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职旅游专业“三课、三师、三段、三地”金牌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7-01-13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 许静

内容摘要依据一体化课程和现代学徒制理论,结合学生现状和行业对人才需求变化,对中职旅游专业提出课程、师资、路径和环境四个层面的金牌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点燃学生职业的明灯。

关键词:旅游专业  三课  三师  三段  三地  金牌导游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树立“人人能成才,人人有梦想”的教育观,因此,学校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认知,点燃职业梦想。一直以来,旅游专业均以培养旅游行业一线服务的中初级劳动者为目标,但这样的目标比较宽泛,指向不够清晰。旅游新业态下,普通导游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就业无吸引力,而业界每两年举行金牌导游评比,获奖的导游可以享受社会和企业系列优惠待遇,金牌导游成为行业的宠儿,是导游行业的金名片。因此学校尝试开展“我的金牌导游梦”系列改革,把金牌导游作为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通过分析金牌导游的核心职业能力,提出“三课、三师、三段、三地”的金牌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课程、师资、路径、环境等系列改革,以更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中职旅游专业“金牌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缘起

现状一: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培养路径单一

中职旅游专业一直以培养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等一线服务的中初级劳动者为培养目标,但与高职教育的区别何在,具体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哪些职业能力,定位不清晰。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形式相对单一,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结合的活动和竞赛不够丰富,形式陈旧,难成系列,学生参与面不广。许多活动或竞赛随机开展,缺少主题,没有形成常态,更没有形成规范,不少学校甚至出现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的状况。

现状二:学生职业愿景不明确,缺乏对职业的认同感

调查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180多位高一学生入选旅游专业的原因,发现18.2%的学生因父母意愿而选择,47.1%的学生冲着导游能游山玩水而选择,15.4%的学生本选择其他专业,因被调配或其他原因入学,仅有19.3%不到的学生有亲戚或朋友从事这个职业,曾做过一定的了解而选择。学生对专业、职业认知度低,认同感不强,更不要说确定职业愿景,树立职业梦想。但他们个性突出,善于表现,对职业认知变化快,可塑性强,通过正确引导,能培养成为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

现状三:文化课没有结合专业教学,双方各自为政

金牌导游需要良好的口才、扎实的文学素养和导游词写作功底,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技能学习较为重视,兴趣更浓,再加上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实际需要脱节,职业特色不明显,所学内容与未来职业或生活联系不大,以笔试为主要评价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低。因此,文化课要更好围绕专业需求,与专业教学、技能竞赛等有机融合。

现状四:专业课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职业实践

金牌导游需要熟悉旅游资源现状,掌握导游服务各环节的工作流程,能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而目前专业课实践性教学比例较低,以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四门科目为例,《旅游政策法规》、《导游基础》、《导游业务》三门课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仅《现场导游》有实践操作,占总课时的50%左右,实践操作一般在课堂上进行。而要真正培养金牌导游,必须通过大量的岗位实践和职业体验,多训练、多服务提高职业能力。同时,因学校选修课课时有限,一般仅占总课时的10%多,而且选择门类有限,专业拓展较少,学生选择的范围不大,灵活性不够。

现状五:教师与行业企业联系较少,缺乏有效合作

目前教师联系行业企业的通道单一,国家对中职教师虽有2年不少于2个月的下企业实践要求,但真正在企业一线有效实践的教师不多,教师对行业企业的了解仍较滞后和片面。学生入校后如果仅由学校教师介绍或是通过始业教育等简单的几次讲座,对职业的认知度仍不高,而不知专业,就很难有目标的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谈不上在专业学习上有所发展。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外聘教师资源,开通行业企业与教师、学生紧密合作、深度共享的桥梁,让知识和技能更显性化。

二、中职旅游专业“金牌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架构的思路

面对现状,从学生需求、行业企业需求出发,以点燃学生职业梦想,助力学生实现梦想为宗旨,以培养“金牌导游”作为中职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架构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支撑:一体化课程,现代学徒制

一体化课程是指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结合的课程。一体化课程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理论强调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课程为纽带,以校企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深入指导为支撑,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

2.整体思路:两层目标、四大策略

两层目标:第一层要培养学生成为初级普通话导游,重点是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需要开设考证的四门课程,同时加强口语表达、人际沟通、审美鉴赏等能力培养课程。第二层要培养学生成为金牌导游,因此,需要会一门才艺,能撰写个性化导游词,能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需要通过大量选修课,结合场馆(景点)实践、旅行社门店实践、各类竞赛、社团活动、创业实践等来助推目标实现。

