体,嗅辨师对个人的生活习惯的要求也近乎苛刻。“烟、酒、辛辣的食品都是不能碰的,甚至连油炸食品和葱、姜、蒜等调味品也只能适量食用,女性嗅辩师还不能使用化妆品呢!”华融泓坦言,职业对生活有着很大影响,“但大家都在坚持,因为嗅觉就是我们守护环境的一把‘标尺’,尺度必需精准。”

跟随华融泓的脚步,我来到了嗅辨实验室。一张桌子、几块玻璃挡板以及一张实验桌,他们的工作室我比想象中简陋了不少。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地方虽然小,但规格却不低,不仅长期通风,为了不让气体吸附,连墙体用玻璃制成。”华融泓指了指四周通透的墙面。

那么嗅辨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又是如何记录下结果的呢?来到了实验室后,我的问题不减反增。

看出了我的不解,华融泓向我慢慢道来:“嗅辨过程主要分为两大步骤,即实地采样和嗅辨分析,我现在就先向你解释嗅辨分析的过程。”

华融泓说,目前,我国测定臭气浓度的标准推荐方法是三点比较式臭袋法,一次嗅辨过程需要八位工作人员,一位判定师会在嗅辨前,对采集来的气体样品做初步嗅辨判断,然后和另一位配气员根据其浓烈程度按一定比例稀释,确保气味能被闻到,但又很难辨别到底是什么气味,刚好达到鼻子的检知嗅阈值,然后再将气体样本交予六位嗅辨师进行嗅辨。

华融泓一边解释一边演示起了嗅辨过程。只见她取了三个分别做有标记的气袋,然后依次打开气袋的塞子,一边轻轻地挤压气袋,一边对准鼻子吸气。然后根据自己嗅辨情况挑出含有有异味气体的气袋,并加以记录。

“判定师会向每位嗅辨师派发两个含有清洁空气的气袋和一个‘毒气袋’。”华融泓告诉我,嗅辨师要判断哪个气袋内含有臭气。判定师根据嗅辨师的嗅辨结果,再进行下一级稀释倍数实验。如此需要反复几轮。

待嗅辨结束,结果需进行汇总,统计人员通过标准公式计算,计算出样品的臭气浓度。如果计算出的结果高于国家恶臭标准,就说明采集地的恶臭超标。

嗅辨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难得有机会接触这个小众职业,我当然也希望可以亲自当一回嗅辨师。

“正好实验室里有之前的一批‘恶臭’样品,你可以尝试自己‘嗅辨’一下。”望了一眼跃跃欲试的我,华融泓便去调配气袋了。她先拿出三个3升容量的气袋,并通过气泵打入已经由活性炭加以过滤后的纯净空气,最后将“恶臭”气体用针管打入其中的一个气袋。不一会儿,三支分别编有号码的气袋便配置好了。

“可以开始嗅辨了,如果闻出哪只气袋中有异味的话,就将其编号记录下来。”华融泓将三个气袋依次摆放在我面前。

得到了“老师傅”的指令,我用鼻子使劲抽了两口气,准备“上阵”。脑海中回忆起华融泓示范的样子,我也依着葫芦画起了瓢。

我先打开了A袋塞子,对准鼻子,轻挤气袋,似乎没什么味道;打开B袋,好像也是无味的……“这C袋定是含有‘恶臭’的气体的气袋了!”我心中暗想。可当我打开C袋嗅辨时,却依然闻不到丝毫气味。

“难道是我嗅觉出问题了?”带着不解的眼光,我向站在一旁的华融泓求助。

“别着急,要静下心来嗅辨,自己的呼吸也要平缓。这个气体已经被稀释了1000倍,对初学者来说确实不容易闻出来!”

华融泓的话给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我到猛吸两口空气,准备进行再一次的嗅辨。

谨记华融泓“心静,呼吸平缓”的诀窍,我终于在B袋中闻到了些许异味,但却分辨不出是什么样的味道。

将嗅辨结果告知华融泓后,她向我竖起了大拇指,“不错,能嗅出来,说明你嗅觉还算灵敏。接着她又让我闻了尚未稀释的样品原味,“哇!好恶心,一股腐臭的味道”,我边说边咳嗽着说。“对了,这就是你所闻到硫化氢的味道,在一旁的华融泓解释到。”

虽然第一次就成功的完成了嗅辩任务,但我心中还是有诸多不解,“科技这么发达,难道没有机器可以代替我们的鼻子吗?”

