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照亮残缺人生
时间:2019-11-22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记长兴县煤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残疾人扫盲工作案例

在众多的残疾人扫盲对象中,韦海敏给人的第一眼感觉就是与众不同。她身材健硕,走路虎虎生风,与一般的农村妇女一样操持家务,特别是一脸灿烂的笑容,如果她不开口“说话”,你绝对不会想到她是一名残疾人。但她的确是一名残疾人,还是一名聋哑人,却会说一些简单的语言——这使得长兴县煤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扫盲教师猜测她的聋哑残疾是后天原因形成的,确切地说是学会说话后遭遇某种变故而造成的,因此扫盲教师对她的辅导更加仔细用心。

怎样给韦海敏的残疾归类呢?她是聋哑人,却能说简单语言。因为她的听力已完全丧失,她的语言不受当地方言干扰,还保留着自己家乡的母语方言的信息,是云贵川一带的语音。她的丈夫在介绍她身世时道出了原由。她出生在贵州省独山县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从小活泼聪明,一年级时不辛罹患脑膜炎,高烧过后,加上用药不当,导致听力全失,从此走进一个无声的世界,原本掌握的方言也慢慢模糊不清,转而依靠手势与人交流,成了一名聋哑人。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残疾没有得到治疗,只好离开眷念的学校,再也没有读过书,成了一名残疾人文盲。长大后经人介绍,远嫁给浙江省长县煤山镇新槐村王培南为妻。丈夫人很好,精明能干,在该校参加过电焊工培训,考取中级从业资格证书,凭着一手好活,在一家铝合金门窗企业上班,收入颇丰。他们家庭和睦,男人做工,女人务农,依靠两人的双手,前年盖起了三层洋楼,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

扫盲小组初次到她家时,她正在干家务活,当看到扫盲教师拿出扫盲教材时,她非常兴奋。她用含糊的语言,并借助“手语”的方式告诉扫盲教师,她小时候读过几年书,认识一些字。她很喜欢读书,很喜欢学习文化知识。虽然没有条件读书,可是她一直想有机会再读书。扫盲教师告诉她机会来了,这次是来教她读书的。扫盲教师给她做了测试,她认识许多字,只是对一些复杂的句子理解不了,小学高年级算术不能解答。于是,扫盲教师根据她的条件,制订针对性扫盲方案和详细的教学计划,教材选用小学二年级以上的教科书,派专人辅导。在村委妇女主任的帮助下,定期上门培训。她家的客厅桌子上一直放着扫盲的教材和学习文具,一有空就读书识字,不会的字,不会的算术题,就圈出来,随时请教身边的人,或等下次扫盲小组教师上门时进行“探讨”。就连晚上看电视时,只要屏幕上出现文字,她就咿咿呀呀念读。每天准时收看中央电视总台的新闻联播,这是扫盲教师给她布置的家庭作业之一。在一年时间里,扫盲教师教她识字、记账、网购、发微信等,并及时做好监测和反馈,鼓励她坚持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与她的跟踪扫盲培训中,扫盲教师逐渐了解到,她虽然是残疾人,但生活和劳动水平一点也不输于普通农村劳动妇女。她曾经在工厂上过班,大家说她虽然是哑巴,但干活手脚麻利,从不懒惰,都愿意跟她合作生产。她会干农活,凭着吃苦耐劳能够自食其力,将家务整饬得井井有条,还乐于助人,受到村里人都夸赞。

她虽然身有残疾,但是身残志坚,内心健康自信,通过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并将学习到的各种知识用于工作生活中,从而她的生活不但具有一般常人应有的水平,她的人生还堪称美满幸福。她有温暖的家庭,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两个健康女儿。由于自身的残疾和对知识的渴望,她有一个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她非常重视两个女儿的教育,经常以自己的遭遇告诫孩子努力学习,督促孩子学有所长,将来可以自食其力。在她的影响下,两个女儿读书都很有出息,大女儿考取了山东烟台鲁东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志向是将来教外国人学习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小女儿送到长兴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习,理想是和姐姐一样考上大学。韦海敏还和扫盲教师透露她的理想,她要跟着煤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继续学习文化知识,争取达到初中以上知识水平,在家乡找一家好的企业,做仓库保管或办公室文件收发工作。

通过对韦海敏的扫盲工作,该校扫盲教师表示对残疾人扫盲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一是我国历来是文化大国,对文化知识的崇敬和渴望一直有着独特的基因传承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残疾人也不例外,他们同样渴念用知识改变命运,尤其是身处新时代这个知识信息的时空里,这就使得扫盲工作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二是扫盲等农村培训工作,上门服务形式仍然是很好欢迎的。这为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打好基础,所以要坚持做好上门服务工作。三是想方设法激发扫盲对象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的动力有了,培训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好,甚至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四是农村残疾人内心需要关爱,扫盲工作也是献爱心,也是希望工程。(周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