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纵四深·纵深成网:校企聚力轨道交通专业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时间:2025-10-31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摘要:学徒制在改善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促进高质量就业、推动产教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匹配的目标导向,结合轨道交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提炼构建“四纵四深·纵深成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轨道交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路径。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合而不融、供需错位、支撑失效三大痛点,以强壮四轴、充实四度、密织四网为策略,构建“轴—度—网”三阶递进的技能人才立体培养路径,力争实现中国特色学徒制校企共生,推进产教融合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轨道交通;中国特色学徒制;产教融合

一、实施背景

轨道交通行业技能人才存量有需求,增量有空间。截至 2024年底,我国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2160.77公里,在建线路总规模5833.04公里,按每公里配置41位运营人员计算,在建线路需要运营人员24万人左右,且既有技能人才的比例结构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明显,以技能人才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职业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与省内4家轨道交通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合作,以订单培养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累计开设订单班10个,培养订单班学员329人,实践经验丰富。在此基础上,对技能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总结,梳理三项痛点问题,为进一步提炼解决措施打好基础。

一是合而不融。校企双方在关键培养环节上往往存在目标错配、资源割裂、权责不清的现象。岗位能力要求由学校主导制定,不利于满足企业实际标准与动态需求;人才选拔评价标准多基于学业成绩体系,企业实质性参与选拔的比重不高;课程设计与企业生产流程衔接不够紧密;教学实施过程中,工学结合的程度较浅,难以复现企业真实工作流程;人才出口质量把关主体仍以学校为主,企业需要的岗位胜任力评价权重较低。以上现象充分体现出校企双方在技能人才培养问题上的冲突,亟需梳理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措施,从而实现培养层面的纵向贯通。

二是供需错位。校企合作的各类方式未能精准对接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桥梁,双方存在双向的供需错位问题。课程建设上,行业政策导向与学校课程体系衔接不畅,课程渗透浮于表面;师资协同上,学校教师下厂实践制度和企业导师制度流于形式,双方难以形成合力;技能共建上,缺乏稳定的政策与资金保障,实训基地建设落后于需求;就业招新上,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人标准有落差,导致学生就业迷茫、企业招新困难。以上现象体现出当前共生模式的错位痛点,亟需采取措施,促进政校行企在技能人才培养层面的深度共生。

三是支撑失效。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环境支撑作用薄弱。职业文化不成网,难以渗透学徒成长过程;政策牵引不成网,难以有效激发校企合作积极性,资源整合碎片化、需求不聚焦;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机制不成网,导致培养成效难以保障;区域协同不成网,无法在区域内形成辐射效应。

以上三大痛点问题亟待解决。

二、主要做法

针对职业院校与企业人才培养中存在合而不融、供需错位、支撑失效三项痛点问题,学校探索了以四个纵向贯通、四项深度参与、四张产教融合网构建“四纵四深·纵深成网”的轨道交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轴—度—网”三阶递进,深入总结了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创新实践路径。

图 1.“四纵四深·纵深成网”模式图

(一)强壮“四轴”,学徒培养“纵”向贯通

以“四轴”贯穿学徒培养全过程,疏解“合而不融”的痛点。强壮岗位标准、入口质量、核心支撑、出口质量四轴,实现学徒培养“纵”向贯通,为充实四“度”打好框架基础。

第一,强壮岗位标准轴。定制“双主体、三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岗位能力清单”。“双主体”协同共建,需求共定、资源共生、过程共管,以专业建设委员会载体,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共同开发“岗位能力清单”,动态更新需求模块,定制培养方案。“三嵌入”协同实施:产业标准嵌入课程链,将行业企业工作标准拆解、重组,融入工学一体化课程;生产场景嵌入教学链,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形成工学一体化工作站建设标准;岗位认证嵌入评价链,“工班化”学生小组,“工单化”学习任务,以企业岗位认证标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反哺课程内容迭代。

第二,强壮入口质量轴。严格生员选拔,建立“学习成绩+身体素质+职业素养”三维评价体系。订单班委培生选拔工作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轨道交通企业全过程参与选拔,共同把好入口关。

第三,强壮核心支撑轴。聚焦教学建设,以“两主线、两融合”课程体系和“三层次、三优质”工学一体教学方式打磨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钢轨。校企协同构建轨道交通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胜任能力,建立“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主线,“教学内容”“竞赛内容”和“考证内容”三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工学一体化优质课堂、优质课程、优质专业建设为方向,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形成“课堂层、任务层、课程层”三层递进的教学体系。

第四,强壮出口质量轴。协力生员验收,对标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以岗位要素评价专业学生学习成果,校方考核学生日常的综合素质、成绩,企业实施验收集中考核,结合企业兼职班主任评分,检验订单班学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确保人才输出符合企业标准。