四大策略:三课、三师、三段、三地。


三课共助,通过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和活动课程,构建融入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的动态课程体系。

三师共育,通过专业教师、梦想导师和行业名师,形成知识和技能显性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实施“金牌导游系班级”、“专业教师结行家”工程。

三段培养,通过职业初探、工学交替、职业实践,开通“专业整体认知专业技能学习专业素养提升”的学习新路径。

三地共构,通过教室课堂、场馆景点、旅游企业,创新从内到外,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教学环境。

三、中职旅游专业“金牌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三课、三师、三段、三地”金牌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三课共助,做学合一

“三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即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和活动课程,分别对应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学校课程指必修课和选修课,企业课程包括场馆讲解、实地踩线、学校旅行社门店体验等;活动课程则指始业教育、第二课堂、竞赛活动、创业实践等。通过“三课”学习,教学内容融合行业新信息,教学形式注重活动和实践,实现做学合一。

1.学校课程,重选择,夯实发展基础

根据教学管理规律,学校要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首先要确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合理确定课程名称、内容及课时数。针对现状,既要确保成为“合格导游”的课程,主要是导游资格证考试课程,又要兼顾成为“金牌导游”的课程,主要是金牌导游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同时把文化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把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效融通。课程教学分项目模块,课程评价改变仅笔试的形式,把“笔试+技能考试+专业展示”有机结合,综合评定。

1)行业名师进课堂,校企合作开设“金牌导游工作室”系列课程

杭州有13000名导游,自2009年起,杭州启动金牌导游大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选出了150名金牌导游,其中,有4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导游员,1人被评为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4人入选全国名导师资库,金牌导游吴娜佳还担任了杭州市第十届政协委员。我校聘请了其中的佼佼者8人为“金牌导游工作室”成员,并开设选修课。

2)包容学习差异,体现岗位区分,选修课有梯度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金牌导游工作室”课程和“文化”选修课均呈梯度开设。文化课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如《语文》课,分基础语文、高考语文、普通话训练、导游词写作、导游讲解训练;《英语》课,则分基础英语、高考英语、景点外语导游、英语才艺表演等,期中或期末评价学业水平时,通过“笔试+技能考试+专业展示”的方式,给予相应的学分。

3)尊重学生个性,培养专业特长,提升综合素养

学校开设“金牌导游特长选修课”,旨在培养专业特长,提升未来生活品质。第一学期“基础审美书法、绘画、音乐、摄影课”四选一。第二学期,“艺术特长课竹笛、葫芦丝、声乐、舞蹈”。第三、四学期,除延续“艺术特长课”之外,增加了“语言特长英语、韩语、日语、粤语等”。艺术特长及语言特长可允许其他专业学生跨专业选课。



(二)企业课程,重模块,提升职业能力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杭州多家知名旅行社共建企业制课堂,包括授课、竞赛指导、企业文化渗透、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在内的全方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把校内教师与金牌导游结对,再与各班学生结对,通过短期场馆讲解、杭州一地实地踩线、旅行社门市实践等校企联动形式,让学生进企业、场馆、景区实践学习,从而提升讲解技能、导游技能、计调技能。

各年级开展企业课程教学活动,各有侧重,分层次、有梯度。生高一走进行业参观学习、高二深入企业调研学习、高三体验职业实地踩点。

高一学生初次接触专业,通过始业教育课,展示金牌导游风采,并在餐饮课四个班分批到杭帮菜博物馆参观学习,聘请场馆5星级讲解员进行详细讲解,13服导2班严慧颖在学习后写道:“我们在参观时蹦蹦跳跳,而讲解员却一直保持标准的站立姿势介绍每一道菜肴及典故。我本以为讲解员工作要求不高也很轻松,这一趟杭帮菜博物馆之旅,让我逐步认识他们的职业。”

高二学生除了参观场馆外,重点是开展行业调研和场馆讲解。在《旅行社服务》课程学习时,设计工作任务书,要求学生调研考察市内旅行社,撰写调研感受,完成调研项目,课堂上分组展示,并作为该课程学生成绩的评价内容之一。结合《旅游文化》课程,进行系列场馆(景点)讲解。


高三学生则通过现场导游实地踩点,让学生真实做一回导游,同时聘请资深导游带团讲解。韩德琼老师让学生送团讲解,大家基本按照教材内容介绍,后来韩老师亲自示范,她从萧山农民房子的变化,讲到浙商精神,又结合自己25年导游工作的体会谈对导游职业的理解,讲得很多学生都哭了,随团的李莉老师说“参加此项活动的我也认认真真的做了一次学生,对韩老师精彩部分的讲解忙着记录,被她精妙的讲解技巧和敬业敬责的态度折服。这次活动会在学生未来的导游工作中影响深远。”

