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桂凤:将新劳动教育绘成人生底色
时间:2016-05-11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个人小传

隋桂凤,1965年生于辽宁。1985年7月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校,获得中师学历;1996年从哈尔滨师范大学进修毕业,获得本科学历。2006年至2008年,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北山小学校长。2008年8月至今,任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校长。目前专业职称为小学高级,任教学科为语文。

成长印象

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教育著作:《陶行知文集》(陶行知著)、《夏山学校》(A.S.尼尔著)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于漪、苏霍姆林斯基

成长关键词:坚持、学习、行动

教育教学中最有成就感的教育改革:形成了以“劳动育人,文化立校”为核心的办学思路和以“立学焕新,打好人生底色”为目标的育人理念,让学校办学特色成功转型,教师队伍和学生均处于健康发展状态。

当前学校改革创新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所谓“时间”问题主要集中在校本课程课时不足上,所谓“空间”问题即指实践场地、劳技室等活动场所不足。

有的人把青春写在纸上,有的人把青春印在脚下。写在纸上,飘逸潇洒;印在脚下,敦厚实在。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校长隋桂凤,便是一位将青春印在脚下,把工作干成事业,用教育深度书写人生价值的教育者。

“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馈赠,其他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这是隋桂凤的座右铭。从教30余年,隋桂凤陪伴了立新实验小学近30年,她的教育理念与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传统相交织,传承与创新融合,成为彼此身上最醒目的标记。

劳动育人,焕新学校传统特色

1985年,隋桂凤被分配到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任教。当时,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已经是学校的传统特色。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于是,当时的立新实验小学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方针,全校师生一起动手建起了“红领巾饲养场”,开始了以“下场劳动”为主要形式的劳动教育。从那时起,劳动教育便在学校扎下了根,无论是三年自然灾害还是文革期间都从未间断。学校历任领导班子都有这样的共识:劳动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养鸡喂兔、种地摘果上,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因此,传承与发展学校特色,不断地调整和发展劳动教育的内涵与途径,成为历任校长需要担负的使命。

2008年,隋桂凤接手校长工作。此时,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已经坚持了半个多世纪。在长期影响和教育下,传统的劳动教育思想与实践早已融入了立新师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但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不够,课程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在思想上抵触,行为上怠慢等。隋桂凤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开始思考如何在学校原有劳动教育特色基础上再发展。

正当心中的学校发展蓝图渐趋清晰之时,2009年国家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隋桂凤认为,学校教育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能够应用于生活的知识,也就是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于是,隋桂凤将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改为“劳动育人”,提出“新劳动教育”的办学理念,将办学特色与教育理念紧密融合,并使之成为教育理念的落脚点。“我们的教育也要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让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的需要。立新要培养会学习、能创造的人,实现‘立学焕新,打好人生底色’的办学目标。”隋桂凤说。

在具体规划层面,隋桂凤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支撑,创建劳动教育的两种环境:生态环境和常态环境,开设三级九类劳动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在隋桂凤搭建的课程框架中,基础课程包括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自我服务课、以在“六园”中观察研究为主的基地观察课、以校园岗位实践为主的校园实践课;拓展课程包括以其它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为主的学科渗透课、以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的家庭体验课、以走进社会、参观学习、开拓视野为主的社会实践课;创意课程,包括在“六室”中进行的技能训练课、以劳动科研、劳动创新为主题的科技实验课和班班有内容,班班有特色的班级创意课。

文化立校,支起校园管理网络

作为一名小学校长,隋桂凤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学校孩子的健康成长。她发现,儿童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不一样。“他们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大人看到水坑绕开走,孩子却故意走向水坑。在学校里,沙坑里的沙子被学生一捧一捧地运到塑胶跑道上;下雨后,几个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后小院的墙根挖蚯蚓,上课铃声响了也不愿意回班级;学校教学楼前的花坛,春天工人师傅栽上花苗,有的孩子去偷偷拔起来,看看还能不能活?还有的孩子给花浇上自己喝的牛奶……”

如何守护孩子们的童年,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呢?隋桂凤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关键,经过深思熟虑,她提出了“文化立校”的学校管理理念。“‘文化立校’的思想开始于我当教学校长时提出的‘教研文化’,也是对立新近百年文化积淀的传承和创新,所以‘文化立校’之‘文化’指的就是‘劳动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隋桂凤为学校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009年,隋桂凤和学校领导班子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反复论证,在“劳动育人”的特色发展基础上吸纳、融合新教育理念,最终将“梦想文化”“书香文化”“绿茵文化”和“微尘文化”作为“文化立校”思想的四个支点,学校的教师工作作风、校园文化氛围、师生面貌等层面开始发生变化。

