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等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研究
时间:2013-07-08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瑞安市轻工学校 彭秀红、周象德(执笔)
一、为什么研究
1、现实的需要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大力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对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农村,这就要求拥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这就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2、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 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同时,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也明确规定:到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这就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因地制宜的需要
本文选取浙江省瑞安市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瑞安具有代表性。瑞安是一个沿海城市,轻工业比较发达,而农业却相对滞后;城市比较富裕和繁荣,而农村却比较贫穷和落后,普高教育高歌猛进,而且中等职业教育却困难重重,不知路在何方。如果能够通过对瑞安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研究,找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找到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发展之道,就可以为其他兄弟城市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可见,我们的课题研究是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的需要。
二、怎样研究
为了深入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本课题组于2010年5月到2011年10月,我们进行了政府政策、农村从业人员和在校学生三个层面的调研。
(一)走访有关部门,研究新农村建设政策及其法规
我们走访瑞安市新农村建设各级各类有关部门,了解和掌握新农村建设政策和规划。调查得来的资料显示,瑞安市现辖6个街道、12个镇、19个乡,包括61个居民委员会和910 个村民委员会。2006年全市总人口11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4.8万人,占总人口的83%。改革开放20多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瑞安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基本情况表(2006年)
一、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总收入595.6亿元
2002-2006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速接近19%,其中工业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
在省内率先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合作协会。
二、农业经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8.2亿元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8.2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0.6亿元。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5万吨以上,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通过认定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8个,面积16.6万亩。
通过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8只,绿色食品12只。
拥有省级农产品商标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4只。
三、农村基础设施:
累计建成省级示范村10个,完成村庄整治175个,新建、改建通村公路846公里。
建成滨江二期防洪堤、肖宅水闸外移工程等一批水利设施。
“农民饮用水工程”改善74个行政村6.5万人饮用水条件。
四、农村社会事业:
拥有省级教育强镇14个。
13个乡镇通过“东海文化明珠”验收,7个乡镇通过“金海岸文化网”验收。
农村各类卫生机构超过500个,床位数接近600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3.9%。
公众通信三大网(G、C、P)实现了全境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广到22个乡镇252个征地村,覆盖率突破96%。
五、农民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8312元
2002-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4.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5平方米,改水、改厕、改路和农村沼气建设等重点工程全面推进。
建成温州市级文明乡镇9个、文明村7个。
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市级生态乡镇8个。
 
从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们看到瑞安市新农村建设的可喜的一面,农村经济得到了稳步增长,农业保持着相对稳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得到了协调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逐步改善。同时,我们也发现瑞安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显著。农村经济中工业收入比重超过85%,其它各类经济收入比重明显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强,工业生产又相对集中于东部地区,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地域不平衡和结构不平衡,影响了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制约了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调查问卷显示,发展农村经济已成为全市农户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2、农村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农村交通、通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帐较多,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上学难、看病贵、环境差、文化生活贫乏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根据调查,基本设施的拥有比例相对较高的是村卫生室(52.7%)、村文体活动室(45.2%)、医药商店(30.7%)等,相对较低的是农业协作组织(12.9%)、供水站(17.2%)、汽车站(17.2%)等,农村公共服务明显滞后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农村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高物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致使农业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自然资源日渐短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市农村人口仍将维持高基数,农村经济仍存在高速增长需求,而目前东部农村居民点受周围工厂污染、中部农村饮用水质量、西部农村污水治理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4、农村自我发展机制不强。村集体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是新农村各项设施建设的重要投入来源,调查发现中西部乡镇以农业生产、劳务输出等为主要经济来源,其村级经济薄弱村、负债村较多,严重削弱了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对政府的投入倾斜和政策倾斜存在较大的依赖性。
5、农民素质有待提升。受制于体制机制制约和农民整体素质,农民增收难度依然很大,“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现阶段,失地农民既缺乏从事其它行业的基本技能,也缺乏作为城市市民的基本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文化已经成为全市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户对于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自身修养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瑞安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主要指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瑞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指标表
主要指标
2011年目标值
生产发展
农村经济总收入
1200亿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15%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3亿元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5%
 
 
生活宽裕
农民人均纯收入
130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
10%
九年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和巩固率
99.9%
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
90%以上
 
乡风文明
文明示范乡镇
60%以上
文明示范村
10%以上
 
 
村容整洁
城镇化率
65%
通村道路硬化率
100%
安全饮水普及率
100%
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50%以上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70%以上
管理民主
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