(三)活动课程,重整合,培养综合能力

活动课程设计灵活化,搭建各类活动平台,通过社团俱乐部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志愿者活动、各类学科竞赛等,给学生各种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校期间每个学期都要参与“我的金牌导游梦”活动,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各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融合。

以金牌导游竞赛活动为例,这是每年的常规项目,但以往参赛学生数量有限,参与指导教师也有限,比赛赛制历时短、环节少,校内的比赛业专家往往以参与评委工作为主,直接参与选手指导则不多。而这次职业梦工场改革,导游比赛分“梦想起航、使者初选、导师抉择、导师对战和尖峰对决”五个环节,四场比赛,行业专家几乎全程参与。



第一场为“使者初选”,比赛的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参与报名的90多位,占年级总数的60%以上,首轮通过笔试删选出50位选手,然后由专业教师分组考核,最后角逐出13位相对较优秀的学生进入复赛。这场初赛,很多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导游讲解方面都有了一定进步。   

第二场比赛为“导师抉择”,这是本项改革最大的亮点。13位选手均配备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本校专业教师,叫圆梦使者;另一位是与老师结对的金牌导游,叫梦想导师。138,模仿中国好声音赛制,选择4位有代表性的金牌导游为梦想导师挑选8位弟子,选手讲完,由导师们举牌决定是否愿意收下该名弟子,如果没有导师举牌,选手就被淘汰,如果有两名以上的导师为同一个选手举牌,就由选手决定归入哪位导师门下。

第三场为“导师对战”。梦想导师们选出8强,这8位选手在新任导师的指导下,冲刺决赛,选出2强。这期间,梦想导师们和梦想使者一起不遗余力地指导帮助选手。有意思的是这场比赛开始前1个多小时,梦想导师们均已到现场,赛前还给学生调整字词发音,在自己指导的选手比赛时,搬道具,拍照,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到比赛中,这样的场面在未改革前是不可能看到的。

最后环节是“尖峰对决”,2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市级比赛,有前面这么扎实的基础,这么层层的过关及指导,学生们在台上表现游刃有余。选手们在赛后日志中写道:“感谢学校为我们配备了这么专业的导师、为我们搭建了这么炫丽的舞台,比赛让我收获了自信,坚定了我的金牌导游梦!”确实,技能大赛犹如一个“检阅场”,体现了“以教备赛、以训促赛、以赛融教”的教学效果。

通过“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和活动课程”三课整合,实现了学习意识与工作意识的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的对接,专业技能与岗位应用的对接。

(二)三师共育,优势互补

“三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即专业教师、梦想导师、行业名师,三类教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专业教师与梦想导师结对,并共同与班级结对,参与教学实施和评价。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必修课教学和企业课程的管理,梦想导师由金牌导游担任,主要参与选修课和企业课程的教学,行业名师由资深名导、企业老总、协会专家担任,主要参与活动课程教学。
三师共育改变以往一门课一位教师,一场竞赛固定老师指导的情况,采取一位金牌导游与一位专业教师结对,再共同与一个班结对。一门课,分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两个部分,由多位金牌导游任实践指导教师。一项竞赛,分项目由多位教师和行业名师或金牌导游指导。


创新现代学徒制新模式,把学校教师的弱项用金牌导游的强项加以弥补,同时架起教师和行家的有效沟通桥梁,教师不定期、不定项目随时可以向金牌导游请教,学生的技能指导,可以联合教师和金牌导游共同完成,学生可以人人均享受行家给予教学和指导的机会。

三师共育主要分三个方面展开: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

1.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职业能力

针对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标准与企业的职业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且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的情况。通过校企融通,学校结合行业“金牌导游”比赛的要求和标准,调研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最终确定培养“金牌导游”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师、金牌导游和行业名师共同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得出普通导游与金牌导游在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上的差异。


2.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共享教学资源

在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时,三师紧密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及合作共赢三种方式。走出去:学生、教师主动出击,开展企业调研、参观学习及企业短期实训,金牌导游和行业名师成为指导教师。请进来:就是把梦想导师即金牌导游与学校教师结对,并共同与学生结对,实施“金牌导游系班级”和“专业教师结行家”工程,在专业竞赛中金牌导游、学校教师与竞赛学生的“多对1”的新型现代学徒制指导形式。合作共赢:高二、高三学生的杭州景点实地踩线,委托旅行社组织、接待,金牌导游亲自带团。学生既是游客、又是学习者;专业教师既是管理者,也是学习者;金牌导游和行业专家既是工作者,又是教学指导者,他们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情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此外,学生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的各大场馆、博物馆及景点的志愿者义务讲解服务和旅行社门市接待的社会实践,学生充分参与职业实践,同时也解决企业旺季用工紧张问题,实现双方互用资源,合作共赢。

