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浙江江山中等专业学校“云南民族班”的报告
◎江山中等专业学校 张容
摘要:在国家大力提倡东西部开展合作的政策背景下,如何将西部新增农村劳动力有效地向技工型人才紧缺的东部转移,从而实现东西部双赢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是对江山中专与云南职校成功合作的总结,从这一案例中得出,要成功实现东西部合作需要从合作双方互访协商、大力开展招生宣传、合理选择联合模式、精心组织教育教学、多方筹措经费、严格培训考核、跟踪就业反馈并及时总结经验等方面进行。在东西部合作中,政府重视、学校联动是保证;大力宣传、规范操作是基础;爱心教育、精心安排是关键;提高素质、强化技能是手段;专业实用、就业先导是保障;通力协作、实现双赢是目标。今后要有效地进行东西部合作,就要多方筹措、解决经费,选择多种合作模式,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做大总量。通过这些探索为更多、更有效的东西部合作抛砖引玉。
关键词:东西部职校 合作 农村剩余劳动力 有效转移
一、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国际制造业重心转移到长三角,使得对熟练工人的需求量骤增。以浙江为例,浙江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印刷包装等行业。用工企业70%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71%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水平;93%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这让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或无一技之长的数十万外来务工者找不到工作①。另据报道: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等地面临合格职员短缺的问题。其中广东省指出,它有250万工作职位空缺②。仅靠东部无法满足,甚至在今后新增劳动力中也无法满足东部地区企业的用工需求。
据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报告”资料显示:省区间初中毕业生数增减不平衡。从生源情况看,预计2003年到2010年全国初中毕业生数基本在2000万人,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为主的近一半省区初中毕业生数减少。其中北京从18万人减少到9万,上海从18万减少到10万,江苏从103万减少到84万,浙江等10省市也有明显减少,东中部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减少的局面。而以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为主的11个省区初中毕业生数增加:贵州从50万增加到85万人,云南从56万增加到76万人,甘肃从37万增加到67万人,四川等8省有明显增加③。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的生源明显减少,这给东部的学校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而西部地区生源大幅攀升,给本来经济不发达,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更增添无限的压力。
东部地区技能人才紧缺,而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富余有待转移。例如云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劳动力总量大,增长快。仅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就有几十万人,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明显过剩。据最新测算,云南省目前大约有727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待转移,占现有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37%,就业压力相当大④。尤其是西部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转移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并且,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方式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据调查,云南农村劳动力通过有关部门有组织进行转移的占27.8%,其余人员的转移仍属于自发进行。由于教育落后转移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6.4%,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和无技能,使他们很难找到工作。为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鼓励东部和城市对西部和农村的学生跨地区学习减免学费,并提供就业帮助⑤。
浙江省江山中专是一所公办职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口19.7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8万多人,有白族、彝族等1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比例为84.99%。每年初中毕业生2000人左右,升入高中1000人左右(其中职高217人,2007年职高600多人)。云龙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公办职校,是云南省一级重点职校。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在政府的指导下,浙江省江山中专从2004年6月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民族高级职业中学通过近四年的合作,走出了一条东西部职校合作的成功路子。本文拟以上两校合作为例,就东西部职校合作的许多问题作一阐述,以期有更多的东西部职校进行成功的合作。
