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参评材料
近年来,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强化“质量立校”观念,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学院真正实现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转变,练内功、比内涵、强底气,始终坚持质量优先、特色发展,努力打造优质民办高校,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0年4月学院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以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中心主任杨应崧教授为组长的浙江省教育厅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1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全国商业服务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院校荣誉称号;2012年被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民办职业院校协作会授予“内涵建设优秀院校”;招生就业“进出口”两旺,近5年来录取分数线一直位于浙江省民办高职前列,2013年学院招生计划为4245名,为历年最多,实际报到4106名,报到率达96.86%。2013届毕业生3273名,27个专业,截止到12月31日,总就业率99.18%。学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和20余项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重点教材、示范性实训基地等项目立项建设。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生已达10800人,先后被民革中央授予“民革全国办学先进集体”称号,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民办学校”称号,被中共浙江省委综治委授予“平安校园”称号,被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筹办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等。
一、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以育人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工作。因此,学院长期把主要精力放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坚持把教学工作作为学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努力在全院形成支持教学工作的合力。学院坚持科研促进教学、人才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经费支撑教学的理念,在统筹各项工作时,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确保教学工作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受到影响和削弱。学院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在师资建设、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和业绩评价等方面体现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优先考虑学校资源对教学的配置,努力保证教学一线的需要。同时学院领导按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研究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实行学院领导联系教学系部制度和听课制度,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督促指导,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作为组织实施教学工作主体的教学系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学工作上,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制度,加强教学检查督导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各专业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措施、新方法,切实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院机关服务部门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思想,所有工作都围绕育人展开,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上下齐心协力,保障了学院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
二、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强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强调质量优先,把质量提升摆到更加核心、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提升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这就要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解决好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没有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学院按照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积极融入企业、行业、产业、职业、实践五大元素,并渗透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各个方面,通过修订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推进项目课程建设等,初步形成了“工学结合、联通岗位、校企联动、双师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强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专门成立校企合作处,协调和推进校企合作事项。目前,学院与阿里巴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杭州市分会、杭州市国际商会等行业协会签有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与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杭州万事利进出口有限公司等251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专家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指导,企业成为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企业锻炼岗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和就业岗位,学院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管理咨询和技术服务,学院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学院还不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建有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的校内实训大楼,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6000万元,有能满足校内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66个,其中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央财支持的实训基地、财会实训基地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学院在不断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不断强调以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全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同时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促进课程开发、改革与建设的课程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确保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三、坚持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走特色发展之路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是有特色的发展,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办学的自主性、创新性和个性上。作为高职院校它有着其区别于一般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即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要办好职业教育,就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办学。学院坚持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长期不断积淀,精心培育,逐步形成了为民营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办学特色。“学民营中小微企业所学,做民营中小微企业所做,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所需”是我院为民营中小微企业服务,培养民营中小微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宗旨。在办学过程中,学院根据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十分发达的地区特色,重点发展适应民营中小企业和市场需要的财会、经管和商贸类专业,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逐渐形成了以服务于浙江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以财会经管商贸类专业为重点,财会、经管、商贸、应用语言、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群,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始终保持招生就业两旺的良好势头,特别是财会专业,在校学生数突破3000人,成为浙江省高职学院中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会计,到长征”已被社会各界认同,并且被誉为“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会计师的摇篮”。
近几年来,学院围绕民营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实际问题,全面推进实习实训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与阿里巴巴、杭州广信理财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适应培养民营中小微企业岗位人才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企业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形成适应民营中小微企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的教材群;以示范性实验实训室建设为重点,形成突显为民营中小微企业培养适用人才的实验实训室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与民营中小微企业广泛合作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培养了能够满足中小微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一岗多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近三届毕业生90%左右服务于浙江民营中小微企业,就业于民营中小微企业,为民营中小微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学院在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水平位居省内民办高校先进行列,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办高等学校”历史进程中,不断强化“人才强校”的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院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教师、理解教师、激励教师、爱护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加大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力度。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激发和保护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学院坚持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调整师资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双高”、“双师”教师比例为突破口,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能力培养与学历提升并举、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提高并进,建立并完善相关政策,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优秀人才成长,以优秀的人才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用好的人才培养好的学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支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05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98人,占专任教师49.26%;高级职称183人,占30.25%,双师型教师292人,占专任教师48.26%。学院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专业带头人4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9人。学院还不断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实行“一课双师”,大量聘用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到校做兼职教师,每年都有超过100名企业兼职教师到校上课,为学生技能培养和实习实训提供指导。由于具有了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院内涵建设近几年不断取得新进展,先后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评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会计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等多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财会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总之,近年来,学院以打造国内优质民办高校为目标,质量优先,特色发展,不断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建设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为民营中小微企业服务的特色逐渐得到社会认可,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健康、科学、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