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绘画专业教师 陈浩伟
一、美术联考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实行的美术高考制度,是在当初创建艺术专科学校时才逐渐形成的。这种考试制度主要是沿袭欧洲传统学院派的考查体系,其重点是对考生的写实能力进行考核。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美术高考制度曾经先后受到“俄国契斯恰柯夫艺术思想”、“包豪斯学院办学思想及考试制度”以及中国传统的形象思维考试模式等的影响。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美术高考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暴露出严重的弊端,也由此拉开了我国美术教育与国外美术教育的差距。
众所周知,每个时期的美术考试制度都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选拔及培养艺术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对美术院校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对美术人才的知识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当一切都在变化时,美术联考的形式与内容却一成不变,尤其是考试中的默写制度,不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具有很多局限性。
美术是一门心灵感悟与充满灵性的学科,但是由于受考试形式的大同化,以及考试内容标准的僵化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的美术联考成了机械性的摹写与背诵,这将不利于美术专业考生素质的提高。
美术培训班中,美术风格主义盛行。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应试,考这种学校需要这种风格的画风,考哪个学校又是另一种的风格。培训班把考上大学作为终极目标,采用颇为极端的教学方法。为了在专业考试中能拿到高分,培训班要求学生针对性的临摹以往的考试内容,把考题内容进行公式化的背诵,考试时再一个个的拼凑到自己的考卷上。学生面对写生时鲜活的静物却不知所措,画面没有整体性,更谈不上什么空间关系。老师强调公式化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居然出现在了本应是充满灵动强调自我情感表达的美术学科上,实在是既可悲又可叹。学生依葫芦画瓢,只知道按照老师的教法去做,没有自己的思想,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们从早画到晚,机械的重复着,一张又一张没有生机没有内容没有自我思想更没有情感表达的呆板的或是从书中或是从老师范画中复制而来的作品从学生笔下生成。这些学生本就没有什么美术基础,对美术知识缺乏了解,对中外美术大师作品知之甚少,课余时间几乎也没有参观过美术馆博物馆,对美术作品几乎是零鉴赏能力。他们无法准确的区分画种特征,油画、国画、水粉、水彩、版画等概念在他们眼中都是模糊的。他们只是按着老师的要求,不停的画。画室简直变成了工厂,制造着一批又一批用公式画画的人。学生最为宝贵的创造力以及艺术个性都被抹杀掉了。
二、美术联考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固化单一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问题
(1)美术联考中默写和画照片的利弊分析
随着我国美术联考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其考试模式由以前的“描写”逐渐变为“表现”,也就是默写。其实在考试中采用默写也有其自身的优势,通过默写可以考察考生的画面处理能力,且由于试卷所画的内容都基本一致,这样可以有一个较为公平的评判标准。
但是相对于这些短暂的优势来说,其弊端的影响却是长远的。大部分考生只是凭借机械性的记忆描绘同样的内容,这样的试卷并没有展现出考生应有的水平,无法体现出真正有水平的考生的优势。这种考试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违背了美术的本质意义。
目前,美术联考中色彩一类的考试大部分采用默写的形式。默写考试主要是考察考试“背”画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色调的把握和表现能力、色彩感觉、色彩技巧。在美术联考中,色彩默写须建立在静物写生的基础之上,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穿插默写,然后进行循环、反复的练习。在联考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作品包含了很多“背”的成分,但是整个的“默写”对于考生来说无疑比写生更难把握。例如,物体的形体、色彩的调子、空间的关系等都是在考生的想象中完成的,考生没有实物作参照,全凭平时记忆中的形象素材来完成考试。在画面光线的处理上,由考生自主确定,直接排除了其他的干扰散光。除了这些以外,考生还需要牢记各种色彩的透视、形体结构、前进与后置的冷暖关系、光源色与补色的关系以及渐变规律等。默写可以考验考生对物体的形态、色彩的调子等的掌握程度,使得考生在考场能够做到收放有度、随机应变。