二、成功的合作实践
(一)互访考察,达成共识。合作双方在政府的指导下,相互考察对方的学校。西部到东部学校考察,主要考察其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实验实训条件以及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主要就业企业的相关情况,如企业规模、工作环境、工作时间、报酬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情况。了解东部政府对联合办学的支持态度,以期在今后的合作中能在经费上得到东部地方政府的支持。东部到西部考察,主要了解当地对职业教育态度,生源情况(如初升高比例、民族情况等),当地人是否愿意离家外出就业、专业意向、报酬期望值、外出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政府是否支持,最后就双方合作所需条件达成共识。2004年6月,云龙县副县长和教育局副局长等领导来江山考察。7月,江山方面到云南省云龙县考察,双方就合作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达成共识,并签定合作的有关协议。
(二)宣传发动,招收生源。在双方互访考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西部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利用一切媒体进行宣传发动。西部某些地区,由于观念上的守旧,虽然从媒体上知道到东部打工可以改变贫困,但真要他们第一个出来吃螃蟹,绝大多数人还不敢,都在持观望的态度。因此,需要政府及学校反复宣传动员,让家长能放心地送小孩出来,让学生有勇气走出来闯世界。作为东部学校,在选生源时要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标准来进行面试招收学生,宁缺勿滥,因为前面出来人的学习、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联合办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后面生源的招收。所以,只能做精品,而不能有差错。根据这个指导思想,2004年我们在云龙县精心挑选了51名学生,2005年挑选了57名学生,2006年挑选了53名学生。这些学生素质较好,在我校学习一年后送入企业受到了企业的欢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联合办学在云龙县乃至大理州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初次合作的成功,促使当地职校迎来了办学的新局面,云龙职中在2005年招收联合班学生时,占全校2005年新生总人数一半以上,2007年招收新生600多人,是以往每年招生数的三倍,有力的推动了当地老百姓实现了送子女上职校学技能致富的愿望。
(三)根据需要,选择模式。合作的模式有多种,根据不同情况而定。而西部的社会各阶层及成千上万双眼睛紧紧地盯着这一新生事物,怀疑的,观望的都有,他们不只是关注其过程,更重要的是关注结果。在刚开始时直接选用1+2模式,即1年在西部,2年在东部学校(其中在东部学校1年,另1年到企业顶岗就业)。这样,经过在东部学校1年的强化学习与实践,在第二年的6月或7月去企业实习顶岗就业,并在企业经过2—3个月的实习后,都能正式上岗,月工资在1200—1800元左右。丰厚的劳动报酬给西部的学生、家长吃了一个定心丸,经媒体的报道后,让更多的人们从中看到了这种合作的成效。在第二年招生报名时,有近百人主动地报名参加。于是,我们在初步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与完善。双方学校已经将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计划从一年级开始接轨,即让云龙学生在前1年就按我们的教学计划接受教育,第2年时,再到我们学校里来学习、就业。另外其它诸如“0+3”,“2+1”,“1.5+1.5”的模式应视实际情况而采用。
(四)多方筹措,解决经费。西部的人不愿意外出并接受培训,除了观念上的原因外,其经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解决学生到东部的经费问题,我们东西部的政府、学校、家长共同努力,通过云南省云龙县政府贴一点(每生补助300元),云龙职中免一点(免去每生每学期400元学杂费),江山市政府助一点(每生送300元的生活用品),江山中专减一点(每生每学期减免学杂费680元),学生家长负担一点(学校的培训成本费及学生的生活费),通过这“五个一点”,使得2004年51名学生和2005年57名学生顺利的来到东部,并且2006年53名学生,2007年84名学生来到江山中专。其中2004年云南学生杨立忠家庭实在贫困,个人坚决要来,家里只好贷款500元给他,校长也送他200元来到东部,江山中专得知后,给他免除所有费用,并安排他到学校勤工俭学,让他顺利完成学业并就业。如今,他家因有他的每月1500多元的固定收入,不仅归还了贷款,而且也使他家走出了困境。*#*
(五)细心安排,精心教学。2004年第一批云龙职中学生来到江山中专后,我们配备了负责就业的老师担任班主任。云龙县职中也派了两位老师护送学生到我校,一方面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担任这个班的副班主任,协助班主任做好云南学生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借此来我校学习锻炼,进课堂听课,与学生一起实践,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节假日,学校组织他们参观开发区的企业以及本地的风景名胜,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关心他们的生活。一个月后,他们基本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云龙的两位教师才离开回到云南去。在东部,最缺的是制造业的技能型人才,我们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安排男生学数控专业,女生学电工电子专业。学校配备最好的教师,根据其以前没有专业基础的实际情况,采用模块教学的办法,如数控专业的男同学,围绕数控操作,将机械制图,识图,工具的使用,机械基础知识等熔在一起,进行授课,并按理论课与实践课1:2的比例突出操作实践。除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外,针对他们的实际,还设有普通话、浙江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就业指导等课程。
