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设计与展示活动上,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团队表现惊艳,斩获全国一等奖(全国典型案例)5项、二等奖(全国优秀案例)2项。这份瞩目的“国赛成绩单”,既是学校教师卓越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其深耕青年教师培养、前瞻性推动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成果缩影。
技术赋能,AI成为破题“金钥匙”
在全国顶尖的竞赛舞台上,创新是突围的关键。北仑职高教师的多个获奖课例,不约而同地展现了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路径。
“那些凌晨的灯光、逐帧分析的动作视频,都值得!”这是体育教师王成炳在斩获一等奖后,最想对那个在备赛瓶颈期坚持下来的自己说的话。每周组织线上说课,每月开展线下磨课,真正实现以“数据驱动”赋能体育教学。数学教师金家和《球的体积》一课,在AI工具的辅助下,精准分析了教学热点与学生认知痛点,才找到了“全程探究”这一创新方向,实现了从传授知识到训练科学思维的跨越。
与此同时,沃芊含老师的《文秘实务》课程则生动演绎了“AI赋能”如何重塑传统专业。在短短两个月的极限备赛中,她的教学设计从一个单薄的“AI赋能”创意点,迭代为成熟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方案。“老教师们的一次次指导给予了我许多灵感与修改的方向,”她深切感受到,个人智慧与集体经验的碰撞,是技术真正落地于课堂的催化剂。
人文浸润,团队成为前行“支撑点”
在闪耀的技术之光背后,是深厚的人文情怀与团队力量在为教学创新提供着不竭的动力。语文教师张佳韵的《国殇》一课,用“数字创生”让沉睡的文本焕发新生,但其内核始终是家国情怀的滋养。她坦言,备赛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让学生与千年前的情感共鸣。“是所有人的‘托举’让我完成了国赛。”这句由衷的感言,道出了荣誉背后教研团队全程陪伴、专家精心点拨的支撑力量。
这种“师友相助与自我坚守的双向奔赴”,在专业课教师胡菽容身上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备战省赛与国赛期间,密集的赛程让她“甚至萌生退意”,但在师父马赵瑾老师的全程督促与悉心指导下,她“咬牙沉心”,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最终,她不仅攻克了难关,更深刻地体会到:“正是这份师友相助与自我坚守的双向奔赴,让我不仅斩获省赛桂冠,更将这份精品带上国赛舞台。”
体系支撑,“十问十能”铸就成长基石
多位获奖教师的成长轨迹显示,个人的卓越离不开体系的支撑。北仑职高教科中心主任王岩介绍,学校针对青年教师量身打造的“十问十能”工程通过系统性的诊断与赋能,为他们指明了专业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在拥抱新技术、探索教学新范式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持,构筑起学校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座。
据悉,多年来,北仑职高持续深化“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机制,推动这些凝聚了创新与汗水的国赛成果反哺于日常课堂,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具示范意义的“北仑样本”。(林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