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于“土豆”的联想
时间:2013-11-01 来源:人教网
──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
◎江苏省金陵职业教育中心 王晓燕
摘要:文化课为专业服务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语文作为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它们为形成专业技能搭设了平台。本文以“土豆的故事”引发了“什么是人才”的话题,阐述故事中的“乙”,促其成才的不仅是他的专业技能,还应有他具备更好的处理事情的方法,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语文能力训练的成果。同时,明确了语文为专业服务的课堂教学着眼点是:以能力训练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并提出比较适宜的形式是“任务教学法”。
关键词:语文 文化课 专业 任务教学
前言:土豆与人才
《天下无贼》里,“黎叔”有句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话之所以令人过耳不忘,固然因为演员诙谐的表演,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一语道破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是人才呢?
先听听这样一则关于“土豆”的故事。某公司甲、乙两名员工,毕业于同所大学的同一专业,学历、工作资历相同,但受重用程度却大相径庭。甲愤愤不平于老板对乙的青睐,某次终于向老板发起了牢骚,老板沉默片刻后要甲到农贸市场了解土豆的行情。甲很快就完成任务,汇报了当天土豆价格,老板让甲在一旁等着,又派乙去做同样的事。乙过了很久才回来,并带来一堆资料,分别是近几日的销售价、进货价、土豆经营户情况、各家经营的土豆样品等,以及由此所做出的关于土豆行情的调研报告。同时乙简洁明了地汇报了调查情况。听完汇报,老板微笑地问目瞪口呆的甲:“你现在知道我为什么重用乙了吗?”故事中的乙显然是老板认为的人才,而甲虽不能算是庸才,最起码也是个平庸之人。那么,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培养人才,以能力为本
这则故事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有才之人是聪明的人,也就是有能力之人。知识堆积不出人才,拥有知识不一定会促成能力。知识渊博不代表知识是呆板的积累,人才更不是盛满饺子的茶壶──肚中有“货”而无法倒出。再仔细推敲一下这故事的含义,不禁豁然开朗,故事所指正是我们职业学校所倡导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故事中的“乙”就是”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出的职校英才。他的思维方式,运用知识的方法体现了其综合文化素质。这不仅仅是因专业课学习的获益,实际更多应归为文化课的功劳。从另一种意义说,正体现了“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教改方针。
近几年,职校中出现了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很多职校大幅缩减文化课课时,有些地区甚至干脆取消文化课。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困惑不安,尤其当第一次看到“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后,我更加迷惑,语文课到底上什么,怎么上?语文怎样才能和不同的专业结合,为其服务呢?故事中“甲”和“乙”的不同表现让我有了些许收获,我认为语文学科为专业服务正体现了对职校语文的重新定位:语文是一种逐渐渗透、缓慢积淀的素质教育,是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即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任务就是培养能够自主处理问题的学生。相应的,老师要传授给学生的就应是一种思想,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这样,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才会成为个人发展的后蓄动力,正如故事中的“乙”比“甲”更能博得老板肯定一样,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由此我也就明白了,语文等文化课之所以出现上述的尴尬处境正是因为很多老师未能理解“文化课为专业服务”这一思想造成的。
训练能力,为专业服务
语文为专业课服务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为形成专业技能搭设了平台。就如故事中“乙”的成才不一定是他的专业技能高于“甲”,而是他具有高于“甲”的处理事情的方法,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他接受工作时首先分析了老板的意图──这有“听”的技巧;他走上市场全面调研、综合判断,掌握第一手信息──这是“读”的运用;他概括资料、布局谋篇,完成调研报告──这要“写”的功底;他有理有据,侃侃而谈,汇报工作──这得说的“艺术”。谁能说“乙”不是凭借扎实的语文基础功圆满完成的任务呢?
基于此,我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应摒弃以往传统的──将课文分析置首位,孤立学习某一篇课文,支离破碎解剖文章的教学模式,而应以某一种语文能力训练为中心目标,串联课文分析、课堂活动、课外作业等教学环节。这种教学理念在最近几年职教语文教材编撰体系中已能初见端倪。以往语文各单元是以文体为标准分类编著的,即记叙文单元、议论文单元、诗歌单元等。而现在则突破了文体界限,以能力训练点为标准分单元编辑,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编撰的中职语文按不同专业分三大模式:工科类、护理类、现代服务及财经类,从对应专业应训练的语文能力分单元编著;即使是共用基础平台的第一册书中,也是从阅读思考学练要点、表达与交流学练要点、语文综合实践等训练点分单元编著的。可见,编写者希望教师能借助课文教学引领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继而运用这些能力。这样势必要求教师以能力训练点为线索、以获得单元要求的某种语文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而课文仅是训练的载体,训练的典范,绝不能为分析课文而分析。
任务教学,创教改新路
由上所述,语文为专业服务的课堂教学着眼点是:以能力训练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比较合适采用的形式是“任务教学法”。这种新形教学方法旨在注重发挥和挖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最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带着目标学习,带着任务学习,使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一种师生互动的自主性学习状态中。简单的说,“任务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一个任务的设定,使教学双方都明确自己所要解决的目标是什么,经过多次重复交流或冲突,彼此双方的意见达到最终的一致,而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任务教学法目前在英语教学中十分流行,我认为在职校语文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原因有二:(一)英语与语文教学都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只不过英语是第二语言,语文作为母语,不同于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仅为交际沟通,还要为学习其它学科专业知识作铺垫,也为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做准备,因而掌握语文的四种能力要求应更高、程度应更深。(二)职校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要求老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互动型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任务学习模式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学生就能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能力的过程。
后记:实践“任务教学”,探索“语文为专业服务”新课题
“语文为专业服务”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以上是我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语文教改设想,并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初步尝试,下一步,我还将以任务教学法作为教改途径,继续探索语文(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