正是由于我们在这过程中合理安排,细心周到的照顾,才使得他们有第二故乡的感觉。如今,他们在企业上班。但也常常关注着学校,节假日时,还经常回到学校,看望学校里的老师。
(六)注重技能,严格考核。由于采用1+2的模式,加上前04、05年这两期,事先的专业不对口,而他们在校只有1年时间,我们在课程安排上以实践操作为主,所开的理论也是以围绕实践操作为主的。所以,我们的考核就以实践操作为重点内容,要求上机实践操作、操作规范、工具使用等方面人人过关。由于他们目的性明确,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经常利用双休日、课余时间,缠着老师加班加点的指导其学习,最后都顺利通过我们的考核。但我们还是教育他们,我们的考核过关只是第一步,只有真正通过企业的考核过关的人,那才是真正的过关。
(七)推荐就业,跟踪反馈。通过1年的强化学习训练,他们走上了工作岗位,顶岗实习。我们给他们推荐的单位,无论是企业规模、工作、环境,还是薪酬方面,都是我们东部地区企业的佼佼者。经过近半年的顶岗实习,云南省大理州教育局领导和云龙县副县长、云龙职校校长带着电视台来跟踪采访,将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情景都记录在摄像头里,除制作成宣传资料外,还作为重要新闻在云南省级电视台里播出。电视片的播出,学生就业的反馈,打消了许许多多曾经持怀疑态度人的念头,打消了许许多多持观望态度者的疑虑,也鼓励了那些有“蠢蠢欲动”之心的人,坚定了他们走东西部合作,奔脱贫致富之路的决心。
三.合作的成果
浙江省江山中专与云南省云龙县民族职高联合办学从2004年开始前后已有四年,共输送了三批学生,通过教育培养,转移就业,回访反馈,总体情况如下:
基本情况
年份学生人数专业就业人数一年后稳定率(流失人数)2006年平均收入就业专业对口率
200451机电5196.07%(2人)1.82万元100%
200557机电5798.24%(1人)1.68万元100%
200653机电53//100%
联合办学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高度肯定。2006年在云南省职教工作会议上介绍这一新的成功的合作模式时,引起巨大的反响。西部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常重视,但由于中介市场的不完善,转移力一直不强,有些地方政府甚至由主要领导带队,长年在东部发达地区奔波来推介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效果不甚理想。中西部联合办学模式的成功,为西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经验和指明方向,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1.转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
云龙县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全县总面积4400平方公里,有汉、苗、彝、傈僳等20个民族,总人口20多万。少数民族占83.5%,山区占98.6%,地理偏僻,县级主要财政收入是林、畜、烟、矿产等,年生产总值7亿元,财政收入为0.45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004年为1277元,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联合办学以后,使每个家庭的年收入增加15000元以上,且全部摆脱贫困。三年来,通过亲带亲,邻帮邻的形式,许许多多小山村的青年通过这些学生的带动,走出大山,来到浙江就业,据不完全统计有210多人。东西部职校的联合办学模式,为云南省云龙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提供了一条途径,被人们誉为“云龙——江山”模式。
杨子江,男,1987年1月10日,第二期云南民族班学生,云南云龙县检槽乡炼灯村一组。05年9月到江山中专就读机电专业,06年3月经江山中专就业处推荐到宁波宝迪公司从事数控机床操作,试用期工资为600元,期后工资在1500元到2500元。由于该同学工作出色、技术出众,2007年4月被公司任命为数控一班班长,岗位成才的杨子江,不仅专业上独树一帜,而且还肩负起带领同学、带动同乡共同致富的责任,在他的引荐下,先后有李小免、张子华、邹政飞3名同学、还有家乡表弟杨新和到了宁波宝迪公司从事机械生产辅助工作,月薪在1200元左右。
2.转变观念全面对接发展职教
云龙县民族职高是云南省重点职校,2004年在校生500多名,由于专业设置不合理和就业不畅等原因,每年只能招生100多人。通过联合办学,让云龙民族职高班的学生在江山中专学习后并在浙江就业,从2004年至2007年间共有245名学生输送到江山中专,通过培养就业率达100%,平均月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最高的达3000元以上,学生和家长都感到非常满意。由此开通了云南省云龙县学生在浙江良好就业的典范,赢得了社会、家长的信赖,用行动解释了当地社会上一些人对职业教育的误解。一些上不了普高的学生,其家长纷纷把子女送到了民族职高“江山班”学习。由于就业通畅,云龙民族职高学校规模持续发展。2005年云龙民族职高开始招收江山中专机电专业后备班2个;2006年招收江山中专机电专业后备班3个,使得云龙县民族职高的学生规模,从2004年的540多人到2005年680多人、2006年的850多人、2007年的1000多人。接近当地初中毕业生的1/2,学校的办学声誉不断提高。云龙民族职高和江山中专联合办学以后,实现了两校的全面对接。第一、专业设置上两校实现对接,并更趋完善。原来设置的专业都为第三产业服务如保安专业、旅游专业、宾馆服务等专业,而联合办学的专业是机械加工和电工电子专业,为第二产业服务,弥补了专业设置上的缺陷。第二、加强专业课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云龙民族职高学生在江山中专报到时,学校都选派2-3名专业课教师来蹲点学习1-2个月,一方面协助江山中专管理学生,让他们尽快熟悉、适应浙江的生活、学习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听课、评课、观摩、实训等活动不断使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并通过其在江山中专现场感受体验,转变了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态度。通过联合办学,使云龙的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3.创新模式两地双赢优化发展
