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系融合、四方协同、五措并举”教学管理创新实践
时间:2020-02-24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是新中国首批创办的军工院校、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置的全日制高职学校之一。现有招生专业50个,在校生1.5万余人。

69年来不忘初心,持续服务海防安全与海洋强国建设,形成了适应“海防安全、海河运输、海洋开发、新型工业化”三海一工的特色专业体系,政治引领的现代治理体系,符合“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规律的教育教学体系,学院先后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4),国家示范校(2010),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1)。

党的十八大以来牢记使命,以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目标,规范管理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为先导,深入开展“三系融合、四方协同、五措并举”教学管理创新,先后成为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2013),士官生培养基地(2014),国防教育特色校(2016),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2017),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升级改进项目校(2018),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通过校(2018)。

一、教学管理整体情况

(一)管理规划系统全面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构建实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干、支持差异化发展为侧枝的“合格+特长”人才培养体系,规范为基础、改革为先导、建设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教学规划体系。建立了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发展目标与标准体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组织系统权责体系,五纵五横一平台的教学诊改及绩效评价体系。以学院章程为统领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二)组织实施有序有效

一是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学院章程作为湖北高职唯一试点院校率先通过省教育厅审核,实施“废改立”计划,全面制定修订了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12个方面共63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总体框架系统完整、内在构成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是构建精准精细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教学指导委员会为统领,不断完善学校、二级教学单位、教研室三级管理框架;依据相关工作标准,实施差异化目标考核。根据生源类型,实施分层分类差异化人才培养;以学分制统筹“三类课堂”管理,建立素质学分置换机制。

(三)保障系统有力高效

一是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以培养“四有青年”、培育“卓越工匠”为目标,学院建立了党委统领、院长主抓、教务处协调、教学单位实施、其他部门协同的教学工作组织领导体制,完善了以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的教学工作机制,形成了以规范管理与关键绩效为核心的考核考评体系。

二是配精建强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学院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师资队伍建设。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支持专兼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深入推进“小部门、大服务”的同时,配齐建强基层教学管理队伍、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三是持续升级便捷有效的智慧平台。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持续推进“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应用、教学诊改”四个平台建设与整合,为在线学习、在线管理、在线服务提高了系统支持。

二、教学管理特色创新

(一)以船为伴,构建“三系融合”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引入船级社认证体系,建立四层级管理制度体系。2004年,以校属工厂实施的中国船级社认证体系为基础,推动生产认证向人才培养认证转型,建立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指导文件、表单记录四层级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是建立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实现专业全覆盖。2007年学院按照国家海事局要求,探索建立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2009年该体系通过国家海事局审核,并将航海类专业纳入受控范围,实现了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监控。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实行每年一次内审,每两年一次外审,每五年进行换证审核,确保体系的时效性。2015年根据《学院关于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若干意见》,学院将10个非航海类专业纳入受控范围。

三是探索三类体系的融合,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2016年学院以创新落实“严精细实”的军工质量观为宗旨,借鉴中国船级社认证体系的规范性,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贴切性,按照高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要求,构建学院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新的质量保障体系更贴近学院专业实际,基本实现行业主管部门、学院教学系统对教学核心要素动态监控。

(二)与船同行,搭建“政行企校”四方协同育人平台

一是协助组建船舶行指委,引领全国高职船舶类专业高质量发展。2013年,学院协助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组建“全国船舶行指委”,成为船舶行指委秘书处单位,受教育部委托,牵头修订涉船类中高职专业目录、研制专业教学标准。作为承办校,连续四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船舶主机和轴系安装”赛项,三次获得教育部“突出贡献奖”,推动了全国同类院校船舶类专业转型升级。

二是联合船舶知名企业组建职教集团,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组建了省国防科工职教集团、省焊接职教集团,成立了相关专业委员会与专门委员会。以集团人才培养委员会为组织平台,共同开展行业企业岗位调查,共同优化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有机融合的“三共同一融合”的专业建设机制,完善了“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专业建设路径,建立了校企共育人才的培养机制。

