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入学通知书,他们没有因为凑不够学费而被拒之门外,他们在学校的爱心资助下,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爱心传递,他们在一些学校被称为贫困生,但是,在这里他们是自强之星。
一个70万的爱心助学基金,经过将近7年的时间,滚雪球一样变成了一笔1000多万的巨款,从70万到1000万,这不只是在数字后面加几个零那么简单,如果要用加法来计算,也许,学生的爱心、感恩、自立、自强、回报的素质加起来才显得更加漂亮,更加有意义。
变化的数据
今年刚上大一的小陈在面对镜头的时候,看上去很拘谨,她是第一次接受采访,第一次对着摄像机说话,她觉得像是在被很多人看着,感觉很奇怪,平时说话很溜的嘴皮子这时候老是打哆嗦,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好。
最后,她和摄像大哥商量,可不可以只说一句话,摄像大哥问她一句什么话,“正能量!”小陈脱口而出。尽管她非常想用“正能量”这个词来表述自己的这次捐款行动,但是最后在镜头前她还是说出了捐钱的细节。
小陈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大一的新生,今年被学院评为第三批“龙盛”助学金获得者,助学金额10000元,分3批次发放,第一批次发放5000元。5000块对于城市的富有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当小陈把这5000块攥在手里的那一刹那,觉得分量是那么的重。由于父母有病在身,工作能力有限,家庭收入也很微薄,如果把这5000块钱当做生活费,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家里的负担,但当她听说学校的思源基金的时候,觉得应该表示一下自己的一点心意。她觉得可能也就是自己的这一点小心意,就有可能会帮助其他学生一个很大的忙。于是,她在这5000元的助学金中抽出了一部分捐给了学校思源基金。
相对于小陈的拘谨,大二的小潘说自己已经有过被采访的经历,不会很紧张,但在镜头前,他说话还是有点不自然。小潘是学校有名的自强代表,刚刚被学校评为校园“十大自强之星”之一,成为全校自强自立、拼搏奋进的典型。
他之所以说自己有过被采访的经历,全是因为前段时间他的一次捐款行为。
由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便向学校的思源基金申请了每年6000元的资助,学校给了他一次爱心的资助,他始终记着,私下里为了挣点生活费,自己搞过创业,摆过地摊。今年他得到了本校奖励额度最高的奖学金,英贤奖学金10000元,10000元对于来自金华农村,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小潘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拿自家的田地来计算,可能一年的收成,十几麻袋的大米也不能换成10000元的钞票。他想着自己受到学校那么大的帮助,自己也应该为学校做点事情,索性把10000元捐给学校的思源基金,但想到家里的母亲生病,一时急着用钱,他不得不把10000元钱的大部分钱寄给家里,自己留下500元拿着捐给了思源基金。虽然这一次只捐了500元,但他有一个更大的想法。他想着能不能在学校做一个创业项目,带领学校里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同学一起创业,挣的钱全都捐给思源,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目前,他正在为这个项目积极筹划。
来捐钱的不止他们两个。学工处负责思源基金项目的黄老师说,我们的数据每天都在变,每天都会有人捐钱捐物,当然令她最高兴的还是像小陈和小潘这样的学生,本身还没有毕业,没有经济收入,却能够把自己得到的奖学金拿出来。
初生的思源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队伍。数据显示,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院校。目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将近9000人,其中,贫困学生的比例达到15%,特困生约占6%,如何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业,这个问题摆在了宁波职业学院每一位校领导的面前。
虽然国家设立了助学贷款制度,但是对申请者的要求较高,学生还款压力比较大,而且利息很高。一些学生毕业了暂时没有找到好的工作,经济能力有限,家里又不能接济,出现了拖欠贷款的现象。而且助学贷款是学生和银行之间签订的白纸黑字的协议,如果学生不能按时还款,就会被记上信用污点,虽然说,助学贷款帮助了贫困学生们完成了学业,但是部分学生会认为,我借钱上学,毕业了我按利率还钱,有借有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一借一还,来回之间,只剩下数字的交易,没有一点温存,这种形式与其说成是“助”,倒不如说成是“借”,简单明了。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的张定华部长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感触颇深。“如果我们的学生毕业了,因为没有好的工作,没有及时还款,说明我们的教学质量出了问题,自己的学生连一份好的工作都找不到。同样,如果我们的学生毕业了,压根没有想还钱的想法,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这从另一个方面督促学院领导,不得不寻找出一种新的形式来帮助学生们。
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苏志刚教授后来想能不能效仿美国一些高校的做法,在学校成立自己的基金呢?一方面可以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爱心传递。最后,这个想法得到了宁波市北仑区慈善总会的大力支持,2007年5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设立了全国高校首个自助型爱心助学基金——思源基金,基金纳入北仑区慈善总会管理,并制定了思源基金的使用管理办法,以思源基金目前的状况,学生们不但得到了资助,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学会了感恩。