西部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常重视,但由于中介市场的不完善,转移力一直不强,有些地方政府甚至由主要领导带队,长年在东部发达地区奔波来推介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效果不甚理想。江山中专和云南省云龙民族职高联合办学,并推出了“1+2”的合作模式,通过三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实现东西部双赢的最佳模式。采用“1+1+1”的合作模式。即一年在云龙民族职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一年在江山中专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把平时的晚自修课改为实训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三年运行下来,这种合作模式得到云龙县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认可,其办学模式在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得到宣传,云龙县政府把这种联合办学模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大理州政府将两校合作模式在全州14个县推广。*#*
两地的联合办学,使得西部的学生成为本地企业的技术骨干,弥补了本地机电行业技术人才的不足,增加了东部职校的生源,提高了东部职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江山中专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使品牌学校的教育辐射力向西部延伸,从而东西部教育和谐均衡发展找到了结合点。随着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扩大,其结果必将是东西部合作的学校共同发展,两地的职业教育也将得到长足地发展,而东部用工紧缺的现象将得到缓解,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得到有效转移,从而实现合作的双赢,两地的经济得到了大发展。
四.合作的启示
1.政府重视,学校联动是保证
江山市政府和云龙县政府对两校联合办学的工作都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加强中西部合作、促进西部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西部家庭致富,解决东部技术人才不足的有效举措。2004年6月翁副县长率领云龙县教育局等领导对江山中专学校进行考察,并对江山中专的品牌、办学设施、师资条件、管理水平等给以高度肯定。双方都纷纷认为,中西部联合办学是很有必要,切实可行的,并对合作的具体细节进行商讨,为两地的联合办学迈出可喜的第一步。2004年7月江山市扶贫办祝主任带领江山中专学校领导一行4人奔赴云南省云龙县,参观了云龙县民族职高,并就两校联合办学的意向达成了一致。
2.大力宣传,规范操作是基础
双方通过考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以后,与学校的学生见面,播放了介绍江山中专办学情况的光盘,发放了宣传资料,并和部分师生进行了座谈,解决师生的疑难问题,消除他们的顾虑,使他们认识到联合办学是他们走出大山、掌握技能、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让学生、家长、学校明确了合作的内容,吃下一颗定心丸。
第一期云南民族班学生于2004年9月15日由学校领导、教师护送安全到达江山中专报到,中西部联合办学由此成为现实。
3.爱心教育,精心安排是关键
云南浙江远隔千里,报到的学生中绝大部分为白族人、少数为苗族、傈僳族、彝族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生活习惯,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思想观念,如何让他们尽快熟悉适应浙江的文化、生活习惯,尽力减少“水土不服”是当务之急。学生报到前学校为云南民族班的学生安排最好的寝室、教室,订做了新的棉被、校服、配备好电话卡、一卡通等,学生报到后让云南班学生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江山中专全校师生上上下下到处充满爱的温暖。学校在食堂中为他们开设专用窗口,安排最好的教师为他们授课,并开设了浙江人文、普通话等特色课程,参观了衢州市的风景名胜、文化古迹、知名企业,访问了城市、农村,感受浙江的发展状况和现代化气息,使他们明白浙江省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的差距,虽是第一次“吃螃蟹”,但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对未来充满信心。
4.提高素质,强化技能是手段
