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德铸魂塑匠心,职涯引领育匠者
时间:2020-01-06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五横五纵”学生管理服务育人体系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紧扣“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学生工作理念,以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工作目标,探索实践“三全育人”的校本革新。

一、管理整体情况:“五横五纵”学生管理服务育人体系

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始终着眼于学生,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坚持校本改革创新,强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指导为主体、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依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深度、广度、长度全覆盖的“五横五纵”学生管理服务体系:思政教育重体系,“五个一”载体创设党建思政工作阵地;素质教育重载体,“五大工程”、“五项计划”打造素养培育平台;日常管

理重机制,“五大平台”全程助力职业生涯发展;学生服务重品牌,“五项行动”丰富管理服务育人内涵。通过培德铸魂、职涯引领、多维融合、全程贯穿,塑匠者心、育匠者能,形成“三全”育人的金职实践方案。

二、管理特色创新:培德铸魂塑匠心,职涯引领育匠者

(一)培德铸魂,多维融合塑匠心

1.党建统领,创设思政工作阵地

学校将党建作为一切思想政治工作的统领,向学生学业、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辐射,形成阵地引领、多向共力、实践育人的工作格局。

——打造系列“党建+”项目。学校践行学生在哪里、党建到哪里的理念,打造一批“党建+”项目。探索把党支部建在专业上,专业主任兼任支部书记,每年党支部结合专业特点建设一个党建创新项目,把支部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形成“阿郎居里”“红砖家园”等一批“党建+专业”“党建+学生管理”的品牌项目。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主渠道,开展“三部长”党课进公寓、思政教师进社团、学生讲师团进班级等多形式活动,增强思政工作亲和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渗透。

——打造一批实践育人品牌。学校重视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探索多种类型的思政教育形式。每年开设“专家明理讲堂、行家明业讲堂、校友明德讲堂”的金湖大讲堂,开展“双百双进”“思政进社团”等系列活动,培育一系列实践育人品牌,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增强思政工作实效性。如 “阿郎卫士365实践育人品牌”以“先锋引领、技术服务、反哺育人”为价值理念,历经12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丰富3种体验、深化6种形式、协同5大部门”的365实践育人体系,成为师生育人育已、共同成长的优秀平台,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示范基地。学校还与浙江日报共建“新媒体工作室”,成立大学生记者团,做好“两微一端”,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

2.匠心浸润,立足专业强修身

依托入选的国家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进一步弘扬金职精神,建设金职文化,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努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以工匠文化为切入点,立足学院浸润专业、延伸公寓渗透生活,将专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施“工匠精神”专业文化浸润计划。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人才培育过程中,形成专业文化引领、赛教融合促进、导师实践育人的浸润体系。实施“工匠精神”专业文化浸润计划,健康服务专业群弘扬“上善若水”专业文化,强化学生的人文关怀;精密化制造专业群打造“5S”管理文化,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现代农业专业群打造“从劳力上劳心”的农学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学农、爱农、务农”的职业情怀。实施“赛教融合”德技提升计划,形成“导师、学长、学弟”构成“师生、生生”结对的“师徒结对”实践共同体,开展“一学期一项目、一周一任务、每周一汇报”的“导师+项目+团队”的创新型技术拔尖人才培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融合培养。实施“双导师”实践育人计划,在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不同阶段发挥学业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互补作用;根据需要,学校又在实习基地设立党小组或临时党支部,实施“双导师”帮扶,将党建深入到实习实践环节中。

——建设“一院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具有专业个性化的文化育人模式,突出专业课程教育的职业文化渗透,探索建立从标准、内容、途径到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进而树立专业文化活动的品牌,形成人文素质与职业精神相融合的独特专业(群)文化。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品味高雅、内涵丰富、富有新引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品牌,着力提升学校文化核心竞争力,系统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一院一品”专业文化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了IT科技文化节、12.9大学生合唱节等校园文化品牌16个,实现二级学院“一院一品”全覆盖,建成国家级校园文化品牌2个。

——建设“书香尚学”公寓文化品牌。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是学生人生开始独立生活的起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校将育人阵地不断延伸,立足公寓,打造一批“书香尚学”公寓文化品牌。如鹿田书院,以“生活即教育”为育人理念,以人格塑造、品德修养、行为规范和自主发展为目标,以思想引领、师长帮扶、文化活动和党团建设为内容,实现育人工作向学生公寓覆盖。成立组织机构,制定书院育人制度和评价体系,建成温暖小屋、谈心室、鹿田书屋、悦读室、养墨轩、巧手坊、淑女屋、悦动室、形体小屋共十间功能室。营造“一庭一吧”、“一厅两墙”、“一家三室”“一廊四道”的公寓育人环境氛围,开展鹿田讲堂、鹿田文化节、双导师进书院、寝室四联系等公寓品牌活动。