3.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评价标准

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和社会最有发言权。通过三师共育,教师的评价观也发生改变,革新教师传统观念中的好学生,文化成绩好的学生固然是好学生,文化成绩相对较差,但能在社会实践中敢于交流学习,与团队成员较好合作,并能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学生更是好学生。老师们更注重专业学习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调查、参观、实践等均给予相应的学分,同时,把行业对导游的评价标准与学校的课程评价标准结合。如《现场导游》课,既有校内的必修课学习、导游社团俱乐部课程和行业名家工作室课程,又有校外的社会实践课程、实地踩线课程等,三师共同教学,学生从杭州景点基本内容讲解到校园参观接待讲解实践,再到省内5A景点讲解,从学基本讲解技能到校内运用,再到校外实践服务,因此采用“课堂学习+校内实践+竞赛展示+校外体验+社会服务”的评价方式,每个学习环节均是《现场导游》课程的一个部分,给定相应学分。

(三)三段培养,路径通畅

“三段”是人才培养的路径,按照“整体认知分项体验综合实践”的学习逻辑,分年级培养。第一阶段为高一“职业能力适应性锻炼,通过认知初定职业方向”,新生入校开始,学校要针对培养目标,结合学科学习目标和职业技能等级证要求,帮助学生树立符合实际的职业梦,并对这些梦想进行具体子目标的确定,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口才、文笔、外语、才艺、讲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除学校课程外安排始业教育、企业参观、金牌导游讲座等;第二阶段是高二“工学交替,掌握岗位技能,拓展专业特长”,主要安排大量选修课和30%的场馆讲解课及系列竞赛课程;第三阶段是高三“职业实践,选择最佳发展途径”。高一、高二两个阶段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四个一”工程,即调研一家企业、参加一周义务讲解、听取一次讲座、参加一项竞赛。

以“金牌导游工作室”课程为例。第一学期为“我的金牌导游成长之路”,了解行业概况、学习行业榜样,树立职业梦想,制订职业规划。第二学期为“金牌导游技能之讲解初体验”。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技能学习能力分层开设,三选一。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弱的学生可以选修“校园讲解”,语言表达和普通话较弱的学生可以选修“演讲与口才”,基础和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选修“讲解能力提升”。高二学年为“金牌导游之术有专攻”,按岗位设课三选一,计调、杭州导游(地接)、华东导游(全陪)。



同时,活动课程的设计也按照三段培养,每个年级学生均有展示的机会和舞台。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整合语文、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等各个学科,设计了“我的金牌导游梦”系列比赛项目。



(四)三地共构,环境创新

“三地”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指教室课堂、场馆景点、旅游企业,分别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讲解能力和综合能力。“三地”环境的创新,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行业企业,从而实现职业梦想。

1.基本技能主阵地:教室课堂

教室作为传统的人才培养阵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在培养未来的“金牌导游”之时,充分利用了教室这个传统教学阵地。在这个阵地上,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当然,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本校的教室也是与时俱进的,衍生出了多功能导游模拟室等新教室,这也是现代职业下的教室需求。另外,行业里的金牌导游“走进来”授课,也是在传统教室这个阵地。做好学生在教室的培养过程,也是非常重要和基础的。

2.专业讲解主阵地:场馆景点

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导游人才的培养过程,更离不开现场的实地讲解,包括场馆和各景区景点在内的旅游资源地更是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传统课堂上一张PPT图讲解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在学习旅游资源、讲解旅游景点知识的过程中达到“即可望又可即”的效果。学校根据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景点,开展不同的实地主体调研,如“江南古园林的构成要素和构景手法” 、“杭州古建筑类别”、“杭州古建筑构件”、“杭州古桥”、“杭州古塔”、杭州“佛教寺庙”、“杭州道教建筑”、“杭州基督教建筑”等“主题项目”。邀请景区景点最优秀、最专业的讲解人员为学生实地授课和现场评定学生学习状况。目前,已聘请了灵隐寺、文澜阁、良渚博物院、岳王庙、大运河、胡雪岩故居等景区讲解水平最优秀、星级最高的讲解员为同学们做实地详细讲解。高水平、专业化的讲解一方面让学生增加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个方面让学生找到了自我景区景点讲解能力的差距和目标。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本校旅游专业学生学习的“新课堂”,而景区景点优秀讲解员也成为旅游专业学习的“新教师”。