云龙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工业经济薄弱,仅有几个小水电厂及矿产开发,私营经济也不发达,长期以来养成了守旧、懒散、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市场竞争意识淡簿,深居大山,受教育程度低,长辈许多人不会讲普通话,甚至听不懂普通话,年轻人普通话也不很好。为了更好适应浙江企业用工的要求,学生报到后立即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培养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安排到企业实习一个月,培养职业意识、岗位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让他们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只有自身掌握高技能,才能有产品的高质量,最后才有薪酬的高回报。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理论课与实训课课时之比为4:6,并推行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再回到课堂上去解决,提高了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行技能等级考核制度,学习结束后有85%的学生取得中级技能等级证书,15%的学生取得初级技能等级证书。学生输送到企业就业后,表现了能吃苦、纪律观念强、工作主动、技能高、上手快,深受用工企业的欢迎。
5.专业实用、就业先导是保障
说实在的云南班的学生是奔着浙江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来的,因为浙江特别是长三角,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技术人才短缺,有很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他们纷纷表示经过江山中专的教育培养,一定要努力工作,多赚钱,在浙江奋斗几年,带领全家甚至全村致富。那么如何让他们学得好,受企业的欢迎;出得好,就业的待遇高;是联合办学能否成功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浙江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近几年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大、招工难,为了和市场对接,学校为云南民族班开设了机械加工和电工电子专业。实践证明,学生没毕业绝大部分就被日本科宝公司(电子企业)、宁波山阳特殊钢制造公司(机械加工企业)预订,并且两个企业都是日资企业,年收入都在16000元以上,并且企业管理规范,食宿条件好,免费提供工作餐,为员工交纳了社会保险,学生就业后全部感到满意,一年后就业巩固率达100%,每生每年平均为父母寄回现金8000元以上。在云龙县群众中造成了强烈的反响。
6.通力协作,实现双赢是目标
联合办学必须以双赢为目标,才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经过三年的联合办学,云南民族职高由于畅通了学生就业渠道,优化就业出口,从而提高了办学声誉,完善了专业设置,扩大了招生规模,使一部分学生享受了优质教育资源,为云龙县人民的家庭致富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并且江山中专也把二年培养费的15%支付给云龙县民族职高,作为联合办学费用,从而增加了学校的收入。江山中专迎来了云南民族班,增加了学校的办学亮点,使学校成为多民族教育的大熔炉,促进和推动学校教育管理能力的提高,提高了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优质教育的辐射能力,扶持了落后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浙江的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
五.合作的建议
1.多方筹措解决经费
联合办学学员敢不敢出来是思想观念问题,能不能出来是经费问题。云龙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有许多人想到外面闯一闯,但苦于没有足够的经费,因此不能成行。解决经费的办法应多方合作,共同承担,即政府扶持一点,联合办学学校优惠一点,合作企业支持一点,学员个人自筹一点。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的指导下,建立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更有利于东西部合作的健康发展。
2.选择多种合作模式
江山中专与云龙县民族职高的联合办学模式虽然成功但存在很大局限性,即点不多,面不广,对象狭窄,总量不大,仅起带动效应。因此在选择合作模式时应多种形式并举,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学校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
3.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做大总量
为了更大地促进西部剩余劳动力向东部转移,东西部联合办学必须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其较好结合方式是政府部门(就业局、乡镇)+培训基地(学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参与可以提高联合办学的可信度,更好的筹措扶持资金,加大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力度;基地参与可以确保培训质量;行业(企业)参与可以强化专业技能,提供就业岗位,支持培训资金。其工作流程是就业局牵头、乡镇发动生源、基地负责培训、行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①“民工慌、慌了谁”衢州日报(新华社)2005年2月28日
②“‘中国制造’成本压力增大”参考消息2006年3月20日
③马树超《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若干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5期
④《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昆明)2003.(4).(86)
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10月28日
⑥王文礼《西部农村职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职教论坛》2005.7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