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学习让这里的阿姨们更自信
时间:2013-07-08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柳树醒了,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柳树呀,醒了……”平阳县萧江社区学校文化学习班传来朗朗读书声。透过教室的门缝隙,那一张张不再年轻的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那一双双有着细细长长鱼尾纹的眼睛正全神贯注地读着课本,求知若渴的状态让人肃然起敬。
近段时间来平阳正在轰轰烈烈开展新一轮的扫盲工作,日前笔者走进了该县萧江社区学校。该校是平阳县唯一一所市示范性社区学校,创办于2012年,旨在为不识字的居民提供学习场所,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期待,驻扎在她们求知的眼神里
在识字班阿姨专注的眼神里,能看到她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她们期待识字,期待和外界交流,期待自己能够过个丰富的老年生活……
“小时候,家中兄弟姐妹多,家庭困难,再加上以前重男轻女的观念,没有机会上学,现在大字不识一个,看不懂电视,不会讲普通话。因为看不懂公交车路牌,怕乘错车,从不敢出远门,就像个睁眼瞎,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如今已是塑编厂老板娘的莲莲(化名)诉说着不识字的苦恼,“听朋友说,社区开办了社区学校文化学习班,专门给不识字的成年人扫盲,我就赶紧跟他一起来了。”
“以前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在厂里领工资时只能刻个私章盖,更不敢去银行取钱;孙子学校里发的家长书、作业、试卷都得叫别人代签。没有文化真是太苦了。现在不一样了,老师知道我们基础差,从常识教起。我现在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公交车上的字也认识了,偶尔还能背出几首古诗来啦。”已退休的薛阿姨笑道。
文化学习班的组织者之一萧江学区的鲍美娟老师向记者介绍,学习班已经开办一年多。目前,班级学员年龄最小的35岁,最大的快60岁了。社区学校经过调查策划,为他们量身定做基础课程,从“人、口、手、耳、日、月”这样简单的日常用字教起,逐步教一些日常交往礼仪、卫生保健和电脑常识等。
自信,展现在她们微笑的脸上
识字班的阿姨们在这一年来,找回了自信,找到了自我。
阿姨们已经很习惯地提前到教室,然后先一起复习上一天的课程,把不懂的弄懂。她们集中注意力上课,当老师在教拼音的时候,老师只要说一个词,她们就会很快地拿起手中的卡片。课后,一些阿姨们会留下来把布置的作业做好,或者是把上课的内容再回顾一遍。如今只要老师念一个词,阿姨们就会默写出来,一笔一划地写着,那认真的样子,让老师都觉得感动,她们已经成为了合格的学生。
35岁的袖珍女笑笑(化名)身高只有90cm,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所有正常人是一样的。她说:“年少时,没有条件,错过了学习的机会。当得知社区学校开办了这样的班级,太开心了,我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学习。”每次上课,她在隔壁邻居大妈的帮忙下早早到校。坐在第一排的她上课非常认真,作业也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每次老师叫她上台练习,她也丝毫不怯场,学员们也对她赞不绝口,都说她是“人小志气大,记性好”。笑笑以自己的行动传递了正能量,成了社区学校的一道别样美丽的风景线!
通过学习,她们能认识生活中的常用字词,能够看懂浅显通俗的报刊、文章,会书写简单的应用文,打打借条,说说普通话,也能掌握一些简单的计算、记账,撕掉了贴在身上的文盲标签。
成果,展示在他们刻苦的学习中
参加学习的居民说:“参加学习,不仅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生活也过得更加充实了,感谢社区学校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机会。”
今年56岁的陈秋华老师是这个学习班的两名教师之一。陈老师是萧江三小的一名退休教师,从业至今已37年了。谈及自己为何来教这个学习班,陈老师笑着说,学习班的组织者鲍美娟老师是她的学生,是她邀请自己来担任教学的。陈老师还说,她从前就担任过山区扫盲员的角色,现在的学员不过是年龄大了些,但论起学习的劲头,他们可绝不输给现在的孩子们。说着,陈秋华老师拿出了一沓沓的练习本,尽管上面的字迹不那么美观,但一笔一划都非常工整,看得出是非常用心的。“他们刚来的时候,签到簿上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有时候还会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到别人的名字下面,现在课上多了,自己的名字至少不会再写错了。”说起教学的成果,陈秋华老师很欣慰。(蔡福励 鲍婷婷 鲍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