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提升培训资金使用效能 助力“劳有技能”
时间:2022-03-03 来源:浙江省人社厅网站

近年来,舟山市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海洋产业为导向,通过构筑技能培训“共富清单”,夯实校企合作平台载体和扎牢资金使用“制度牢笼”等,千方百计为产业发展赋能,为企业增效留才,为群众增收发力。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23.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9万人,技能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30.9%,高技能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全省第一。

一、提效能,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发展动力”。一是加大政策有效供给。根据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和企业技能人才培训需求,并综合考虑院校人才培训载体承载上限,统筹资金项目,在全省率先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中使用3300余万元用于院校购买培训设备,打造了智能制造仿真工厂基地、船舶智造实训基地、港口机械及特种车辆培训与认证中心、跨境电商产教融合基地、医学美容理实一体化实训中心、航海类沉浸式实训室、海洋旅游信息化实训平台等7大公共实训基地,全面提升职业培训载体能力,助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二是推进“引企入校”改革。舟山技师学院与上海瑞金医院、国能舟山发电、4806工厂、鼎盛石化等8家重点企业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与浙江交投矿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交投矿业学院,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近三年共培养8000余名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三是推动“新型学徒制”扩面提质。率先启动“新型学徒制”试点,动员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积极参与学徒培训,引导职业院校全面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自2019年启动以来,为浙江交投矿业、中国铁通舟山分公司、舟山7412工厂等20余家企业培养了近2000名技能人才。

二、强培训,为群众提技增收定制“共富清单”。一是在培训主体上,统筹培训合力,种好“责任田”,构筑起人社牵头、部门联合,企业自主育才、中高职院校教研相济、社会机构倾力投入、公共实训基地及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联盟,目前,全市现有3所高职院校,7所中职(技工)院校,7家公共实训基地,76家社会培训机构,69家技能大师工作室,34家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二是在培训对象上,靶向发力,精准施策,瞄准在岗职工、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等特定群体,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助力“技能脱贫”,2021年为各类群体开展技能培训达4.2万余人次以上。三是在培养模式上,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常规培训与个性培训相补充的培训方式。开展机电班、海员班、石化班等“订单培训”1400余人,开展石化操控综合技能、应急救援专项技能等“项目制”培训300余人。此外,还创新“职技融通”培育模式,实现技工院校学生学历与职教院校学生技能等级“双提升”,去年首批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3个专业120名学生已顺利入学。

三、重管理,为资金安全使用扎牢“制度牢笼”。一是注重按需实训。牢牢聚焦新区产业发展急需和群众急难愁盼的技能提升项目,动态更新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参考目录和项目制培训补贴目录等资金支出项目,建立培训群体精准画像,坚持分类施训,推动实现群众技能提升个性化施策。二是注重监管方式。建立资金监管“日常问题清单、管理漏洞清单和风险隐患”三张清单,从审计督查、纪检监察、媒体报道、群众举报到机构遴选、过程监管、考核评价、资金拨付等多个方面查找问题,并提出整改举措和完成时限,确保监管全流程可视化、可控化。三是注重机制完善。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建立从技能培训准入设立、开班审批、过程监管到补贴拨付、日常监管、评优评先等全链条闭环式的管理体系,严格落实“班前审查、班中抽查、班后核查”制度,并形成权责清晰的各方工作机制和责任机制,确保培训全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目前,全市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专账资金结余6100余万元,资金使用效率达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