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交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4月15日,区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研讨暨教研活动现场会在浙江开放大学临平学院顺利召开。区教研员冯国民老师携区专业课组长、骨干教师们走进浙江开放大学临平学院,共话教研新路径。
探课堂公开,思专业魅力
本次活动共计开课八节,涵盖了艺术设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幼儿保育专业、金融事务专业,多方位展示了学校专业教师团队的无限可能。
为传承非遗技艺,激发创新活力,董倩倩老师开设了一堂《春漆流韵——水漂漆文创产品设计》公开课,课程以中国传统漆艺为根基,聚焦非遗“水漂漆”技法,结合杭州春日美景,引导学生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课程以“历史—技法—创意”为主线,以漆为媒,以春为韵,共同书写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曹郦雅老师开设了一节课题为《版画拓印肌理——探索同一图形的多元肌理表现》的公开课,本节课以“做中学”为核心,通过实验性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材料特性,激发对传统版画技法的创新,理解版画语言中肌理效果的情感传递和意义延伸,打破“肌理=工具”的固有认知。
陈丁越老师带来的《幼儿膳食配制》,以学生为主体,融入职业岗位体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辅助,层层递进,沉浸式学习幼儿膳食配制方法。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海报和童谣的创编中,乐于尝试,敢于展示,提升了幼儿保育专业技能,融入了“爱岗敬业、爱护儿童”的素养目标。
丁琪老师的《琴键上的对话:中美音乐文化对比与钢琴技能实践》基于中职幼儿保育专业高一学生零基础起点与阶段性学习成果(入门级),以“中美音乐文化对比”为切入点,突破传统技能训练的单一模式,将钢琴演奏、音乐分析与文化思辨相结合。课程实施将以钢琴技能训练为载体,融入跨文化音乐理解,打造“技、艺、思”三位一体的素养课堂。
刘栩吟老师以芭蕾基础步伐训练为核心,围绕《地面上的线索》主题展开课堂教学。她将芭蕾舞基础训练与幼儿感统游戏相结合,通过“游戏化任务+编创实践”模式,引导学生掌握三拍舞步的技术要点,强化音乐节奏感与肢体协调性。教学中融入职业导向设计,为未来构建“舞蹈+教育”双维教学能力提供实践支点,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
赵也老师的授课课题是《“四大秘术”玩转商品定价》,通过情景导入、技巧解码、实战定价、评价总结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利用动画人物哪吒、太乙等形象来讲解知识点,生动有趣,学生接受度高。
张莹老师带来的《金牌客服进阶指南——投诉处理措施与话术实战》一课,通过“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结合企业真实案例与AI技术,引导学生掌握投诉处理技巧,培养职业素养。课程涵盖岗前培训、案例演练、团队协作等环节,助力学生提升实战能力,成为合格客服人才。
谢群飞老师开设的《种树计划——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解析》课,采用大单元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绘制树型思维导图的形式达到知识内化。课前微课自学唤醒学生基础认知,并通过问卷星平台检测,精准分析学生的薄弱点;课中以绘导图为主线,有效地进行指标的计算和分析;课后完善树型思维导图,以形成复习手账,达到知识的内化生成。
听课专家团队们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多个维度,对公开课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评价。他们肯定了授课教师的亮点,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建议,言辞恳切,为在场的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
以荷美润心 看非遗传韵
评课后,各校专业组长观摩了浙江开放大学临平学院艺术设计教研组开展的“荷美润心,非遗传韵”校本课程研讨暨非遗技艺展示活动。
活动伊始,艺术设计教研组组长回志宏就浙江开放大学临平学院工美专业建设、教师团队、教学成果做简要汇报。
校本课程研讨环节,浙江开放大学临平学院工美专业教师围绕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随后,董倩倩老师和丁一兰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精湛的演示,现场教授了漆扇的制作方法和扇面的书写技艺。同时,也让参与活动的师生们亲身体验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乔司职高李蒙恩老师认为通过此次活动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不仅能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推动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临平职高吴魏康老师表示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不仅能够丰富校本课程内容,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最后,区教研室教研员冯国民老师对教研活动提出建议。他指出,有效的教研活动需要主题明确、形式丰富、优化内容、注重成果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研活动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此次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在课中思,在思中研。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书写更加精彩的教育篇章!(浙江开放大学临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