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在校学生受“三股势力”和极端宗教思想侵害渗透已久,做好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五观”和“五个认同”思想,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至关最重要。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始终坚持把“办好职业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作为学院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责任担当”,把“托起农牧民孩子的美好明天”作为价值追求,把“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历史使命,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新疆反恐维稳斗争的实际需要,按照“思想政治好、通用语言好、遵纪守法好、专业技能好、就业创业好”的五个好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管理整体情况
一是出台三个文件。制定出台学院《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预科生思想治工作的意见》,从顶层设计着手,科学谋划学生管理工作。
二是成立三个机构。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主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统筹安排部署;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步组织实施;成立以分管学生工作副院长为组长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抓好落实。
三是设立四个部门。以党委办公室、保卫处、校园派出所为核心,成立校园安全稳定办公室,具体负责校园安全稳定各项任务的落实与实施。以学生工作处、院团委、保卫处、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基础,成立学院大学生教育服务直属党支部,具体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将社科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合并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主渠道教学。以教务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团委、科研规划处为基础,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专门负责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工作,加强实践教学。
四是建好三支队伍。按师生比1:200配备65名辅导员,按照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的要求,配备286名班主任;实施共青团改革,加强从严治团,转变团学干部作风,设立学院、分院两级学生会组织,以班级团支部为核心,实施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改革;开展精品社团建设,实施“百家社团,百场讲座、百项创新、百个典型”的“五个一百工程”,成立108个特色学生社团。在学院层面,根据学生爱好,组建“农职小白杨”青年志愿者协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爱心社、双语学习社、爱心社、民族器乐社等校级社团;在分院层面,依托相关专业组建宠物保健协会、种子工程协会、园艺技术协会、食用菌协会等专业特色社团;依托校企合作企业组建“全华时代无人机协会”、“天业节水协会”、“用友新道会计协会”、“农职我可创新创业协会”等校企共建特色社团,逐步形成了院校两级、校企共建,集职业精神、专业特色、企业文化为一体的社团文化新格局。
五是实施“三导师”制。按照“双重文化强素质、双重身份强技能”育人理念,让学生以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度过三年的学习生活,推行“三导师”制度,即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配备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三进两联一交友联系教师;在校外实习期间,配备学院管理导师、班级思想导师,企业技能导师,强化学生职业精神、思想教育和技能提升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培养,构建校企育人新机制。
二、管理特色创新
(一)强化五观和五个认同教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鲜亮底色
一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率先在西北高职院校中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课程连续多年教学评价名列全院第一,2门课程获批自治区重点课程,3年累计立项教育部、自治区级课题20项;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中国德育馆(新疆馆)、制作微课程,设计研发“壹网情深”思政教育移动学习平台;发放专项补贴,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定期赴南疆四地州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培训,成为马背上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马院成功获批全国高校示范马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先进集体称号。
二是创新德育活动课模式。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学院创新了高职院校日常教育新模式—德育活动课。高职德育活动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凸显问题导向,秉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的体验式教育理念,以24个专题的形式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把每周三下午列为德育活动时间,辅导员、班主任承担教学任务,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人人是主角,天天有体验,课课见实效”,实现“时间统一、教材统一、师资统一、考核统一”的“四个统一”。目前,德育活动课已在全疆职业院校推广,成为必修课。
三是扎实开展集中教育。每学期开学初、放假前两个重要节点,开展为期7天的专题学习教育。学习内容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团结进步、“去极端化”、“新疆四史”、法律法规等内容。学习方式有听报告、看视频、谈体会、主题宣讲、发声亮剑等多种方式,年均开展集中教育讲座100余场,确保全体学生接收教育全覆盖。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深入实施“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深入开展“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要求院领导、中层干部、普通教职工分层次联系3-4名学生,定期深入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定期与家长进行联系,争做“7个导师”,即争做各族学生的人生导师、思想导师、学业导师、创业导师、文明导师、心灵导师、实践导师。2018年,我院在校的6名院领导,51名中层领导,335名一般干部教师,与9个分院,265个班级,952间宿舍,5367名学生建立了联系。学院在校教职员工平均每月联系学生6000余人次,进班级1600余人次,进宿舍1900余人次,进食堂1700余人次,联系学生5900余人次,联系家长2800余人次,挖掘典型事迹40余个。
