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走向山林深处的教改行动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实干实战不怕苦,能说会写会上山”的新时代护林人
时间:2024-01-09 来源:《中国教育报》

首批林业技术定向生施政欢如今已经当上了基层林业站的站长

林业技术定向生利用暑假时间在天目山做课题。
学校供图

    不久前,国家公园设立专家组来到位于浙江丽水的百山祖国家公园进行现地考察。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名青年林技人员主创的公众号“美丽凤阳山”。一年多来,他们走进山林深处,拍下了当地的特色物种,以300多篇原创作品向公众展示神秘的百山祖。

    “当年选择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林业技术专业定向生,就是想成为一名纯粹的林业人,为家乡的森林保护和产业发展出份力。”主创人之一的王丹说道。

    因林而生,为林而学,拥林而兴。一个“林”字深深镌刻在丽水职院的办学基因里,全校33个专业覆盖了生态经济体系中的9个产业,是浙江唯一设置林业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从2015年起,我们在招生、教学、育人等多维度对专业进行系统再造,入选了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培养了一大批愿意学、用得好、留得住的优质林技人才。”学校党委书记周一红说。

    愿意学:省市共建定向专业

    8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成就过丽水林业产业的一段辉煌。20世纪80年代木头实行市场化定价,飞涨的价格让林业迅速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个别县里光林业局管辖的工作人员就有五六千人。

    然而,在产业盲目扩张、市场竞争白热化以及资源约束等多重冲击下,林业产业遭受重创。21世纪以来,丽水历届政府将生态绿色作为发展战略,林业从资源依赖型经济向生态型产业转型。

    从传统砍林到现代看林,人才断档的问题日渐凸显。据丽水市林业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廖永平介绍,基层林技人员年龄大多50岁出头,新招录的少有林技专业学生,大多是学其他专业的,“往往连基本的测量都不会,有的林业站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境地”。

    201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到丽水职院调研,针对基层林技人才紧缺的现状,指示学校要发挥传统办学优势,“为森林浙江建设培养大批能说会写会上山的新时期护林人”,并提出由省林业厅和丽水市共建林业技术专业,实行定向招生培养。

    丽水职院前身可追溯到1953年的浙江林业学校,为省内外输送了万余名林业人才。但受制于林业产业长期低迷,招生也是每况愈下。“共建方案下来后,像给专业打了一剂‘强心针’,我们明显感觉到新的发展机会来了。”校长梁伟样说。

    协议签订后不久,分管校长与招生就业处干部一个个县(市、区)去跑招生指标。用人单位认为这是利于丽水林业持续发展的好事情,关键是人员编制及毕业生质量问题。于是,学校又与地方政府、人社部门对接,一个个落实招生指标和用人指标,实现了招生即招聘,解决了定向生毕业后的编制问题。

    在首批入学的49名定向生中,施政欢至今保存着印有(1510)班编号的迷彩服,15代表年份,10是班级序号。为何选择务林?施政欢说,一是从小在山里长大,对森林有感情;二是定向培养没了就业之忧,可心无旁骛学本事;三是学校花大力气建设专业,受益的自然是学生。果不其然,毕业后的施政欢如鱼得水,如今当上了基层林业站的站长。

    用得好:全周期工学交替培养

    丽水职院有座后山,是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被林业专业学生称作“第二学堂”。除了有的理论模块学习搬进大山“身临其境”,学生还可组团到此开展项目化实践研究。知识技能与实学实战的有机融合,见证了该专业最鲜明的培养导向。

    “贯穿4年的一条主轴,我们称之为全周期工学交替。简单来说,学生学完一学期后,利用寒暑假进林业站等准就业单位实习,检验已学知识,再带着实习中的问题回校解决。大学期间每年两个来回,在活学活用中沉淀能力。”副校长汤书福说。

    刚一入学,施政欢就感到理论学习扑面而来的压力。不仅有林业经典专技课程,还有无人机应用技术、Arcgis和CAD等现代新技术课程。等到课程“啃”完了,考试结束放假后的第二周,她就要到缙云县林业局报到去林场参加实训。

    施政欢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去白云山森林公园开展资源调查。她们一组6人每天背着工具包,带上干粮就开路。两个月里走遍了白云山的每一个林地小班,做了无数个标准地。虽然下山时已筋疲力尽,但稍作休整后就到图书馆进行数据整理。两个月下来,在做标准地调查时,确定样地、拉皮尺、每木检尺等一系列动作快成肌肉记忆了。等新学期开学后,团队汇报展示实践成果,专业教师将据此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给“听得见炮声”的学生一一回应。

    据了解,在工学交替的大周期里,该专业还会视具体教学目标,穿插若干个学训结合的小模块。如大一“植物学”课堂上,专业教师讲解植物的基本知识,并采用游园的形式在校园认识各种植物。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到莲都区的林场开展为期两周的实训,认识更多植物种类,研究它们不同的长势和生态习性特点。

    为了匹配这项教学改革,学校专门设计了“三导师制”。学校的学业导师指导学习和“答题”,签阅学生笔记,每学期主动约学生面谈两次以上。单位的职场导师基于工作需求“出题”,指导学生岗位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导师辅助“攻克难题”。三导师交叉互补指导,实现专业所学和实用前沿技术“零时差”。

    留得住:红绿融合全面育人

    在不少人眼中,“定向”除了工作上有保障外,学林务林本身却是一门“苦学问”。“年纪轻轻就在大山里享受寂寞”“比起其他专业的定向生,收入也不算高”等说法不时会泛起。

    在周一红看来,学好林技专业是立身之本,培养留得住的人才是长久之计。每届林技专业学生的开班第一课,地方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学校书记和校长都从未缺席。“全校所有专业独此一家,就是向学生传递向大山深处奔赴的青春信念。”周一红说。

    接下来的4年里,学校整体架构思政、专业、特质、能力的“四项锤炼”计划,红绿融合培养德技兼修的林技人才。如“思政锤炼”,打破原来师生党员支部分离、专业混编状况,将支部建在专业上,将浙西南革命精神、70年积淀的校友林业故事融入课程教学,上好行走的思政课;“特质锤炼”针对艰苦行业需求,量身定制“每天一小时锻炼,每天一小时阅读,每周一篇周记,每月一次拉练”项目,其中“每月一次拉练”时间3小时,来回10公里,以此磨炼学生“会上山”本领。

    8年来,该定向班学生一半以上在毕业前光荣入党,林业技术专业群有6人先后获评“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还摘得“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奖、“浙江环保民间力量先锋榜”前20强、浙江省十佳环保志愿者等荣誉。2020年,林业技术专业群入选浙江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A类)。

    2023年,林技专业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浙江省教育厅、省林业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文,定向招生规模从30人扩大到73人,招收范围从丽水市为主扩大到浙江55个林区县。

    “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全国首个现代林业经济发展试验区,学校将以‘育苗成木、积木成林’的理念为引领,培养‘实干实战不怕苦,能说会写会上山’的新时代护林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周一红说。(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朱军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