3.综合实践主阵地:旅游企业

场馆和景区景点主要是学生单项讲解技能的培养阵地,而旅游企业,尤其是旅行社则是学生综合实践的主阵地。第一,很多“金牌导游”来自旅行社,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到旅行社向这些“金牌导游”老师请教之时,旅行社也就成为了培养之地。第二,本校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有《旅行社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就需要到旅行社实地教学合作教学。第三,学校与浙江省中旅合作开办了校中企——建国路旅行社服务网点。学生在校期间会安排到网点进行综合服务教学实习。 

四、中职旅游专业“金牌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成果的亮点

理论创新:

1.设计一体化课程。构建根据行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的机制,把文化课与专业课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和活动融合,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融合。开发10多门成系列的活动课程,编写4本企业课程校本教材,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行业现状和职业标准,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2.创新现代学徒制模式。强调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课程为纽带,以校企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深入指导为支撑,把学校教师与金牌导游结对,两者再与各班结对,大大缩短师傅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架起教师和行家的有效沟通桥梁,教师不定期、不定项目随时可以向金牌导游请教,学生的技能指导,可以联合教师和金牌导游共同完成,学生可以人人均享受行家给予教学和指导的机会。

实践创新:

1.建立互利互惠“金牌导游”人才培养长效运行机制,抓住育人这一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以课程为切入点,以活动为兴奋点,以实践为落脚点,实施人才共建。

2.组织“我的金牌导游梦”系列活动,结合课程、活动、实践三个方面,结合金牌导游职业能力要求和学科课程特点,分好口才、好文笔、好外语、好设计、好才艺、好导游六大模块,推出演讲、导游词写作、英语职业情景剧表演、旅游产品海报设计、旅游线路设计、导游才艺、导游讲解等多学科10余项活动和系列竞赛。

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每个学期实施“金牌导游系班级”和“专业教师结行家”结对活动

4.组织行业专家系列讲座,金牌导游进课堂系列选修课,场馆讲解系列实践、杭州一地实地踩线等,有主题,有体系的围绕目标进行培养。 

五、中职旅游专业“金牌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成效和反思

1.学生双证通过率98%以上,导游资格证通过率90%以上,高考成绩喜人

连续四年,学生导游资格证考试合格率达到90%以上,超过省市平均近60个百分点,在省内乃至全国旅游院校名列前茅。连续三届3+2班学生100%升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高职导游技能120分满分,我校学生平均分达116分,居全省第一,学生双证通过率98%以上,许晶和俞莉娜2位毕业生被评为杭州市金牌导游。



2.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各类技能竞赛成绩优异。

通过金牌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提升。每学年,本专业组织6门学科近10场比赛,80%以上学生均有比赛经历,每班都有行业金牌导游作为导师,每位学生都走出校园,开展实践学习。在全国导游技能大赛中获得二块银牌,杭州市旅游专业学生导游技能大赛获得第12名,获团体第一名,语文学科,获省文明风采一等奖,杭州市“品味书香”征文比赛一等奖,陈晓佳等三位同学获得杭州市英语比赛一等奖。

3.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志愿者服务成效显著

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大大提升,导游社团成员每年寒暑假均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到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岳庙、钱学森故居等开展义务讲解。其中12导游班金桥同学一年内服务达300多小时,2014年被评为浙江省美德学子。

4.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创造一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学校与近10家企业的金牌导游结对,每学期外聘教师达10人以上,结对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50%。学校与浙江省中旅合作,举办“中旅杯”旅游线路设计大赛,获奖的作品,8条旅游线路成为浙江省中旅的省内亲子游旅游产品,已有300多人次参与该项目旅游,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5.行业、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提高,实现办学资源互惠共享

学校办学质量得到提升,社会认可度提高,积极承担服务行业,引领专业的任务,与本校毕业生,杭州市金牌导游俞丽娜合作,拍摄导游业务操作过程的技能微视频,成为浙江省教育厅数字资源库建设成果。连续两年,配合杭州市旅委,由专业教师李莉任主角,拍摄导游带团操作纠错视频,为杭州市导游年审、导游比赛提供信息化资源。


参考文献
[1]杨黎明. 关于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年第6.
[2]徐星.英国教育新品种工作室学校[J].上海教育,201329.
[3]徐朔,吴霏. 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