构建梦想文化,就是要引领立新师生树立人生理想,培育进取意识,形成追求卓越、争先创优之风。在教师层面,学校开展师德沙龙、漫谈活动,树立正风正气,提升教师“人格魅力”;通过教师培训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全面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并开展“名师讲堂”“一日校长”等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学识魅力”。在学生层面,则鼓励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和努力为之奋斗的信念。隋桂凤把校园打造成“梦开始的地方”,学校南楼的文化建设就是以“梦想文化"为主题设计的。

构建书香文化,就是要引导师生主动学习,积淀人生底蕴,形成学习、钻研、探究之风。通过“书香文化”建设,在师生中形成喜读、乐读的氛围,让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加舒适、自由的读书环境,2013年暑假学校将南教学楼的主楼梯及楼梯平台上的教师办公室整体改造为开放式书吧,取名为“杏林书吧”,师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与鼓励。

构建绿茵文化。隋桂凤力图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之间营造一方绿洲,用生命的翠绿装点着立新的校园;与之相辉映的小动物园则以它们的活泼与灵动,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学校“智趣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师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逐步形成;“大课间”改革将原有的课间操打造成了融体育游戏、韵律操、广播体操于一体的综合活动时间。

微尘文化的构建,则将学校管理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到问效问责到人,最大限度提高了校园管理效率。同时,学校以校务公开为落脚点,及时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重大决策的制定、实施过程。隋桂凤认为,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以点带面,促进联盟校共同发展

“作为一名校长,仅仅办好自己的学校是不够的,而应该追求成为一名教育家型的校长,其教育理念要在同类学校中能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关注度和影响力。”这是隋玉凤对于校长角色的定位,而她也以此激励自己在区域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黑龙江省干部培训中心的兼职培训者,隋玉凤经常返往于哈尔滨市和牡丹江市之间,为来自黑龙江农垦总局和各地市的校长们做培训,将校本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长专业发展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与他们分享。不仅在自己的普通教育学团队中发挥传帮带作用,还在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各级各类校长培训班中作讲座,将特色办学思想播撒开来,并指导兄弟学校开展特色建设。作为硕士生导师,隋桂凤经常到大学课堂中讲学,并为师范学校的学生提供到立新实验小学见习的机会。

隋桂凤“校长工作室”成立后,她致力于为校长交流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在工作室里,隋桂凤通常将学习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工作室校长来自省内各地,隋桂凤就利用微信建立交流平台,经常发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好的经验做法,引发大家的讨论,共同探讨学校在教育理念、日常管理、特色办学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她深知“领航”二字背后的责任与期待,将自己在“新劳动教育”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思想与经验分解开来,为兄弟学校的发展提供范例。与此同时,她还牵头组建了“八校联盟发展共同体”,将兄弟学校的发展和立新的发展紧密联系,与校长同行们一起探讨,一起学习,对学校的发展进行诊断,为他们分忧解难。

在联盟校发展共同体中,隋桂凤主要从教师和校长两个层面组织开展活动,一起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她和联盟校校长一起开展小主题教学研究活动,让每校教师同上一节课,课后互相点评,发现总结问题,探讨问题根源,探寻解决路径,提练教学经验。教师们在活动中畅所欲言,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拉近了联盟校的距离。在校长层面,隋桂凤引领大家以特色学校建设为主要问题,先后开展了“办学特色核心理念研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办学特色与办学思想、育人目标关系的论证”等主题交流活动。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讨活动中,隋桂凤校长立足自身,将“新劳动教育”三类10门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开发过程、实施策略等进行深刻剖析,引导校长们对比分析,逐一解决实践中的盲区,以点带面,促进联盟校共同发展。

在隋桂凤看来,教育思想并不以学校为分界线,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分享给其他学校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审视和收获更多办校启示的过程。教育之于隋桂凤,已经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值得她奋斗终身的事业。正如她在诠释自身教学理念时所说,立学是人的内在修养不断充盈的源动力,焕新是人的外在发展能够突破自我的内驱力,她的教育理想在这种源动力和内驱力之下,正变得愈加丰盈和多彩。(本文由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培养基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