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14-05-23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副处长 高迎春
 
一、现状
1. 形势与阶段
2. 地位与作用
3. 规模与效益
4.结构与布局
5.质量与水平
6.政策与经费(保障体系)
二、趋势与展望
 
浙江省教育发展水平
浙江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育部的关心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开放,教育事业实现了科学、和谐、快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1989年,浙江普及初等教育;
1997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三个通过全国“两基”总验收的省份;
2001年,浙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4年,浙江成为全国省区中第一个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的省份。
 
浙江省教育发展水平
目前水平:
1. 15年教育普及。全省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普及率达98.4%,全省有各类中小学校6100所,在校生653.2万人;全省幼儿园9209所,在园幼儿186.9万人,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7.6%;
2. 高等教育达到普及化。普通高等学校106所,其中:大学15所、学院20所、独立学院22所、高等专科学校2所、高等职业学校47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7%,普通本、专科在校生95.96万人。
浙江省教育发展水平?
目前水平:
3.职业教育统筹协调。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2013年升入普高和中职的普职比为5.5:4.5,浙江已连续14年实现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保持大体相当。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4. 经费投入不断加大。2013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448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1080亿元。
普及指标 绝大多数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公平 程度提高很快。
综合分析和评估,浙江实现教育现代化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高不可攀的目标。
 
转型升级阶段
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有书读----读好书
                   有学上---上好学
职教的核心:吸引力
]质量与水平问题(职业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全面提高质量的转折期,竞争力、创新力)
]活力问题(同质化、升学,企业积极性)
]体系问题(现代职教体系、终身教育体系)
 
现状一;经济社会要求
企业需求:
1、人才。
2、资金(钱)。
3、技术。(文化与知识 )
4、市场(订单)
5、规范 
80、90后企业家:文化、幸福、安全
 
现状二:中职学校大有可为
1、人。培养培训大量技能人才。(提高学生和企业职工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周边学校及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的能力)
2、技术。为地方经济社会(产业)服务技术服务、 咨询,技术研发,综合服务。(为周边学校及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     职业技能鉴定。
3、钱。开展生产。(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
4、文化知识中心之一。
5、体制机制创新。
二流角色 低人一等
地位作用问题:拾遗补缺 有待提高
1、认识问题:技术无地位。“重普轻职”“重学轻术”的观念仍普遍存在。(我国是一个有知识无技术的国家?人为造成了一等的普通教育,二等的职业教育)
深层次是文化的问题。价值标准与以文化考核成绩分流标准。
2社会认可度还不够高。一线技术工人待遇偏低。
深层次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才层次问题。
(美国无中职层次)
农民工与中职生、高职生差异?
学前教育、医护人员、机电等高技能人才?
就业准入制度问题?
 
现状三、规模与效益
稳步发展    面临危机
从2001年开始,浙江省全面规范和加强各地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宏观管理,把普职招生1:1作为创建教育强县的刚性指标,连续14年保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大体相当水平,确保了职业教育发展。
基本完成了扩张规模、结构调整的任务。
解决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问题。四分天下、半壁江山
规模收缩 效益不高
人口红利。(学校数、学生数减少,关系到生存)
生源分配(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强制在初中毕业后即决定分流到普通高中或职业中学,限制了学生的公平发展(不同声音:公平自主选择,不能分流,分流应该推迟,定在高中后进行 ?)。招生竞争与跨区域招生。
效益。中职学校数量过多,规模偏小,存在突出的同质化,办学效益低。学校规模效益问题?应通过改组整合,在办学规模上由小规模、独立分散式办学向大规模、综合集约化、特色化办学转变。
(县域职教中心的四大功能:教育教学人才培训技术服务)
 
现状四、结构与布局
初成体系   亟待完善
现代职教体系:
1、专业结构与学校布局(内部体系)
2、学校与企业、行业、政府、劳动等部门(外部体系)
3、中职教育与其他教育(教育内部一体化问题)挑战:低水平重复 体系有待完善
4、区域结构(不平衡)
1、专业结构与学校布局
不断优化,体系初成
1、专业结构与学校布局:示范专业、示范校、重点校,产业、就业匹配度不断提高,职教集团
2、类型结构:骨干、主体、特色专业
3、层次结构:人才成长立交桥
4、服务型的大职教培训体系初步形成
 