近几年的美术专业考试题目,无论是各省的联考,还是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无不一简再简。2014年湖北省的联考题目中素描考试要求按照片画一个书包和一双运动鞋,速写考试是按照片画背包的两位女青年,色彩考试也是画照片,照片中有一个水杯、一个酒瓶、两根香蕉、灰白衬布各两块等静物;江西省的速写考题是默写抱头半躺的男人;2015年辽宁省的素描考试题目是依据照片画男青年素描胸像,色彩题目是用色彩工具临摹照片;上海素描科目是画照片中年妇女,速写是按照片画一男一女组合看报纸;江苏省素描色彩速写也都是按照片上的内容进行画画。纵观近两年艺术专业考题内容,除去个别设计类院校要考查考生的设计创作速写外,大部分高校的美术考试内容不外乎是素描和色彩静物两门,绝大多数是默写和画照片,考察学生写生能力的考试越来越少,几乎没有,画照片,几乎成为各省市美术联考的一贯做法。更有甚者,如浙江省联考,多年来都是默写,如16年素描题目:默写四分之三侧面男青年,色彩题目:默写静物,速写则给了照片描写。
各个考场中都是人手一张相同的黑白照片。学美术的人不是画真人真物,而是对着照片画,甚至是默写,高考考试的目的是选拔优秀可塑之才进入更高等的学府学习,通过画照片或默写为考试形式选拔出来的考生,最优秀的也只是选拔出来了画照片画的好的美术人才。
美术高考方式的简单化,直接导致很多考生不会画活生生的模特、静物,只会画照片,完全违背了艺术规律。更夸张的是在大学的写生课堂上,学生对着模特画不出来,对着模特拍几张照片,然后对着手机中的照片开始“埋头苦画”。考场里画照片的学习模式己明显的对大学中的美术教育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考试画照片或默写有两个原因,首先,如果是画模特的话,需要很多人的参与,模特本人、出题人、考试组织者等,各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泄露试题,保密工作难度大;其次,就是专家和有关人士认为只有画一模一样的东西,才方便对试卷进行评判,本着公正为前提,画照片顺理成章成为考试形式。联考制定统一标准实行统一阅卷,看起来是规范了艺术考试,减少了可能引发的腐败现象,录取工作看起来更透明。实则画照片的形式使应试教育模式愈发严重。以前考试评分要求非常严格,阅卷人都是临时决定的,对每一张画看的都很仔细,有时出现对同一幅画阅卷人对其优劣争执不下,这时就会送给更权威的评委进行评判,一层一层确保每一幅试卷得到最公正的分数。可现如今,每年美术联考人数巨大,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阅卷工作,其工作量确实很大。相应的,每一幅试卷的阅卷时间变少,突击学习美术能过关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文化课成绩要求低,专业考试内容画照片,这就是当下的美术高考政策。正是在这种有悖艺术规律的高考政策的指引下,应试教育越来越严重,我国美术考生的整体艺术水平也在逐年下滑。
美术联考中的默写容易使考生成为“复印机”。美术本是一种文化形态,其整个绘画过程包含了几千年来的艺术文化积淀,同时还包含着对前人艺术技艺和文化的继承。美术中的绘画其实是具有极大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我们在绘画中必须将二者融合为一体。作为选拔优秀美术人才的美术联考,如果其考试形式被设定为默写,那么势必会使很多的考生为了考上大学而一味地去背内容、题目。这种形式就会使得学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学会绘画,只是被动地复制范画,其考出来的试卷有很多是假的、空的。我们可以用“复印机”来形容这种行为。长此以往,这就会间接地扼杀考生的创造力,最终也无法实现美术联考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
(2)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固化单一导致的教学问题
我国现行的高考美术考试主要以欧洲的学院派理论体系为原则。注重对造型写实能力的考查。考试内容固定化,以素描人物和色彩静物为主。考试内容的固化对考生的日常训练形成了导向作用,他们日复一日地练习人物模特,石膏体,各种瓶瓶罐罐蔬菜瓜果衬布的组合;考试形式以默写和画照片为主,又直接导致了考生们的投机取巧,对画面内容死记硬背。在教学中,大部分中学美术专业班的课程都已临摹和默写为主,一方面,现有的美术专业联考形式过于固化和单一,根本体现不出一个学生真正的艺术天赋和修养,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联考取得高分可校考(如美院)连合格证都拿不到,或者美院专业过线的学生联考成绩却很一般,也有平时基础极差的学生通过最后考前的死记烂背考出比较好的分数,这些现象本身就暴露出考试形式的问题;另一方面,文化课的压力导致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逼着教师为了出成绩在课程安排上更加应试。
真正充满灵气的富有感情的艺术创作变成了呆板的复制,直接会影响学生对于艺术的扭曲的理解,对于绘画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学生们对美术有关的基本常识缺乏了解,他们对很多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师,艺术形式一无所知,对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也是闻所未闻;对我国传统艺术一知半解,不懂美术史中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区分不出什么是国画水粉画,更不用说什么是工笔,什么是写意了。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固化,有些自幼业余学习书法的青年却因不会画素描而无缘大学的深造机会。这些例子还有很多,侧面反映着我国美术考试制度的不健全。
三、笔者对于基础教学的反思和实践
笔者认为美术基础教学的几点原则:重基础,重眼界和审美的培养。基础即造型基础能力,这是一切艺术专业的基础,只有夯好这个基础方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生发出枝芽乃至大树,是考试中取得成绩的关键,也是为今后在大学的各专业学习有个较好底子。眼界和审美的高低决定一个艺术工作者成长的高度。笔者的所有教学都是已这几点原则开展。