二是开展“万民师生结对子”活动。学院党委发出“各族师生结对子、民族团结一辈子”的倡议,要求不同民族的新老学生相互开展认亲结对,每名学生要在3年学习期间至少结交1名不同名族的好伙伴、好朋友。坚持在每年新生入校时统一组织开展“万名学生结对认亲”活动,民汉学生统一签订承诺书、发放“结对卡”,互相结对子,在学习生活上互帮互助,成为好兄弟、好闺蜜、好伙伴,营造了民汉学生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民汉学生间结对子率达100%。
三是实施民汉学生“四合四互十同”结对工程。“四合”即民汉合班、民汉合宿、民汉合桌、民汉合组;“四互”即互相学习、互过节日、互交朋友、互认亲戚;“十同”即同读书、同锻炼、同就餐、同劳动、同歌唱、同舞蹈、同写书信、同讲故事、同照合影、同种团结树。通过从日常小事入手,让各民族学生玩在一起、学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实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截至目前,民汉合宿、合桌、合组、合班率均达100%。
四是深入开展“去极端化”主题实践活动。以“让欢乐的麦西来甫在南疆大地炫起来”为主题,深入开展暑期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以先进文化对冲宗教极端思想的阴霾。近十年来,“三下乡”实践团深入边远地区,开展文艺下乡、科技下乡、形势政策宣讲、科技支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民族团结宣传、先进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800多场,行程5万余公里,驻足6个地州、13个县市、200余个乡镇村。2015、2017年先后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连续10荣获自治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案例入选“2017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2018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牌。
(三)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把校园建成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一是创新学生党建“五进”新模式。坚持把培养大学生的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提出“把抓好学生党建作为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突破口”的工作思路,立足高职教育特点,实施学生党建“进班级、进社区、进社团、进网络、进企业”的“五进”新模式,将党组织的育人管理功能全方位延伸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学习生活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破解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难题,确保了校园持续稳定。
二是加强问题学生管理。结合学院各类问题学生实际,以“在学习上帮辅导、在思想上帮释惑、在生活上帮解困、在法制上帮解读、在心理上帮疏导”的“五帮”为重点,探索创新了的“日见面、周研判、月评估、季定等”的问题学生“54321”帮扶教育新模式,明确了学生干部、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三进两联一交友联系人、校园派出所干警、党政干部、分院领导、学院领导、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职责分工,规范了研判程序、等级认定与调整等流程,实施“一对一”、“多对一”的精准帮扶教育措施,打造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帮扶教育新机制。
三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一中心、两平台”即校园指挥中心、教师管理平台、学生管理平台,实现值班值守、大数据分析、指挥调度工作常态化运转。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构建学院、分院、班级三级应急处置队伍,坚持每天开展应急演练,每月定期开展应急逃生演练和培训,每学期组织应急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整体构建了三级应急处置机制。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创办“平安农职大讲堂”,以提高师生安全知识掌握能力、应急处置能力、逃生自救能力为目标,每月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截至目前,已先后开展应急处置、扫黑除恶、防灾减灾、预防电信诈骗等内容主题讲座14期,受教师生6972人/次。
三、管理工作成效
一是育人合力基本形成。形成以党委统一领导,院长全面负责,分管领导牵头,各二级分院党组织负责人具体负责,学生党支部、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党政、教辅干部分工实施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机制。实施了课堂、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育人”工程,构建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新体系,实现了学院安全稳定。
二是教职工育人水平和能力显著提升。学院培养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丑武江、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王学利、全国职业院校共产党员育人楷模吾买尔·艾买尔等一批育人先进典型人物。2019年3月18日,学院教师王学利教授代表全国高职院校参加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
三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学院先后涌现出在维稳一线英勇牺牲的自治区“反恐勇士”努热买买提·艾买提;勇斗暴徒的和田地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阿尔巴提·吾吉阿不都拉;无偿为广州汉族同胞捐献骨髓的美丽姑娘甫鲁瓦·吐雅等先进榜样,形成了人人重视团结稳定,人人争当模范的良好育人氛围。
四是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18年学院就业率为98%,连续15年名列自治区高校前茅。2015-2018毕业生创业率均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平均值高2个百分点以上,2018年维吾尔族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高达13.9%。2017年我院学生在自治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十金斩五”的优异成绩。2018年我院学生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2项银奖,3项铜奖2018年,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中荣获3金2银5铜。
今后学院党委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疆工作总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强化抓落实,推进常态化,把学院办成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用新时代奋进之笔写好“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