(二)充实“四度”,“政校行企”深度共生

以“四度”深化合作机制落实,疏解供需错位痛点。依托“四轴”,在政行支持下,企业深度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充实课程渗透度、师资协同度、技能共建度、就业满意度,以此为契机拉近政校行企距离,为最终建立产教融合“大网”提供落脚、支撑。

第一,充实课程渗透度。政行牵引,发挥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作用,团结行业企业,组建专家团队,以“两主线、三融合”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力量,促进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第二,充实师资协同度。依托产教融合联盟,“内培外引,双兼互聘”打造高质量双师团队,提升教师能力;企业导师,把现场问题带入课堂,提升现场结合度。

第三,充实技能共建度。政策支持,为技能共建提供资金保障;行业赋能,举办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等系列行业大赛,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氛围;引企入校,优化形成工学一体化工作站、实训室,提升校内学生和企业员工双方的技能水平。

第四,充实就业满意度。塑造沉浸式工作场景,以“智慧+”教学管理生态加固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两条主线,借助信息化手段,形成校企教学资源共享库;依托五育评价数据中台,开展轨道特色职业素养培育行动,培育工匠精神,塑造职业目标,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企业用人满意度。

(三)密织“四网”,产教融合“纵深”成网

在“强壮四轴”夯基垒台、“充实四度”立柱架梁的基础上,密织“四网”,形成“轴—度—网”三阶递进,最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产教融合网络,疏解支撑失效痛点,以“四纵四深·纵深成网”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向纵深发展。

第一,密织职业文化网。依托“四轴”,将行业、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改革;企业班主任现身说法,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双主体、三嵌入”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密度,渗透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文化氛围,厚植文化基因,密织职业文化网,促进痛点问题解决,推动了“育人强度显著加强”“育人成效显著提高”等显著的阶段性变化。

第二,密织资源整合网。依托“四轴”,发挥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和“五个一批”工程功能,把握“一流技师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契机,共建共享校企专家资源、设备资源,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密织资源整合网,促进痛点问题解决,推动“育人强度显著加强”“育人深度显著加深”等阶段性变化。

第三,密织质量监控网。依托“四轴”,把牢选拔关、培养关、考核关,企业深度参与招生过程、教学过程、素养培育过程,提升学生综合质量,保证学生就业质量,促进痛点问题解决,推动了“育人强度显著加强”“育人深度显著加深”“育人成效显著提高”等阶段性变化。

第四,密织区域辐射网。依托“四轴”,培育高质量技能人才、构建高质量培育体系、拓展区域合作伙伴,输出优秀成果,成为竞赛训练的取经之地、考证培训的优质平台、工学一体化教学的示范窗口,建设成果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辐射。

三、成果实效

以该模式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效果良好,育人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订单开展有数量,人才培养有质量。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累计开设订单班10个,培养学员329人;专业学员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15项;就业学员多人获得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等荣誉;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100%,就业对口率98%,3年稳定就业率95%。

二是企业拓展有效力,协作深化有合力。建有数智交通产业学院、优立科企业学院等,构建学校、企业、政府的“1+N+1”集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形成了协作合力。

三是院校辐射有广度,示范引领有高度。通过竞赛基地共享、师资培训输出、工学一体化经验推广等路径,覆盖多地职校,3年来,培训师资200余人次,获批人社部全国职业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提升区域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为轨道交通专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四、经验总结

(一)成功要素

以“四纵四深·纵深成网”为框架,创新形成“轴-度-网”三级递进育人体系。通过强壮岗位标准轴、入口质量轴、核心支撑轴、出口质量轴奠定育人根基,围绕课程、师资、技能、就业四维度深化校企融合,最终构建职业文化、资源整合、质量监控、区域辐射四张产教网,为中国特色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践凝聚了要素。

(二)下一步举措

一是向委外轨道运维企业拓展,实现合作企业面的“纵向贯通”。当前全国各地铁公司受人力成本限制,如上海申通地铁站务员、信号工已经有第三方外包员工,且逐步向全岗位拓展,委外轨道运维企业人力需求正逐步增加,与其加强学徒培养是现实的可行路径。

二是向地铁上下游企业拓展,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贯通”。地铁上下游企业包括轨道车辆制造、维保企业及轨道设备制造企业等,在轨道产业中同样有旺盛的人力需求,且其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使学徒培养更加契合其需求。

三是推动共建企业学院,依托企业学院平台“深度参与”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推广。比如将世界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赛项的大赛经验转化为工作产能,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

以“四纵四深·纵深成网”模式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是符合企业要求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有益于院校、行业、企业、地方。以中国特色学徒制,走企业出题、校企共答、产业阅卷的新时代产教融合之路,进一步将“四纵四深”模式拓展为“六纵五深”模式,是有价值的探索方向。(范马宁 薛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