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乃聪《童诗在校园里溜达》专集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小学语文课本作者 程宏明
时值隆冬,北方已滴水成冰。窗外,朔风呼啸,雪花纷飞;室内,宁静温馨,时针匆匆。我的心潮起伏,浑身暖烘烘的。
是啊,年逾古稀的我,此时早已完全融入到孩子的世界,沉浸在无比甜美、欢乐的氛围之中了——这无疑是由案头《童诗在校园里溜达》(林乃聪书稿)使然!掩卷沉思,不禁遐想。
我与诗人乃聪老师结识,缘于多年前在苏州举办的“全国小诗人夏令营”营地。志同道合,一见如故。继而,又能不断地在《诗刊》、《儿童诗》、《小朋友》等多家杂志和报刊上惊喜地读到他的诗文和专集,受益颇丰。特别是2011年冬,幸获良机——能在他执教的灵溪第二小学(温州市苍南县)再次晤面,促膝长谈,围绕着“儿童诗的创作和阅读”畅抒己见、推心置腹地交流。热诚、爽直、睿智是他给我极深的印象,为文亦如其人:本专集则是他撷取校园生活,挥动彩笔,舒展纯真而瑰丽的思想感情,彰显独特灵秀诗风的真实写照。可谓具有“童心”、“稚趣”、“雏音”三大亮点。
先请看如下晶莹耀眼的小诗:
《语文课》“就像吃白米饭/每天都在吃/但永远吃不厌。”
《篮球》“唯一的爱好/就喜欢钻圈圈。”
《讲台桌》“听老师讲课最认真的一个/可惜不爱做作业。”
《粉笔头》“喂/同学/我可不是你课间玩耍的子弹。”
极富童心的作者,借物抒怀:有赞许,有劝勉,有告诫。完全是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事物;用孩子的心理,来思考事物;用孩子的语言,来表现事物的。语文课像“白米饭”,“永远吃不厌”;篮球“喜欢钻圈圈”;讲台桌“不爱做作业”;粉笔头“不是玩耍的子弹”多么亲切,犹如粒粒珍珠,令读者尽情玩味。
再看《窗帘布》:“教室的窗帘布/每天都吊在墙角耍酷/拉扯它遮挡阳光/晒得浑身发烫/它也不会发怒/隔离噪音/营造一个舒服的环境/对我们的学习/一直很照顾/老师把它当作旁听生/和我们一同读读书。”作者笔下的窗帘布多么可爱呀!它任劳任怨“不会发怒”,特别是“老师把它当作旁听生,和我们一同读读书”可谓诗眼——把老师的慈爱、关怀和窗帘布助读、同读融为一体,浓浓的稚趣,美好的心愿,尽在其中!
《抚摸》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切入,展现稚趣童心的。现录原诗:“春风喜欢在秃头树上抚摸/过不了几天/树竟长出短短的绿头发/看来/我要在已经秃顶的爷爷头上抚摸/也许过不了多久/爷爷也能长出短短的绿头发。”一个爱老敬老,物我一体(同心)的孩子跃然纸上,和读者共享爷爷秃顶上“长出绿头发”的快乐。
让我们再来鉴赏一下极具神奇色彩的小诗《星星》吧:“没有红绿灯的夜空/是那么可怕/许许多多的车/杂乱无章地/趴在空中不动/只有不停闪烁的车灯/才知道车主人多么心急/我真想马上长大/考个飞船驾照/做个太空警察/维持一下交通秩序/好让它们早点回家。”考“飞船驾照”,做“太空警察”,去执行“维护”夜空“交通秩序”的任务,达到让车主人“早点回家”的目的。善良的心愿,纯真而富有儿童生活的语言,字字句句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综观全集,珍珠成串——《桌子的心里话》、《圆规》、《点名册》、《老树》、《沙的疑惑》、《四季》、《倒影》、《呼啦圈》、《跳高》、《接力赛》、《教案》、《课堂组诗》、《笔套》、《自行车》、《雨伞》、《字宝宝旅行》、《会变的妈妈》、《照镜子》等不胜枚举。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说:“做诗的动机,必须来自现实生活。这是诗的真正核心。”多么精辟的论述呀!乃聪则是长期在学校任教(生活)的老师,他用心灵的触觉,敏锐的眼光,在自己生活的空间(天地)里去寻觅、去探索,不断发现新的闪光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方法来表现真情实感的。从诗集中不难看出他的独到之处:一是充分发掘了自身童年生活的积淀;二是熟悉当代儿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三是童心永驻。
总之,诗人乃聪的作品有的以浓郁的儿童情趣见长,或以扑面而来的幼童生活气息取胜,或以取材的新视角、奇巧的构思引人,或以作品中袒露的儿童们纯洁的心灵世界感染读者,美不胜收。
为锦上添花,附两点建议:一是加注“标点符号”,免生歧义和误解;二是注意押韵,便于传唱。(因读者多是儿童,似应中规中矩)不知妥否?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衷心期待着作者继续把笔端深入童心世界,博采稚趣的音符,为祖国,为世界的孩子们谱写出更多更美妙的雏音——儿童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