本校学生学情分析:文化水平偏低,自学能力和习惯都比较差,大部分学生都是以联考为方向,目标就是能上个普通本科,只有少数学生有目标或者说是有能力参加美院等校考的竞争。
(1)重写生
在教学安排中,笔者尽量多安排写生,压缩临摹课时,至于默写只会安排在省联考前集训那段时间。绘画是什么?这笔者看来就是“观念”,观即观看,是人对世界的感知,念即人自身的感受,而绘画就是将你的观念表达出来。所以,离开了看就不是绘画了。因此,在专业课上必须已写生为主导,再辅助以临摹,临摹是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且得是最优秀的经验才行。
素描的形体和明暗,脱离了观察一切是空指。绘画过程中,时间的推移,光线的变化,空气中的尘埃等都会让我们有感受,这才是绘画最大的乐趣。比如写生人像,模特表面静止的状态下其实是不安静的,细小的动作表情都会增加我们队他的认识,这样的写生作业必然比画照片来的鲜活。
速写训练,笔者要求学生必须交写生的作业,对着照片画绝对是不行的。只有对着眼前的人物或者景画才是速写,才是写生,画面人物才是活的,不然就是“写死”。
至于美术联考的方式和内容,作为教师能改变不了,但我们可能让学生真正的感知绘画,只有写生才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反而这样的教学更能应对各种形式的考试,默写或画照片只会更加简单。
(2)学生眼界和审美的培养
1、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定期借阅图书馆有关艺术等书籍和画册。 不要以为美术专业好升学而盲目的选择。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也是需要潜质和天赋才能学习的。每个参加高考的学生一定要遵从自己的个人意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专业,而不是盲目跟风。不是每个人靠用功都能够成为一个艺术家的,而有的人则可能天生就是一个艺术家。
学生要提升自己内在的文化素养和底蕴。对己经在校的美术专业考生而言,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都要权衡彼此,单纯的重文化轻专业和重专业轻文化都会形成个人能力的不均衡。所以,在美术专业技能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不断进步同时,更要加强对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和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只有这样,艺术的真谛才能通过更深的文化根基得到再现,个人高品质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加有力的指导我们探寻并创作出更具价值的艺术创作。
一有时间就给学生观看名家大师的作品,以及艺术家和评论家视频,如陈丹青《局部》。增加学生接触优秀作品的机会,并且多想,多思考。从古至今,中外优秀精美的艺术和美术作品有如星辰大海,我们要去欣赏和了解这些作品,用它们来激起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兴趣,以此来提高审美方面的能力。名人名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会读作品,并且读大师的作品,这将使我们更加懂得如何来界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作品,从中汲取营养,灌溉自己。同时,在很多不朽的名家名作中我们还看到很多大师们像一位位劳动模范一样辛勤、刻苦,他们的勤奋和努力更加需要我们学习。在生活中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用脑思考、用笔记录,不断发现,不断创造。
布置每周专业学习随笔,要求学生把每周所学所思以及疑问都写出来。美术是以意象的形式存在的,其教学目标不是用说教的形式来传授知识,而应该运用感染的方式来让学生领会其意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用真实的情感去体验,因而美术联考没有唯一的答案。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是为了去讨论美术高考热现象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而是通过对现象的详细分析,正确的冷静的看待出现的问题,发现其有利的地方,因势利导,使其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当前时期,美术高考的环环相扣使美术高考改革工作更加复杂化,如果各环节的相关人员不能清晰认识到美术高考所存在的问题,那么美术高考对各方面的不利影响将继续扩大,直至无法挽回。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根据现实情况统筹规划;高校方面减少盲目扩招,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美术基础教育工作提高自己水平,用科学的方法培养综合艺术人才;家长和考生方面,不盲目跟风,结合自身情况定位人生方向。只要美术高考上上下下各个方面都开始改变并行动,我国美术高考教育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美术高考热现象的出现,虽看似复杂,也不能盲目悲观,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规律,也会有其自我调节,只要通过科学的引导,完善的管理,各环节人员都从自身位置做起,行动起来,相信我国美术高考事业一定会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