目前,正在大二会计专业学习的新疆姑娘阿则古丽已经把“还款”列为自己毕业以后的一件大事。她现在每年得到学校“思源基金”2000元的学费资助,还没毕业,她就有一个想法,她要成为学校里新疆学生中第一个反哺的人。她说不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就是觉得这样做感觉快乐,感觉有意义。
接力的“抚养”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北周文人庾信在《徵调曲》里,感怀故国,写出了这两句名言,后来演变为“饮水思源”这个成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自助型爱心助学基金取名“思源”,就是让学生们懂得“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理念,鼓励学生们毕业有能力了,反哺学弟学妹,做一个爱心的传递者。
思源基金资金主要来自师生捐助,首笔基金70多万,来自于当时全校7000多名师生和学校部分合作企业的捐赠。70万,数额不大,用一年少一年,贫困学生每年都会增加,如果基金没有增加或者是资助出去没有反哺,那该如何延续?每位校领导都很担心。
但是,2008年底,毕业生杨贵花的一个电话给大家带来了好消息。“我把11400元受助资金全部反哺给思源,今后我还会捐赠。”杨贵花成为学校第一个反哺思源基金的毕业生。她不但证明了我们的学生一样懂得感恩,也为思源基金的成长带来了一缕珍贵的阳光。
刚开始,学校建立了一整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估体系,并成立了民主评议小组,还有慈善总会在学校工作站建立的动态档案,为的是让思源基金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而对于受助学生是否反哺,全靠学生的自觉和诚信,当然,基金对受助学生也没有作任何强制性的协议,只表明:“受助人在参加工作后,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有能力且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应自愿向思源基金捐赠不少于受助数目的善款,以便思源基金能够爱心永传,帮助更多经济困难的学生;如果没有能力回捐,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爱心。”这是思源基金对受助人基本的道德约束,旨在教育受助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懂得感恩的人。
如今,反哺的学生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不但学生如此,学院老师们更是有钱出钱,有物捐物。
龙谷博老师是一位来自日本的外籍教师,对宁波很有感情,之前多次来宁波考察旅游,2012年9月成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外籍教师,今年他更是获得了北仑区颁发的外国专家优秀教师的奖章,听闻学校的思源基金,他主动从奖金里拿出10000元捐了出来。“饮其流者怀其源”,饮水思源,这是一个爱心接力的平台。平台不分国界,当爱心这支接力棒传递到两个人手中的时候,丈量的不只是爱心接力的长度,更增加着爱心接力的热度。
直到前几天,学校“思源基金”又收到一笔5000元的捐款,来自学校大二学生于瑶瑶,他成为该校第333名反哺捐赠的学生。截至2013年12月3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思源基金”走过7年,总额已累计达到了1090.48万元,资助发放共计十六批次,资助学生843人,资助金额386.85万元,其中333位受助学生反哺基金149.25万元,学生反哺基金数额比率达到40%多。令人高兴的数字背后,也有令人自豪的表彰,“思源基金”相继获得“宁波慈善奖”、“2009·感动宁波十大慈善新闻事件之一”、“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等奖项。
如今的思源基金正在成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全院师生德育精品课程和学院文化育人的阵地。为了让全院每一个师生都能够把献爱心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学校文化街上建立了思源文化广场,广场上有“爱心墙”、“感恩壁”,记录着爱心的印记。
另外,学校还设立了思源爱心超市,超市与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超市规模不大,各种商品齐全,主要是在校师生、校友、学校合作企业和社会的捐赠。超市收入全部注入思源基金,为的是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天,大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孙钰值班,值班期间,她既是店长,又是收银员,理货员,
像她一样,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都很乐意过来值班,基本上每个人每周都会轮到一次。目前,超市管理团队核心6人,毕业生培养新生,新生变成毕业生,再培养下一届新生,一届接一届,有知识能力的传递,更有爱心的传递。
思源超市倡导“捐物做慈善,购物献爱心”的理念,让学生每一次简单的购买行为都变成是爱心的一次传递,更是加深了他们对于慈善的理解。目前,思源超市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购买场所,而是已经发展成了学校成功教育的一个实践基地。
饮水思源,源深流才能远。思源基金用7年时间,从70万变成1000万,不是数字的简单增加,她是慈善理念和诚信意识完美结合带来的能量爆发,是爱心接力长途上的一次完美量化。如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没有贫困生,有的只是爱心使者,自强之星。(韩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