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书法班章高钧老师宣布本学期我们将学写王羲之《兰亭序》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惊叹。老学员们听闻后很开心,有一种迫切想提笔书写的心情。但像我们这种连毛笔都还没摸稳的“菜鸟”也能上手学写《兰亭序》吗? “能”。章老师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兰亭序是书法学习者的必修范本,这学期大家一起慢慢写,会写的、不会写的,都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学”。
第一课中章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兰亭序》的创作背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让我们对王羲之在酒后挥毫写下的324个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一幅书法范本,更是一份浓缩的文化记忆。我们将用毛笔、宣纸与耐心,来触摸王羲之笔下那个暮春三月的曲水流觞。
初识老师,银发儒雅自有师者威仪,再识老师,风趣幽默谈笑里尽显睿智。章老师的授课学员们都喜欢听,课堂中,他总能在严谨教学间隙时不时来上几句诸暨方言,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课间辅导时,他总说“我们临帖,何必要苦大仇深?写得开心就好”。但每当课堂喧闹,他只需轻叩戒尺,整个教室便重归宁静。从“永”字开讲,横竖撇捺点,一点点细化,一步步深入,学员们抬头听讲,低头临摹……,我们临摹的不只是笔画结构,更是一种人生态度。老师和学员们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墨香中、在点划里安放自己的心灵。
每周三上午的书法课成了大家最期待的时光。学员们都会早早来到学校,交作业、讨论笔法、相约购买新的纸和笔……,教室里洋溢着一种年轻人难以企及的专注与欢乐。为了临摹好一张作业,有人写三米长的卷,有人废寝忘食地练习,有人甚至半夜起身挥毫……,班长大老虎说:“我们不是在和古人比书法,而是在学习如何与时间相处。”在学员们用心书写的笔触里,是王羲之笔下“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洒脱精神。
期末的成果展上,学员们都呈上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一一各具特色的《兰亭序》临作,虽无王羲之的神来之笔,却自有其朴实动人的力量。那些或苍劲或稚拙的笔画里,都记录着我们这群银发学子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望云轩里的墨香,是见证着文化传承最温暖的模样;横竖撇捺间,我们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浙江老年开放大学诸暨学院)
部分学员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