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职办学能级 精准赋能区域产业
时间:2024-04-12 来源:《浙江教育报》

当前,我省正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职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和区域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要把握机遇、顺势而为,优化办学结构和条件,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中职学校应坚持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优质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为抓手,深化政行企校协作,推进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和职成教一体化社会服务,有效提升人才供给力、育人协同力、产业贡献力,着力培育高素养劳动者队伍,精准赋能区域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

一、深化区域一体化人才培养,有效提升人才供给力

随着中职办学定位的转变,作为区域职业教育主体的中职教育,如何在满足学生升学深造需求的同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定制培养紧缺复合技术技能人才,关键的一招就是推进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要瞄准区域内优势产业,依托区域内高水平中职学校,联动区域内高水平高职院校,共同推进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实现地方优势产业高技能人才“本地招生、本地培育、本地就业”;扩大区域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规模,适应区域优势产业布局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拓展与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上提”和供需端口“下移”;推动高水平高职院校下沉产业发达、人口集聚的县域,依托中职学校共同建立高职校区(分院),实现所在区域产业人才需求侧与高技能人才供给侧之间的实时对接,打造区域产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蓄水池”。

二、探索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有效提升育人协同力

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平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中高行企政协同,打造融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坚持目标引领,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区域优势产业,聚焦数智技能,以新型劳动者必备的职业能力为逻辑起点,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逆向设计,构建包含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绿色低碳等知识技能要素的课程体系。深化多维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锚定紧缺复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协同建立“现场工程师”项目、典型生产实践项目等人才培养项目,开发数智化教学资源,共同建设集生产、实训、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成立由领导小组、执行机构、责任岗位组成的三级管理机制,负责产业学院决策、管理与工作落实,建立教学分工、资金分摊、风险分担、成果共享的共建共享机制,确保合作各方充分介入、靶向发力、共同受益。

三、强化育训并举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产业贡献力

围绕区域产业布局,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村社合作,共同搭建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服务平台,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有效服务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行动。对接产业发展,强化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与行业协会、链主企业、高职院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功能的职业教育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聚焦企业需求,坚持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组建技术创新服务团队,优化创新服务激励机制,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生产流程优化、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杭州市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校长 彭哲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