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8 月 28 日晚,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六和社区一场以 “皎皎明月,共探星河” 为主题的天文科普活动圆满落幕。近百名社区居民暂别城市喧嚣,齐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浦沿渔码头旁网红大草坪,在中国天文学会会员、浙江省天文学会理事邹小斌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融合诗词意境、月相科普与天文观测的奇妙之旅——从诗词里的 “阴晴圆缺” 到望远镜下的环形山,让这个仲秋夜因月光与星光的交织而格外动人。
科普讲座:诗词里的月相密码,科学中的星辰答案
活动伊始,邹小斌老师以 “月相变化与古诗词的浪漫联结” 为核心拉开讲座序幕,一句 “大家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背后的科学原理吗?” 瞬间勾起在场居民的兴趣,也顺势引出月相变化的核心规律 —— 每29.5天完成一次 “缺→圆→缺” 的轮回,而这每一次变化,都成了古人寄托情感的 “天然笔墨”。
“从‘新月如钩’的农历初三初四,到‘上弦如弓’的初七初八,再到‘满月如盘’的十五十六,每个月相都能在诗词里找到身影。” 邹老师一边播放动态月相图,一边逐句拆解经典诗句:讲到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他特意定格新月的影像 —— 纤细的月芽像极了诗中的弯弓,“这就是农历初三前后的峨眉月,傍晚出现在西边天空,所以诗人能在秋夜看到这样的景致”;提及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笑着提问:“大家猜,苏轼写这句时看到的是什么月相?” 现场居民纷纷抢答,邹老师再揭晓答案:“是满月!农历十五的满月整夜可见,才会有‘把酒问青天’的月下抒怀,这背后其实是地球、太阳、月球成一条直线的天文现象。”
除了诗词解码,邹老师还带来月亮表面的 “深度揭秘”:月海、月湾、月湖、环形山……面对居民提问,他解答上弦月(农历初七、八,傍晚升、夜半落)观测时间,推荐“ Star Walk 2”软件与月相记录表辅助记录,就能轻松完成“追月日记”。
天文观测:草坪上的星空,望远镜里的 “诗词实景”
当夜幕低垂,活动将进入最令人期待的天文观测环节,居民们满怀期待地移步浦沿渔码头广场旁网红大草坪,一场沉浸式天文观测活动正式开启。此时月光皎洁,邹小斌老师与志愿者们早已架设好专业天文望远镜,等候大家的到来。
“快看!通过望远镜能清楚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 第一个上前观测的小朋友发出惊喜的呼喊,瞬间吸引了更多人排队等候。邹老师在一旁耐心指导:“慢慢调整角度,能看到月面边缘的山脉,那些凸起的部分就是月球上的高地。”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大家寻找夜空中的亮星:“那是牛郎星,旁边不远处就是织女星,这两颗隔河相望的星星,还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居民们或独自观测,或与家人分享所见,现场氛围温馨而浪漫。“以前只在课本里学过月相知识,今天不仅听了诗词里的月亮,还亲手通过望远镜看到了月亮表面的细节,太有意义了!” 一位社区居民兴奋地说。还有家长表示:“今天跟着邹老师认识星星、了解月亮,眼里都闪着光,这样的活动比在家看电视有价值多了。”
活动落幕:星光不散场,科学与诗意常驻
随着观测活动结束,本次赏月盛会正式落下帷幕,但居民们的热情依旧未减。大家三五成群地讨论着收获:有人分享拍到的月面照片,指着环形山说 “这是第谷坑,邹老师讲过它很有名”;有人回忆讲座里的诗词,互相背诵 “明月几时有”“露似真珠月似弓”;还有人约好 “下次用“ Star Walk 2”查月相,一起记录下弦月”。
夜渐深,月光洒在六和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仿佛还在回味这场 “诗词与科学共生” 的夏夜之约。那些在活动中种下的种子 —— 对月相规律的认知、对诗词意境的共情、对星空的好奇 —— 正慢慢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或许未来某个傍晚,当有人看到西边的峨眉月时,会想起 “露似真珠月似弓”;当清晨看到残月时,会念起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便是这场活动最珍贵的礼物:让科学有诗意,让诗意有温度,让每一次抬头望月亮,都能看见 “阴晴圆缺” 里的浪漫与答案。(虞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