专业建设概况
按照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省各级各类中职学校设置了装备制造、数控机械、电子电工等100多个专业,覆盖了18大行业。2013年,全省各类专业布点数达2162个,校均专业点为8.44个,停止招生专业点数为286个,新开设专业点106个,实际减少专业布点180个。
 举措: 加快推进专业结构调整。逐步撤销一些布点数量过多、市场需求过剩的传统专业,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一批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特别是地方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急需专业,中职教育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耦合度进一步提高。专业与产业关系
专业结构调整与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一是主体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匹配。二是特色专业与地方特色产业相匹配。三是新兴专业与地方新兴产业相匹配。围绕我省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核电等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已涵盖了经济普查中所列的18大行业。全省中职学校共有主体专业布点数873个,其中先进制造业218个,现代服务业384个,现代农业41个,分别占主体专业布点总数的24.82%、43.96%和4.70%。按三大产业归类分析,目前我省服务一、二、三产业的中职教育专业在校学生占比分别为2.37%、23.93%和73.70%。
专业与产业的问题
专业与产业问题:不合理、匹配度不高,长线专业。2013年与2012年相比,中职各专业与各行业占比间的差距略有缩小,但加工制造类专业略有增加。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专业学生占比过低,而信息技术类与财经商贸类学生占比过高,需要进一步压缩规模。随着家政类和老年护理类专业的增设,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占比正在加大,与从业人员占比的差距正在缩小。
特色专业是顺应区域特色经济或传统经济建设的专业,它具有传承区域特色工艺与特色经济的作用。但部分特色专业招不到学生,难以持续发展。
今年我省中职学校校均覆盖人口数已达到20.06万人,校均规模稳定在2000人左右,均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同时存在专业布点多、学校专门化水平低的问题。
主体专业
主体专业建设的情况:应是各地重点发展的专业,其规模与质量应具有明显的优势。2013年,全省中职学校主体专业在总数、校均数、占比等方面比去年都有提高。全省中职学校主体专业布点数共873个,校均为3.2个,主体专业点数占全省中职学校专业布点总数的41.2%。
问题:(低小散乱)5所以上学校同为主体专业的专业数今年略有增加,部分主体专业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优势。今年全省招生数不足50人的主体专业共有13个,不足100人的有81个。设区市范围内招生数不足50人的主体专业各地共有57个。可见,有些主体专业规模偏小,已弱化为普通专业,甚至薄弱专业,有待调整,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专业结构与布局对策
举措:(减少学校、调整专业)
1.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增强。专业设置还缺乏科学有效的预测和论证机制,没有形成与地方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一些地区专业设置只考虑专业的热门性和招生情况,所开设专业与本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涉海、水、农、机电、汽修)
2.专业设置和建设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类型同质性,不良竞争。随意性较大,少数学校盲目设置专业;专业规范和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无,名称乱。
3.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中职学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技术积累严重不足;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状态动态分析制度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相辅相成。实施品牌战略。
4.跨区域招生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部分地区中职学校数量过多,规模偏小,存在着突出的同质化,办学效益比较低。   
2、学校与企业:合作
成效:责任明确,激励政策。优势产业集群建立职教集团,成立各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越来越广。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双元制等,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进一步接轨。(三对接两证书)
2013年,全省各级各类中职学校与8489家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成立专业教学委员会454个,出台关于校企合作规范性文件379个,建立85家职业教育集团。各类企业接纳5800名中职教师开展挂职锻炼2个月以上,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相关服务人数2721人,合作企业投入学校设备和资金达8604万元。中职学校直接为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超过10.9万人,其中为企业订单培养人才4.2万人。
校企合作建设问题
问题:责任多、义务多,权利少、利益少,风险大优惠缺,落实难效果差。学生工伤?职工教育经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激励政策?合作领域比较狭窄。校企合作大多限于实习,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结合度不高,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亟待加强建设。
3、学校与政府行业部门
管理体系
1、与政府的关系。现代学校制度,管办分离问题。责任与权力(利)?投入保障问题
2、与其他部门关系。劳动部门,与技校关系)部门间职责不清问题。三对接,证书与标准(双证书)?培训问题?双轮驱动?
3、与行业的关系。(是否有行业?退休人员?)
(只有政府,没有行业?)
4、中职与普高、高职、高校
教育内部关系
1、普教与职教关系。教育内部一体化问题。统筹发展高中段教育难度加大。(双轨制,应用本科)
2、层次类别关系。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人才培养体系,还缺乏本科、研究生等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环节。近几年来我省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与一些发达省市相比偏低,升学率在20%左右,而升入本科、专业硕士则更少。
中职学生升学渠道的不通畅,阻碍了中职教育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3、中高职之间关系不顺,定位不准,越来越明显地冲击教育的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迅速扩招、招生考试只注重语、数、外的做法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偏离了方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成了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生源,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
4、培训体系问题。(校内)
表现一:基础能力明显提升但仍薄弱
以实训基地为例:
2013年,全省中职学校实训场所总面积达258.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34.7亿元,当年校内新增实训仪器设备值4.9亿元。中职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5000元以上,办学条件得到了持续改善。
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开展技能培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13年,为校内学生培养培训524万人次,为校外企业培养培训15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