三是校企共建校内工作站,实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院与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上海佳豪·武汉船院船舶生产设计工作站”持续正常、高效的运转,该项目成功将实船产品引入生产性实训教学,探索和实践了以工作站为专业教室、以学生为员工,以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教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近年来,该工作站为企业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为上市公司输送人才200人,完成船体生产设计船舶近16艘,实现设计产值500余万元。

四是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创新培养“卓越工匠”。与武船重工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先招工、后招生,真正实现了员工、学生“双身份”。根据学员在职在岗的特点,校企双方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学习与成绩认证方式,依托“尔雅”在线通识课、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与船舶资源馆等网络学习平台,形成了在线学习、在校集训辅导、在场(工作现场)指导相结合,工学的交替教学模式,2018年该项目通过教育部验收。同年新增“招商邮轮工匠班”和“武船重工钛合金焊接技术班”,借鉴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学历证书+专项岗位证书”试点。

(三)兴船报国,“五措并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全面落实高校思政工作要求,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双带头人工程。贯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有效促进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学院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6S”递进式教学法改革,该项目获2018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实施“支部书记+专业负责人”双带头人工程,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同向发力互促互进。由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负责人黄政教授任支部书记的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二是全面实施“课前三分钟”育人,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制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课前三分钟”试点实施方案》,全面实施“课前三分钟”育人,引导全院教师以思政视角重新审视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采用典型、鲜活、生动的事例,以视频、讲述和师生互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时代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教育。目前,正在组建学院“课前三分钟”课程思政指导团队,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三个环节,指导全院教师创新实施“课前三分钟”,打造一批“课前三分钟”精品案例。

三是开展教育教学一体化设计,建立素质学分置换机制。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根据往届教育教学经验,每年颁布实施新版《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进行教育教学一体化设计,构建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质与能力课程、素质与能力拓展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调整改进素质教育活动学分制,优化素质学分与课程学分置换机制。

四是制订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类分层人才培养。坚持扬长教育,根据不同生源结构特征,制订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目前,共制定“英才计划”方案、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中德职教合作项目方案、定向培养士官班方案等9种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人才培养方案聚焦不同类型学生的基础知识素养和行为特征,如英才培养方案,注重强化专业基础课程系统安排,突出专业核心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五是创新开展军工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价值观。挖掘校址前清“湖北枪炮厂”、中华民国“汉阳兵工厂”、新中国“中南兵工学校”等近现代军工教育资源,以为“强国梦”“强军梦”“海洋梦”“造大国重器、成大国工匠”等系列教育为特色,以“国防教育周”“国家航海节”等为载体,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军工特色、大国工匠特质的军工文化品牌。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精品项目10项,2016年成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校。人才培养从军工向军队拓展,2014年成为海军和武警等军种定向士官生培养基地,现有在校士官生977人。

三、教学管理工作成效

根据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学院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一)形成了一批高水平教学名师

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支,湖北高职唯一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5人,楚天技能名师1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数量位列前茅,教学名师总数全省最多。

(二)涌现了一批就业创业明星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连续多年初次就业率超过95%,协议率超过91%,在校生、毕业生对学院教学及管理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逐年提升。

优秀毕业生频繁涌现。近年来,习总书记点赞的“全国道德模范”张宝,毕业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许勇,央视“大国重器”出镜人--“辽宁舰”电气系统建造负责人王长海,团中央表彰的“发明达人”李占鹏等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在校生做习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四有六要青年”的新标兵。

在校“明星”频出。近年来,在校生荣获省级以上各类奖励350余项,其中国际焊接大赛获得金牌2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全国“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

(三)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

已经建成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等国家级专业1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主持完成国家职业教育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并列入教育部升级改进项目,获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作为省技能高考专家委员会、省普通高校与专科高职联合培养试点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持续引领着湖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四)产生了一批研究与实践成果

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