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学徒制的发展
时间:2014-05-1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学徒制发展得好的国家,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均有更强的竞争力。
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学校教育逐渐取代了学徒制。1883年,瑞士对当时最发达的工业国家英国进行研究并参照法国行业教育的经验,提出了新型学徒制的概念。后来德国将其发展成为著名的“双元制”。双元制是一种承接历史并较好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学徒制度。丹麦、瑞士和奥地利等国采用不同于德国的合作式的双元体制,按照统一的法律对企业和学校进行管理,特别是瑞士的“参与式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澳大利亚从上世纪末开始建立现代学徒制,并将其看做在短时间内跻身世界职业教育强国的重要因素。
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安格鲁文化国家也建有现代学徒制度,只是没有像中欧那样成功,原因主要是政府关注少和缺乏社会支持。英、美在反思其制造业衰退时均将其现代学徒制发展不利作为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纠正,英国对学徒制的投入从2007年的7亿英镑增至2010年的13亿英镑,学徒数量也大大增加,2010至2011学年全英学徒数为457200人,比上一学年增长63.5%。
近年北美的学徒制也呈现出了良好发展势头,主要原因是雇主需要高素质员工,并希望降低招聘和培训成本。由于学徒制降低了普通教育辍学率和青年失业率,因此也极大调动了政府的积极性,“学徒制正在重新赢得过去半个世纪失去的信任”。
 我国学徒制的历史
学徒制曾经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后来逐渐被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制度所取代,没有发展出类似德国双元制的校企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
 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对传统的学徒制进行了全面改造,去除剥削成分,加强学徒基本权利的保障。据统计,新中国建立后的10年间,我国新技术工人中有90%以上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1958年以后,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半工半读教育实验,这是传统学徒制的一种变形。这一阶段学徒制运作良好,主要问题是兼顾学徒培养的数量与质量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原国家劳动总局于198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规定“在整个学徒年限内,要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习技术理论知识”,把学校因素加入到了学徒制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即企业改直接招学徒工为招生培训。原劳动部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将招学徒工改为招定向培训生。这样,技术工人培养逐渐从学徒制过渡到半工半读的培训生制,并最终形成以学校为主的、独立规范办学的职业学校教育制度。至此,学徒制被学校职业教育制度所取代。(赵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