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7月至今,温州市伯爵山庄的居民时不时会听到从社区公益私塾传来的琅琅书声。而除了教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其坚持不收任何费用的公益办学模式,也获得了社区、孩子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现场
私塾授课,免费教授国学
昨天上午,记者找到这间社区公益私塾时,5名年龄在3岁到6岁的男孩子,正对照着诵读《大学》。
这间社区公益私塾面积不大,学习区和生活区加起来约有50平方米,但装饰得颇有韵味。自编的蓑衣、斗笠依墙而挂,松果制成的墙饰,配上竹席、屏风,宛若旧时私塾。
进入学习区后,孩子们会先对着墙上的孔子画像鞠躬,之后端坐蒲团上开始诵读。课间活动时,记者注意到,一名年龄稍大的孩子离开学习区后,还不忘给一旁的小弟弟递鞋子。
有别于普通小学的40分钟课程,私塾授课的时长视学习状况而定。“有时绝大多数孩子都坐不住,就会安排课间休息。”私塾创办人南秉辰告诉记者,孩子状态好的话,一堂课可以持续一二个小时。
而天气好时,每天上午6点多,南秉辰等人会带着孩子们先去附近的绣山公园晨练,回来稍作休息,便开始一天的学习。私塾课程以先生带领孩子诵读国学经典为主,同时教授他们一些德育故事和礼仪规矩。除去中午吃饭和午休时间,孩子们一天有近5个小时接触传统文化的学习。
昨天上午,一位社区居民前来了解情况,私塾不收费的做法在她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其实公益私塾开办以来,来询问如何收费的家长很多。”南秉辰说,“我们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据其介绍,目前私塾已经接收了10多名孩子,另外还有30多人报名准备参加。
背后
专职义工,理想作为食粮
企业管理者、律师、英语专业高材生……目前私塾的5名“先生”中,年纪最小的林静去年刚刚大学毕业,学的是英语专业。
“初次接触国学,是大学期间在宁波一家以教传统文学的私塾当助教开始的。”林静告诉记者,那次经历使她初识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相比英语,它更有底蕴和深度。”
毕业之后,林静并非急于找工作,而是四处打听温州有没有志同道合的国学爱好者,于是,通过网络,她结交了南秉辰、张才两人,并一道创办了社区公益私塾,更有志于“把这(从事国学教育)当作是一份终生的事业”。
私塾办了几个月,林静没领一分钱工资。其间,父母曾察觉其中的端倪,表示反对,但倔强的她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学习国学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有尝试去作些改变,这些变化父母看在眼里的,虽然嘴上不说,但看得出他们已经接受了我的想法。”
同样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南秉辰放弃了一年10多万元的企业管理人员岗位,张才则辞掉了律师事务所的工作。
反响
文化熏陶,家长纷纷点赞
6岁的戴源然在私塾呆了快3个月,已经可以流利地背诵《弟子规》、《大学》等国学经典。
“孩子的父亲7岁前就读过很多国学,深受其益,到现在的记忆力就特别得好。”戴源然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但她放弃现代的教育模式,选择送孩子到国学馆学习,“虽然他现阶段无法完全明白文本的个中含义,但《弟子规》这类,念得多了,我们再稍微解释下,基本上都能理解。”
3岁的陈卓玄每天一大早由母亲从仰义送来,有时因为路阻,光一趟就得开上两个小时。虽然辛苦,但孩子母亲认为值得。“他以前非常好动,坐5分钟就跑,哪像现在能安静下来读书,而且也比从前懂事,大人回家他还会主动拿拖鞋过来。”
说起孩子的变化,陈卓玄的母亲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她说在国学“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下,相信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会有积极的影响。
公益私塾开办至今,日渐获得社区和家长的认可和支持。社区提供办学场地,有的家长则经常会亲自买菜,为孩子和义工解决吃饭问题。
“很多公益活动都缺少先例和标准,都值得去探索和尝试,但就民间社会组合管理角度而言,社会组织还是需要依法登记备案。”市民政局相关人士认为,此举一方面可以明确责任,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还可在未来寻求社会资金的支持,形成良性循环,使公益活动持续下去,“毕竟做公益也需要成本。”
对话
双向“布施”的公益模式
他们为什么想创办公益私塾?是什么支持他们坚持全职做公益?对未来发展有什么规划……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话公益私塾创办人南秉辰(以下简称“南”):
记:为何想到创办这样一间社区私塾?
