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次在网络上看肖川先生的文章开始,我就特别喜欢他的表述风格,正如他自己所写的“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特别感触于他独到的视角: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
细细品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有许多启示,在此,也想谈谈自己对教育理想与信念的理解。
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我们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所谓“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应该比普通人更深刻、更全面。
1.教育信念决定着教师教育行动的方向
没有信念,人的行为方式往往是随意的、不确定的、没有方向感的。
什么是信念?信念是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是人在自我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信奉的观点,是需要坚守的理念。
杜威有5大信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5大信念支撑起杜威的教育成就。
杭州十四中学校长邱锋老师崇尚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她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习得+学得。“习得”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来感受语言的应用。她认为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他的信念、知觉、意图和情感。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内部行为。所以,要将被教育者看作完整的人,然后再谈塑造他的问题。
教师信念的核心是教育价值观和学生发展观。首先是学生为本的观念,其次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再次是教育本质观,对教育自身的理解与认识。
2、对“教育”的再理解
一直以来,我坚持这样的观点:教书育人,教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育人。
教育分四大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法律,四方面只有形成合力才是最有效的。虽然,目前这样的合力还不是很到位,但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并为之努力。
古代把教育分成三个阶段:成材、成器、君子不器(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中国动漫吧里有这样一个口号“是中国足球先成材还是中国动漫先成器”。“成器”是为了能有所用;“不器”是要成“大器”,使人不局限于某一种用处,而能有“大用”,到最大处,就是无处不可用。《三字经》中说:小人成器,则能自存自养,君子不器,则能秉道义来治人统事,使天下安定。《礼记·学记》有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每个人都有本心本性(人之初,性本善),只因遇到各种事物而产生了对本心本性的各种障碍,教育正是要去掉这种障碍,使受教育者的本心本性显现出来。
而自古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带着功利性,总是将终极目标引领向“升迁谋职”。这几十年,教育成了“投入产出”的工具。家长、教师,乃至社会,都在把孩子的生命价值定格为“中考”、“高考”、“求职”和“致富”,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将校舍、教学仪器,书本刊物、体育场地等等,当成是一种提高升学率的工具,而不是熏陶人性的手段。这个教育就成了问题。其实,追求人的本心本性的发展与升迁谋职是不矛盾的,而是更自然更幸福地达成目标。
有专家指出,目前的教育,教80%,育20%。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长期的把“求知”摆在首位,一考定终身。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育人的功能。
2006年,温州二高的王招署校长在一次校长论坛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二战幸存者,一位战后的一所学校校长。在他的学校里,凡有新教师到校,他都给新教师一封信,信里写着:
亲爱的老师:
我是集中营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技术员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工程师毒死,妇女被受过大学教育的官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只有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知识和能力才有价值。
王校长的教育信念是:“不在意有几人考入北大清华,却在乎走出多少理智远虑、匡国为民的真诚学子!”这真的非常令人感动。
早在1996年,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习),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3)学会合作(learning to together), (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教育不能只图利益,不能成为追逐欲望的工具。近年来,全国上下欣起了课改的热潮。新课改不是简单的换一套教材、改一些知识体系,新课改的核心应该是关于“怎样看待人”、“怎样看待人的教育”这样一个理念的变革。新课改的热火朝天,传递着一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改革正在开始的信息。
3、做个有教育理想与信念的老师
优秀的教师、教育家、教育理论家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都具有这样的素质:富有前瞻性、先进性;具有批判精神、反思意识;不安于现状、追求卓越。如大教育家梭罗: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快逃出这种境地。
没有了理想与信念,我们只能在令人可怕的境遇里无谓地消磨精力甚至整个生命。所以说,教师要有教育理想与信念,要坚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台湾高震东先生的忠信教育之所以成功,我想与忠信教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理想与追求分不开的。忠信教育主张学“生活的常识”、“生存的技能”、“生命的意义”;确立六种教育观念:忠民爱国、信守不渝的忠贞观念;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的伦理观念;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积极负责观念;吃中国饭、说中国话、穿中国服饰,过中国节的文化振兴观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敬业观念;为国家需要求学问,为社会合作而学技能的利他利群观念。
王枬(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院博士):“教育的意境,教育意味着师生的对话”――对话永远是一个未完成的时态过程,它的美学价值来源于师生之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教育意味着生命的进步,教育意味着智慧的孕育,教育意味着人生的境界。
郭元祥:教育人生要求不再把教育仅仅作业一个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
中国的学生不再是缺知识,而是缺能力,缺品格。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做点什么?
(1)教育不能功利化
中国有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但读书为了“升迁谋职”的功利思想也根深蒂固,“学习这么多课程,特别是数学和英语,对我们职高生有什么用?”这是许多中职学生的疑问,如果我们的老师也是跟着这样的思维走下去,那么,许多课被冷落,被抛弃是正常的。教育的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黄克剑先生曾说过:教育须承诺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教育也须承诺身心的训育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国家设置如此这般的课程体系是有科学意义的,每一学科除了知识的传授外,都有许多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2)教育要有人文关怀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说,一个人的素质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容易被人看到的学业成绩、专业能力只是一部分,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协作能力等。事实上,学习本就是件辛苦的事,是件磨练意志品质的事,多少年的坚持,多少困难的克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鼓励学生面对挑战,陪同学生收获酸甜苦辣。
“理想总是高于且先于现实而存在的,没有对于什么是良好教育的理想,没有某种关于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我们就无法从事教育”。
“真正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易于领导与合作,而难以奴役和盘剥”。
“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