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医药高专推进教学改革出“实招”
时间:2016-04-11 来源:浙江教育报

“只要打开手机,登录这门课的微信公众平台,就能够查到上节课作课题报告的学习小组成绩、下堂课学习内容的预习作业以及相应的课后小测验等。”来自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生物与制药学院药物制剂专业的徐思怡欣喜地发现,这学期课堂有了崭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该校扎实推进教学创新的结果。据悉,近年来,该校根据省教育厅创新行动计划的要求,制定出台了《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推进分层分类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变革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

该校食品学院食品检测及管理专业3班的张旺超最近尤为忙碌,因为作为他们班食品质量管理四科的“科长”,正利用课外时间搜集相关产品的数据资料,从而达到检验、把关产品质量和服务,对产品质量报告进行及时反馈和建议,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目的。此外,他还要协调好四科的几个“科员”查找相关资料,为下一堂课他们产品的ISO9000质量管理手册的发布做准备。

这是该校食品学院食品检测及管理专业的“食品质量管理”课要做的“工作”。任课教师孙金才针对这门课内容抽象、缺乏趣味,且概念性内容难以理解的特性,将企业团队组织管理引入课堂,开展了合作式的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探索。即孙金才扮演班级团队CEO,与本班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组成4人班子成员,其主要职责为组织、管理等,监控和考核各科的工作质量和绩效。班级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其中“科长”1名,其主要职责为检核相关产品。每组团队为企业职能部门,分为质量管理一科、质量管理二科等。学生作为专业知识传递的一方,同时又作为食品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一员,通过部门团队内部的分工协作与外部的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掌握ISO9000质量管理手册、动态质量不合格项等重要知识点。

类似这样的课堂教学创新例子还有很多。该校鼓励教师基于MOOC(慕课)理念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创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环境,强化教师学情分析,有效利用“第二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该校还强化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开展微课比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教学技能竞赛,设立首批校本慕课15 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推进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效果好

不久前,该校中药学院“远志”创新班的学生们在教师带领下来到屠呦呦的故居,上了一堂“从青蒿到青蒿素”的微课,更好地感受宁波“老乡”屠呦呦的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像中药学院这样的“远志”创新班,该校还有5个,如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创新班、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卓越药技师”创新班、食品加工创业班、医药电子商务创业班等。

该校根据不同的生源起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五年一贯制、学分制改革和创新班试点等情况,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不断推进分层分类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班单独编班,每学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开放实验教学,实验实训课实行16 人次的“小班化”教学。建立分层的通识课程和分类的专业课程,实现分层分类教学。

此外,据该校党委书记陈厥祥介绍,该校两学期来共立项校级课堂教学创新项目50 项。每学期召开全校性的课堂教学创新工作大会,对教学创新典型事例进行全校表彰与宣传。汇编课堂教学创新优秀案例集,评选出5 门校级创新示范课堂,其中4个项目已被推荐为省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并将创新示范课堂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全校师生观摩学习。校级创新示范课堂面向全校开放,师生可以随时推门听课,积极推广课堂教学创新成果。 (万松钱  王华锋  龚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