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工匠”是怎样炼成的
——嘉兴建校学子以创新之力闪耀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赛场
时间:2025-05-29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在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大国工匠的时代浪潮中,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始终坚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育人理念。近年来,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以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项目为载体,通过“微课程”赋能学生终身发展、“五级技能竞赛体系”拓宽学生技能成才的途径。2025年嘉兴市第七届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竞赛中,我校代表队作为唯一跻身高校与设计院队伍的中职参赛队,凭借轻量化创新、高精度建模等亮点,荣获三等奖1项,优胜奖2项。

一、以赛促教修匠心:课堂中孕育“设计火种”

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学校将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以“微课程”纳入“智能建造”选修课体系。课程以“桥梁模型设计与荷载分析”为核心,结合CAD绘图、材料力学测试、结构力学建模等模块,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

“以老带新”也能“推陈出新”

课程打破年级与班级界限,通过“以老带新”混班分组。指导老师田老师介绍:“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更在碰撞中诞生了‘双层桁架桥’‘仿生倒悬索结构’‘斜对称拉索桥’等创意设计,为后续竞赛储备了优质方案。”

二、以赛促学锻匠技:技能节上的“巅峰对决”

在学校2025年“兴远杯”第二十届技能节“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比赛中,22施工大专2班潘志杰、潘以恩、张志伟团队以“双层桁架+三角斜撑”复合结构,在外形设计、结构合理性、强度与刚度测试、结构效率比等测试指标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中职生的“逆袭密码”

作为中职与本科贯通培养试点班级,24中本班首次参赛便崭露头角。他们设计的“倒悬索结构”通过分散应力,使模型在二级加载中稳定持荷15秒,获评委“兼具美学与工程价值”的高度评价。

三、以赛促创践匠行:唯一中职队鏖战高校群雄

嘉兴市赛中学校获奖作品——“天芒星”模型,由22市政大专班沈洋、黄佳超、陆元昊团队设计并制作,作品借鉴了航空复合材料的分层粘接技术,竹材抗弯强度提升40%,并采用手磨竹片楔形拼装工艺,将转轮自重控制在155克,动态运转测试中实现20秒完成6圈的稳定旋转。此外23市政大专班团队的作品,则创新采用“预应力张拉系统”,通过大量的细杆张拉,充分发挥竹材的受拉能力,这一设计被市土木建筑学会专家誉为“中职生的工程师思维”。

奖牌背后的技术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竹模作品所需的模型加载设备是由学校师生团队自行设计制作的。在学校小鲁班创客坊(郑强胜大师工作室)的教师带领下,建筑智能化专业学生应用直线电机、光电感应、3D打印等技术,自制线路板、自研配件、逻辑编程,先后经过10个版本的线路板、近万行程序语言的反复摸索,成功研制出一款“多功能智能化桥梁模型加载装置 ”,实现多种荷载作用下的桥梁模型强度、刚度测试,并具备人机同裁功能。

四、师生感言:技能成就出彩人生

获奖学生:从“模型菜鸟”到“市赛选手”

“市赛前我们连续三周每天训练到晚上9时,光转轮轴承就迭代了8个版本。”22施工大专2班潘志杰捧着奖状感慨。他的队友张志伟补充道:“加载测试时手抖得厉害,但当模型扛住9公斤砝码的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指导教师:在匠心传承中看见职业教育的光与热

指导团队负责人田少梅感慨:“当学生为了0.1毫米的竹片切割误差反复校准,当晚自修结束后的实训室还亮着灯光,我知道‘工匠精神’正在这些青年身上体现。”指导团队的青年教师杨镇说:“有学生担心‘怕自己的中职生身份被高校选手看不起’,但当他们的模型以极小自重完成动态运转时,高校团队投来的赞许目光,这让我坚信,技能面前从无学历高低,只有匠心深浅。”

    自选修课程中的力学探究到市级竞赛舞台的锐意进取,嘉兴建校学子以竹条为笔触、以匠心精神为墨汁,在结构模型的微小空间挥洒着技能成才的青春篇章。这场跨越学校与企业、高校与中职的竞技,不仅印证了“职教赛道同样能出高光人才”,更勾勒出职业教育“以赛育人、产教融通”的鲜活图景。(杨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