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双减” ——学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5-17 来源:《浙江教育报》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智慧教育平台能精准助推教育教学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师生提供便利。

□慈溪市庵东镇西二小学 张其其

“双减”以来,“减负”“增效”成为教育发展新的风向标。随着校外培训的降温,教育主阵地再次聚焦学校。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质增效,成了当前教育的研究热点,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丰富课后托管服务、追求个性化教学是研究的突破口和方向。借助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学校将这些点状的、局部的研究进行统筹整合,探索出一条高效且有影响力的“智慧”路径。

一、以平台为依托,夯实智慧教育基础

智慧教育平台是实现智慧教育的基本保障。它的建设应基于“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基础—拓展”课程的结合、“课内—课外”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教育的结合,并具有教学设计、教学交互和教学管理等功能,且面向区域联盟学校所有师生。

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应遵循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特色功能实用适用、操作便捷、体验舒适等原则。例如平台的课程可由区域联盟学校的名师骨干共同开发建设,分同步课堂、知识重难点、实践活动等几大类。平台可集点播、直播、学习圈、作业库、远程交流等实用功能于一身,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二、以大数据分析为保障,精准服务教育教学

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特点,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服务于教育教学。

大数据采集。通过无感识别、电子手环、智慧学习空间等智慧互联设备,采集学生成长实时数据,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体质健康、学习能力、家庭环境、适应能力等进行科学测量和评价,并通过包含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区域的多元数据反馈,全面支持学生成长。

个性化输出。平台通过对采集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可视化报告反哺教育教学,为教育不断产生正向反馈,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和更好的学习体验,助力因材施教。

三、以融合式教育为核心,打造教育新生态

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学校可开展融合式教育,打造线上线下互融、互促、互补,教法学法灵活、灵动、灵性的教育新生态。

打造精准式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技术手段与数据治理,可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育人的目标。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课前精准掌握学情。教师可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布置预习作业,并通过平台采集到的学生作业数据、学习动态、内容、时长、频次等信息,为每个学生建立数字档案,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也帮助教师自身精准把握学情。课中精准把握课堂。在课堂实施中,教师可适时引入电子交互功能,快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课堂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等,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精准干预和靶向辅导,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课后精准实施评价。教师可借助平台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和多角度分析。智能化的评价报告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也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开辟自助式课后服务的新渠道。有了智慧教育平台的辅助,学校的课后服务可实现教师的自助式教学和学生的自助式学习。例如:托管时段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在平台中选取一门拓展课程作为特色课程,进行共同学习,打造班级特色文化,同时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给学习增添趣味性,缓解师生因在校时间延长导致的倦怠情绪。学生在家也可通过平台开展自助式学习,空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平台选择课程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创新定制式作业管理的新机制。信息技术手段是“双减”下作业改革的新利器,它可以优化作业设计,创新作业形式,实现智能批阅,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作业布置。学校可组织骨干力量开展作业设计研讨,根据学生学情建设校本题库,并上传至智慧教育平台,以满足教师随堂测试和课后练习的需求。再通过智慧教育平台的智能推送、自动批阅、跟踪强化、在线答疑等功能助力学校完成“双减”政策对作业布置提出的高要求。

智慧教育平台可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范围、学生学情大数据,推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题目,实现作业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完成后,系统可自动批阅并显示正解,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批阅时间,且及时生成的作业分析报告有助于教师合理规划课堂教学,有效讲解作业重难点,调整作业量及作业难度,兼顾个性化需求。平台还能够定时统计分析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将错题加入学生线上专属的错题本中,方便学生扫除知识盲区,客观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效的学情分析。学生在课外遇到疑难问题时,还可以在线答疑解惑。

可见,建设一款智慧教育平台能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其大数据分析的内核能精准定位教育教学目标,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能使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作业减负、课外服务有效,但是,要真正建好、用好一款智慧教育平台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智慧教育理念,能掌握基本操作;需要学校定时维护,不断建设更新。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信息技术持续地、最大化地为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