南:我是一名国学爱好者,一直在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问题。我认为国学文化中蕴涵着人生不可或缺的正能量,而这可以通过诵读经典,教授传统文化来实现,创办公益私塾是我推广国学教育的一次尝试。希望通过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谦和、儒雅、厚德、包容的种子。
记:学习国学经典,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会不会太难?
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是学习的“饥渴期”,像干海绵吸水一样,接收能力很强,所以更需要有正确的引导,一种注意力的训练。虽然不能完全理解经典的含义,但通读《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完全没问题。而有些文本,随着他年龄的增长,阅历等丰富,日后自然会理解。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诵读时我们不会教孩子们去认字,但不少孩子通过诵读反而认识了不少字。
记:现实的压力会不会影响办学?
南:其实压力并没有大家所想的那么大。一开始,我们家人的不理解肯定会有,毕竟经济收入少了,但我们很投入,也很享受跟孩子一同学习、成长的过程。
我们几个老师现在的生活很简单,吃住在私塾,基本没什么开销。有的家长经常会送些蔬菜过来,社区居民也会送些生活用品。加上之前自己的积蓄,对办学没什么影响。
记:对公益私塾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南:这次通过社区牵线,我们找到了一处200多平方米的场地,适当扩大了公益私塾的规模。几个老师凑了10多万元,装修费用和头一年的租金算是有着落了。
师资是今后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除了固定的四人,希望能借助志愿者的力量。如一些文化素养较高的学生家长,或是通过培养社区内一批喜欢国学的居民,让这些受益者再回到私塾继续给孩子们讲课。
我们准备成立社团组织,在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备案,希望通过公益私塾教育模式,吸引社会资金的支持,这是一种双向的“布施”。如果真的因资金困难难以为继,可能会考虑向学生家长收取一定公益运营成本费,维持公益私塾的运作。记者 李翔 赵琛璋
手记
“先生”不差钱 私塾能姓“公”
这一次,温州人做公益想到了办“私塾”。抱着“让孩子重拾传统文化,从中获益”的信念,企业管理者南秉辰,律师张才和英语专业毕业生林静创办了社区公益私塾,自己贴钱当了4个多月的“先生”。而这个决定,让他们舍弃了原本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可否认,公益事业能长久坚持下去,资金是绕不过去的话题。“现阶段的开支还负担得起,但以后如果真的遇到资金困难,可能会考虑向家长收取一些运营费用。”说这番话的时候,南秉辰其实挺担心“收费”会令家长怀疑他们目前所做的努力是“别有用心”。
正如专家所言,公益同样需要成本,若收费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私塾的正常运转,又有何不可?但前提是他们的公益能收获认同和支持。如今,除了开办公益私塾,林静等人还每周3天坚持为社区内的60多名老年人扫盲。
在温州,同样不缺乏富有善心的企业和个人,更不缺少不计报酬、坚持做义工的年轻人。白洪鲍、林加帅、张炳钩、周健……他们专注不同的公益领域,但有着共同 的理想,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追逐理想。当然,也有人“自己没法做公益,就帮助别人做公益”。“红日亭”、“状元亭”、伏茶点、避暑点等,为民间各种正能量 提供了平台。实际上,温州并不差钱,也不缺爱心,温州追求更多的是不断创新的公益模式。
社区公益私塾,作为一个崭新的项目,填补了社区的部分公共服务,让孩子们在欢快中,学习传统文化,在公益中成长。他们受到了社区、家长们的认可和支持,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创意的公益项目也需要资金来支撑,除了家长们的“捐赠”、社区场地支持外,“私塾”要为公,“先生”要不差钱。(赵琛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