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聚焦“实”处,评在“点”上
时间:2018-12-18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它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对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教育评价改革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今天我们的教育评价“评什么”“怎么评”,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良好的教育评价而言,确定“评什么”,是首要的,它涉及有关教育目的、目标等方面的价值定位。但在当前,我们的教育对于解决“评什么”的问题,还未给出统一的、完整的、范式的答案。以学生发展评价为例,仍偏重在认识领域的目标进行评价,而忽略了社会情感方面的发展,即便针对认识领域的目标进行评价,也往往停留在低层次的认知目标上,而忽视了高层次思维技能或深层理解的评价。又比如,对教师的教育工作评价,多评在学生书本知识掌握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智力发展得怎样;多评在学生考分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人格、个性发展是否健全……这样的教育评价,只会对教育的发展起误导作用。

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是对当前教育弊病的精准把脉,是在教育根子上下猛药。

前段时间,教育部发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作为教育热点,我们的教育评价理应关注其落地。但笔者觉得,首先评价的应该是准则落地的条件即“土壤”。“土壤”好,一项准则规定自然能生根发芽,“不令而行”,枝繁叶茂;“土壤”不好,自然难以收成,准则再细,规定再严,而下面阳奉阴违,也只是一纸空文,甚至“虽令不从”。所以,这实际上评价的又是教师队伍生存生态。教师队伍生存生态包括了与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多方面的内容,如绩效考核、评优选拔、待遇保障、职称晋升等等。拿职称晋升来说,当前制度,广受诟病。诟病的恰恰就是评价的制度和体系,尤其是这样两点:一是“唯论文唯课题”;二是“管理人员得利”。很多一线教师往往忙于教学,陷于繁琐的日常学生管理,分身乏术,确实没有太多时间静下心来做教研,论文课题产量少;也有一些老教师,业务能力突出,经验丰富,成绩显著,师德亦为表率,但科研成文的能力不足,叫他们写论文做课题实在是勉为其难。这在看重论文课题的评价体系中,他们的职称晋升是吃亏的。反倒是一些在一线教育教学工作中承担任务不多、经验积累并不足够的教师,凭着相对充裕的时间,凭着“天下文章一大抄”,凭着付费在各类期刊发表的论文,凭着“搭便车”蹭上的课题,却能在评价中得到更好的分数。行政管理人员在职称晋升中优先被考虑,这在很多的学校都是不成文却不争的事实。虽然很多行政管理人员既是管理上的强手,又是教育教学上的能手,两手都在抓,两手都很硬,被优先考虑晋升无可厚非,但也有一些管理人员,专注于行政事务,专业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成果的产出等方面都较欠缺,在职称晋升中被优先考虑,就显得缺乏说服力。毕竟,职称晋升评价考核的主要内容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

教育评价,聚焦“实”处,评在“点”上,教师队伍生存生态这种社会普遍关注、人民普遍关切的问题,就是很“实”在的问题,就是精准待评的“点”。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解决好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有了强大的抓手。

如何评价一个地方、一所学校的教师队伍生存生态?笔者认为,这样几个指标可以参考:是否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否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是否制定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育投入是否更多向教师倾斜,是否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确保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到位;是否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学生的发展,当然也是教育评价聚焦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实施多年,成效显著,但学生负担依然重,分数依然重要,体质依然堪忧,学生综合素质区域差异依然大……归其原因,还是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使然,它直接关乎学生的排名、入学、毕业、择业等利益。教育评价不深入改革,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就少了原动力。

全国教育大会也回答了今天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并指明了清晰的工作方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这对于我们的教育评价如何评价学生给出了清晰的导向。

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尤其是教育评价改革,聚焦“实”处,评在“点”上,对于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起着重大的助推作用。(杨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