华融泓看了看我,微笑道:“什么是恶臭?它并没有一个标准,凡是能令人们产生不愉快感觉的气体,它可以是一种化学物质发出的味道,也可以是多种物质的混合味道,再说不同人对不同气体的敏感程度也都不一样,所以只能通过我们‘嗅辨师’的鼻子去给气体的味道划分等级。”

现在的嗅辨仪只能监测到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氨气等8种相对常见的恶臭污染物,对于混合气体和罕见污染气体还‘束手无策’。所以,很多时候还得靠人的嗅觉感官去分辨恶臭气体的污染等级。

“‘嗅辨师’用鼻子鉴定出来的臭气浓度数据具有法律效应。”华融泓一边收拾仪器,一边告诉我,“一旦嗅辨结果表明该地的臭气浓度超过标准,我们会立刻通知环境监察部门,监察部门会对产生该污染气体的企业进行处置。”*#*

嗅觉太灵敏、太迟钝都会影响嗅辨结果

“到底要多么灵敏的鼻子才能造就一名合格的嗅辨师呢?”在对嗅辨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后,我疑惑地请教华融泓。

“一般人对此都有误解,其实嗅辨师的嗅觉并不敏锐。和香水师恰恰相反,嗅辨师仅仅需要一个正常的嗅觉就可以了。”华融泓解释说,嗅觉太为灵敏或太迟钝,都会影响最后结果的准确性。

2008年,华融泓和她几名同事一起到天津接受嗅辨师培训,并成功拿到了资格证书。回忆起当时的考试内容,华融泓依然历历在目,“当时分为理论考试和测试嗅觉的‘鼻试’,就是要求应试者通过纸条嗅觉实验删选出具有正常嗅觉能力的嗅辨员。从5张大小相等的白色纸片中准确地分辨出汗臭、水果香、粪便臭味和甜胶臭五种不同气味,如果有一次嗅辨错误,就会被淘汰。”

嗅辨师对年龄也有着格外苛刻的要求。“嗅辨师资格证只能持续3年,3年后就需要重新考取。也就是说,如果嗅觉退化就无法继续从事这份工作了;即便无特殊情况,超过45岁的人也无法继续考取资格证了。”华融泓告诉我,“嗅辨师”绝不是一份能干一辈子的活。

虽然对嗅觉灵敏度的要求并不高,但是每次嗅辨时间都需要1-2个小时,长期接触刺激性的气体对嗅辨师的鼻子影响很大。“涂料厂、饲料厂、禽畜饲养场、屠宰场、化工厂、农药厂……”一边扳着指头,华融泓一边将自己闻过的“恶臭”点起了名。

“记得有一次在化工厂采样,刺激性气体直接将我的牛仔裤‘烧’出了一个洞,回来我们拿ph试纸测试,发现样品气体具有强酸性;还有一次,由于嗅辨的样品量很大,有两位嗅辨师在嗅辨后,咽喉都红肿了。”说起了这几年当嗅辨师走过了路,华融泓下意识地缩了缩鼻子,“每次从采样地点回来,大家都是萎靡不振的样子,吃饭时也是食欲寥寥。”

因为担心长期接触“恶臭”会影响健康,家人也曾劝华融泓放弃这份工作。但她知道,只要嗅辨的气体还在嗅域范围内,对人体的影响并不大。“这份工作总有人要做吧!”问起为什么坚持下去,华融泓答的朴实。

因为随时都会有紧急情况的发生,下午5点半,华融泓还在单位待命。临行前,她正在帮值班的嗅辨师点快餐,“以蔬菜为主,绝对不能放辛辣,葱、姜、蒜也要少放……”

记者手记:时势造“英雄”

就在前几天,我国最新版的《职业大典》出炉了,“话务员”、“炼钢工”等894个传统职业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社会的发展、进步会覆亡一些传统职业,亦会造就一批新兴职业,而这“嗅辩师”就是其中之一。

“嗅辩师”,顾名思义就是靠嗅觉给城市“断案”的“环境守护者”。在采访过程中,他们们曾不止一次跟我讲,除了例行检查,他们还要应对不少居民的投诉,不仅是恶臭还有水源、废气、噪音……

居民们所渴望的,不正是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吗?的确,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了,百姓的诉求逐渐从物质转移到了生活品质上,这也使一批环境工作者应运而生,什么河道保洁员、环境监测员、嗅辩师、环保执法队员……原来“一锅粥”的环保部门,现在职能越分越细。

俗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嗅辩师虽非英雄,但在其一众“环境守护者”的监督和管理下,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也许某天,“嗅辩师”也会随之消亡,正如华融泓所说的,这城市不再需要他们的那一天,就是他们的工作完成的那一天。

“嗅辩师”华融泓正在“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