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育银鳞  唇鱼点富水——浙江海洋大学探索乡村振兴淡水养殖新途径
时间:2025-09-05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近日,浙江海洋大学“‘鱼’见九龙,点水成金”乡村振兴调研团前往遂昌县黄沙腰镇探访九龙茂源光唇鱼(溪石斑鱼)养殖基地。黄沙腰镇党委委员钟菊梅、合作社罗军董事长带领成员深入光唇鱼、军鱼、香鱼等多种淡水鱼类循环水养殖场。

境优培珍品。基地处于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环带,群山叠翠,溪流纵横,水质纯净,生态环境人为干扰少,这为养殖肉质细嫩、富含量的DHA和EPA溪石斑鱼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养殖水由九龙山天然溪流引进,适鱼生长水温常年保持在15-20℃,当前市场销售鱼苗价格约65元/斤左右,畅销长三角地区”。合作社董事长罗军向团队介绍道。

科技育良种。正如团队随行指导老师翁老师所言:“水产养殖的未来藏在自然生态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里。”合作社高度重视苗种的选育与孵化环节。基地内建有23个标准化鱼塘,育池的深度设计精确至厘米级。智能温控系统实现对水温、溶氧、pH值等关键水质参数的24小时动态监测与精准调节;同步配备保温灯、紫外线杀菌装置和臭氧发生系统等现代化设备,从物理和化学两个层面协同调控水体环境。科技让养殖环境更贴近自然野生状态,降低了鱼苗应激反应,提高存活率和活性。黄沙腰镇党委委员钟菊梅介绍,合作社盘活40亩闲置土地资源,预计年产值超过100万元,让村民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淡水鱼养殖成为富民活水。

光唇鱼养殖基地荣获“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省级水产优质种苗规模化繁育基地、省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社”等多项荣誉,成为“丽水市生态精品农业和博士创新站”。诸多成就的背后展示了罗军创业的筚路蓝缕以及政府部门的积极托举支持。如今,依托保护区纯净水源和科技赋能,合作社已构建起从土塘育种到水泥池、孵化池的精细化生产链,标志着溪石斑鱼养殖产业逐步走向成熟。然而,养殖的走向依旧面临着壁垒。

破题靠创新。实地调研走访过程中,负责人罗军提及仿野生养殖光唇鱼面临的“卵甲藻病害”“生长周期长效益低”“洗澡鱼”等痛点,也是淡水养殖行业的亟须突破的壁垒。同行随访的赵波副教授指出破题关键:“必须从筛选抗病亲本、集中小分散实现规模化养殖模式、延伸产业链和构建溯源编码系统四方面同步发力。”团队调研发现,克服“生长周期长、养殖成本高”的问题,可以从光唇鱼商业化角度入手——设立“鱼干产品品牌”,设计合作社专属LOGO喷漆方案,强化品牌识别与防伪溯源;结合实验检测数据,改变“集中小分散”规模化养殖策略,草拟《光唇鱼肌间刺可食性白皮书》编制,以“软刺”特性实现市场拓展推广。队长潘方晴表示:“我们要让生态优势插上科技的翅膀,从‘深巷好酒’走向‘天下知香’”。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在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中结出硕果。

此行“零距离”的走访、交流、探讨后,调研团坚信:光唇鱼产业真正的“点水成金”基于“高品质种苗与生态”,将“科技加工、数字销路、文旅价值”融合,方能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西南山区之生动实践。(文字:翁琳瑶  图片:翁琳瑶 叶诗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