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是培养人才新模式
时间:2016-09-21 来源:新快报

“互联网+”环境下电商人才奇缺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到来,高素质的、企业合用的电商人才却奇缺。如何将电商人才培养前置到高校,学校和企业之间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双赢”,是教育行业不容忽视的课题。9月12日,京东华南跨界·融合产教联盟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商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等30所华南高校的领导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启动高校教师企业课程认证。

校企合作,前置实训

解决

针对学校“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快速上手”的用工要求之间的矛盾,紧密的校企合作成为主流的应对方法。

以京东为例,其通过各种校企合作项目找到人才培养出现问题的“源头”,让在校学生克服传统书本的教学模式,以直观形式将整个物流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丰富学生项目的实战经验,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

据记者了解,去年华南地区已有20所高校与京东展开校企合作,本次论坛上广东财经大学的代表也现场与京东签约。目前,京东华南分公司已开展京苗班、巅峰实习、HNS(华南星)等系列校企合作项目。其中的京苗班项目,京东华南分公司已与13所院校签订合作协议,8所院校已设立了京苗班,4所学校学员已参加了轮岗实训。

京东华南分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李晓倩表示,许多学校的物流专业会给学生提供物流仿真实验室,但不少同学仍反馈说在实验室里操作与实际运作有很大差别。“建议把在仿真实验室里练习的时间放到企业中,真刀真枪地实践。”

这样的实践,在学校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童国梁告诉记者,广东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作为第一批参与京苗班计划的技工类院校,学生会有2个月时间到京东基地轮7个工种。“京东华南客服中心在学校设了点,像‘双11’和‘6·18’等日子,学校200多名学生能直接参与实训。这属于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的素质进步帮助很大。”

此外,学校还引入真实的公司,让学生模拟电商老板自己运作,自负盈亏。“我们发现,电商专业的人才综合能力要求比其他专业高,学生既要懂美工,懂营销,还要熟悉人文、产品背景,懂网络知识,还得足够开放,能看到企业的需求。”童国梁认为,只有这样从入学起开始渗透行业精神,进行校企合作实训,学生的心才能定下来,未来电商人才的自然流失率才能降低。

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要的不匹配

论坛上,业界一致认为,近几年最缺的就是电子商务人才,“很多坑,却找不到萝卜”。广东电子商务协会工会主席李海洋指出,2012-2013年间电商行业大爆发,打破了原来固有的校企供应量,人才需求大量增长,学校却供应不足。“电商行业需要更多懂运营、装修的人才,企业却一再反映学生学的和需要做的不完全匹配,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2-3个月的培养,校企间存在脱节。而且,电商行业人员流失率大,公司之间还相互挖人,也造成了人才缺失。”

对此,京东大学校长李庆欣分析认为,高校目前的教学方式仍以传授灌输为主,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而企业需要的则是脚踏实地的技能型人才,非常需要学生拥有沟通、协作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目前企业校招还是要花费很大力气,我们认为学生的潜力还没有在学校得到足够的培养和发展。”

作为培养学生的前沿阵地,学校方也坦言,在巨大的电商人才需求和落后的资源支持的反差中,想达到理想的模式也有难处。广东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校长童国梁提出,电商这个新专业近3-5年才兴起,任课老师的企业经验谈不上丰富;而且,所教的课程内容并非企业认可,而是老师和教研室自己选取的,培养体系并不完善;此外,实验室建设,人才构建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脱节。“现在的学生也比较浮躁,如果不提前进行专业引导,很难定下心来做职业规划。建议将企业班前移,学生一进校就接触行业,才能培养出干得长久的优秀人才”。

为解决校企合作痛点,对高校教师展开认证

不过,校企合作目前也存在一些痛点,亟待解决。童国梁提出:第一,电商人才岗位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还有待明确;第二,目前的教材比较陈旧,三年前的课本已经不适用了,却找不到更合适的教材,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第三,老师要更多地走向企业,像学生一样到企业锻炼一段时间,会收获更多的案例,讲课也更有经验。

广州商学院电子商务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川也指出,电商课堂目前比较缺乏“双师型”师资——从学校出来就直接进学校教的老师,要么不是电商专业出身,要么没有企业经验;而从企业出来的老师能讲很多实操,但学生学会技术后就不愿多听。“京东对高校教师展开培训和认证,是很好的解决方法。”

据悉,去年9月,京东华南举办了“京东校长班”,由京东大学认证讲师为合作院校的校长、院长、骨干教师授课。今年还将首次对高校教师开展企业课程认证,由京东大学、京东华南分公司共同颁发认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