(二)职涯引领,全程贯穿育匠者

1.以生涯发展为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以学生生涯发展为理念,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就业多元化为目标,以学生成长的时间规律为主轴,将育人过程前延至招生阶段,后续至校友阶段,围绕学生生涯发展,构建贯穿入学前、就读时、毕业后全过程育人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构建“1314”就业服务平台。学校以生涯发展为导向,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构建 “1314”全领域、全过程就业服务平台。围绕“我们努力寻找合适的岗位、合适的人”的一个目标,实施“群英计划、雏鹰计划、蓝海计划”三项计划,培育校内校外导师协同育人的一支队伍,建立了开放式的企业招聘、实战性课外活动、精准化信息服务、就业困难帮扶四大载体,助力学生精准就业。实现就业服务工作由目标式管理向过程化管理转型、由追求高就业率向高质量就业转型、由管理为主向指导服务为主转型、由提供基础服务向注重差异性需求和个性化服务转型、由求职导向向职业生涯发展的转型,助推就业工作进入新常态。

——构建“三四三”创新创业平台。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学生就业的多元化选择。学校依托学校地处互联网乐乐小镇的优势,以深度融入专业教育、紧密融入行业企业、有效融入区域经济的“三融入”为理念,搭建课程、实践、竞赛、评价的“四平台”,实施启航、领航、远航的“三航工程”,构建学校“三四三”双创教育体系,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三融入”: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推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解决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两张皮的问题;紧密融入行业企业,整合行业企业资源,促进需求、方法、技术和路径的校行企协同;有效融入区域经济,实施“培育、陪跑、孵化、加速”对接递进式“两创”实践,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四平台”:建立课程平台,开发系列课程,配套开发系列实践指导书、活动指南和学生创业案例库等;实践平台,涵盖创新创业工作室、二级学院创客空间、校级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金湖创客汇的“培育-陪跑-孵化-加速”四层众创空间,以及创新创业社团、校外双创教育基地等;竞赛平台,构建校、市、省、国家四级创新创业竞赛训练体制及管理机制;评价平台,开发双创教育能力(成果)评价体系、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转换管理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航工程”:实施启航工程,通过启航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培育项目和创新创业社团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100%覆盖;领航工程,通过领航课程教学、培育和孵化空间辅导、辅修专业建设、创新创业项目等,实现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覆盖15%;远航工程,通过远航课程教学、孵化和加速空间辅导、2+1实验班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自主创业等,实现创新创业成果孵化覆盖5%。

2.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从心理健康到成长帮扶,从日常事务到权益保障,学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建立面向全体、关注重点,稳底线、保权益、重帮扶、有温度的管理服务体系,实现温暖为学生、服务助成长的目标。

——实施“青春不掉队”帮扶行动。学校聚焦“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障碍、身体残疾、少数民族”等五类特殊群体学生,搭建“小明培养基”平台,健全发展性资助体系,实施一人一策的“奖、贷、培、补、助、优、哺”七大帮扶行动,努力实现“青春不掉队”。用真心换真情,学校以无障碍入学系列活动、暖冬系列行动、连心工程为主要形式,定期开展“书记 校长有约”,搭建校领导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平台。整合政校企和校友资源开展爱心帮扶,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开发家困生境外研学项目,各方形成资助育人合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立足专业反哺社会,如《中国教育报》曾专题报道了我校甘肃受资助学生回乡修复古长城的事迹,让爱传递。

——实施“心灵守望者”守护行动。学校秉持“以心养德”的心理育人工作理念,遵循“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育人成效,聚焦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储能计划”、“续航计划”、“领航计划”的“三位一体”心理教师培训模式。聚焦防控帮扶,着力深化“四三二一”心理防控工作体。形成“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寝室”四级防控、“心理测量、学生家庭情况和重大生活事件调查摸底邀约面谈”三重筛查、“全体教职员工、心理专业指导师”二重帮扶、“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制度”一套管理制度。聚焦特色育人,着力打造“课程+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载,努力实现心理育人全覆盖

——实施“最多跑一次”服务行动。学校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行动,线下建成大学生事务服务大厅,11个部门入驻,提供服务项目76项。开通网上办事大厅,提供最全面的一站式服务,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腿”。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为学生提供有品质的服务,确保学生日常事务、生活服务、权益保障落到实处。

三、管理工作成效:形成一批省级国家级学生管理品牌

1.学生发展高质量。近年来,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技竞赛超过百项,参与科技竞赛学生达万人,竞赛辐射专业面超过80%,竞赛获奖项目数、一等奖获奖数连续第三年位居全国之首。在全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学校获2013-2017年和2017年两个高职榜单“双第一”。涌现出“全国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2人、“省十佳大学生”1人、团中央“劲牌阳光奖学金”全国特别奖1人。招生质量稳步提升,2018年学校二段线人数达到55.32%,19个专业投档分数列全省第一。毕业生广受社会赞许,每年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数量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毕业生专业对口率86.51%,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满意度达到了91.4%,学校获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学生满意度高,根据第三方调查数据,我校2017届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92.19%,高于全省高职院校平均值4.5%。

2.学生管理出品牌。围绕服务学生,形成一批省级国家级学生管理品牌,品牌活动辐射近3万师生。如连续举办42年的“12.9爱国运动歌诵比赛”和“青春飞扬 书香两岸”均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阿郎卫士”获评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示范基地。“金湖大讲堂”获评浙江省高校文化育人示范载体,“思政工作室”获评浙江省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

3.管理研究结硕果。学校入选教育部项目1个,教师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目,出版校本教材6部,出版代表性专著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立项厅级以上研究课题8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案例1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主要经验和成效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30余家主流媒体上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