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酱油”式的学生实习何时休
时间:2014-08-21 来源:杭州日报
 似乎没有一个时间能像暑假实习期这样,让在校大学生更难熬。
不管是机关单位还是国企民企,不管是在高耸的写字楼里,还是潮湿闷热的工厂车间,到处活跃着年轻的面孔。眼下,暑假将近尾声,大学生们实习得怎么样?
 本报面向浙江、安徽等省份几十名实习大学生做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的实习收获大相径庭,理工科学生实习偏实践,有“显性成果”;文科学生中60%的人觉得“没有成效,意义不大”。
 文科学生:有效时间不足10%
在浙江某电视媒体的实习体验,让新闻学专业且对媒体工作充满好感的大四学生小施很失望。实际工作需要投入的低人力成本与实习生数量过剩导致的失衡,让小施忍不住吐槽:“这可能是世界上效率最低的地方”。
“有效工作时间只有一小时,占工作时间的1/10都不到,还是被拆分开的,连续在那儿待十几个小时,做很杂的琐事,整个人感觉很累。”小施的工作是外联,就是联系嘉宾,下午1点到单位,节目录制持续到凌晨两三点,甚至5点,绝大多数时间她是干坐着。“原先想,自己提出一些idea可以被老师采纳,因为电视台是需要创意的地方。但我在这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理工科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
姜鑫是浙江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即将迈入大三的他不久前才完成实习。“我的实习在学校里完成,时间只有8天。”小姜说,他要对以学校南校区一块地方的地形进行测量,“所谓地形测量就是用经纬仪和水准仪进行测量,成果是一张地图,内容包括地形的几何形状、尺寸以及重要点的高程(垂直距离)。”短短8天里,小姜熟练掌握了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
 即便只有8天,但小姜却认为收获不小:“像团队合作、实际与计划的差异等问题,每天都会遇到,也都要去认真面对。”  
相比文科生,理工科学生“实战式”的实习似乎更有充实感。浙江某高校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2011级学生小曹,暑假实习是跟着老师,带着仪器在社区卫生站为老人测量骨密度、检测骨质。小曹觉得,虽然实习做的事不是很重大,但心里也挺有成就感。
 实习达人:高效的实习这样炼成
小童是安徽一所医学院的护理专业的专科毕业生,今年刚刚和自己实习的医院签了劳动合同。能顺利入职,跟她的实习经历密切相关。
“实习是最苦的,我们干的比正式人员还累。”小童说,自己的实习就是在各科室里来回奔波,忙时在手术室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当初,和小童一起来实习的同学有不少,但很多人没熬住,只有她坚持了下来。
 回过头来看,小童有话要说:“别害怕打杂,做事不要磨蹭,不要偷懒。”这是她实习时谨守的三条,也是实习老师告诫要点。“我自己也做了点总结,比如在实习时有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提出,要眼里有活,不能在老师忙时轻易打扰,还要注意观察老师做事的一些小技巧。
 实习单位: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实际上,寒暑假的大学生实习潮,已经让很多单位难以招架。采访中,杭州某报社一位记者说,最夸张的一个暑假,20多个办公位的房间里,挤进来十几个实习生,没有采访时,大家就待在办公室里,没位置大家只能拼着坐,或者干脆站着。
 杭州另一位媒体记者黄小姐,每年寒暑假都会带实习生。在她看来,实习绝不是一件“高大上”的事,可能整天无所事事,就是看报纸、打打杂。有时,她带着实习生一起采访、写稿,不过一篇几百字的消息,实习生要写上好几个小时,交上来的稿子,也差强人意,很影响工作效率。
 杭州某事业单位人事部门的陈先生觉得,安排实习生是件麻烦事,很多实习生是碍于情面不得不收。实习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也不能有太多人。陈先生说,来实习的“关系户”认真还好,就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影响正常工作,最后的实习鉴定报告上还不得不说好话。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是快餐式的暑期实习,板凳还没坐热就结束了。如果是带有顶岗性质的实习,实习生走人工作还得继续,打破了原有的连续性。还有些实习生,本身就是来“镀金”的,为了省事,实习单位干脆直接“放养”。
 而中央电视台的一项调查,直接阐明了为什么很多单位不招收实习生:用人单位担心影响正常工作的占49%,担心泄漏商业机密的占39%,担心增加额外负担的占34%,觉得有可能为他人作嫁衣、不值得的占27%,担心实习生不好管理的占19%……
 应多元考核学生实习成果
教育部统计,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7万,再次刷新纪录。对于大学毕业生总体来说,选择留学、考研、创业的人比例不大,就业占绝对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实习不仅是高校毕业生绕不开的槛,也是连接象牙塔和社会的最佳通道。从另一方面看,大学生的实习要花费不低的时间、经济与管理成本。如果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确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
  对于实习,高校教师怎么看?
 “从微观层面讲,实习对于大学生来说,第一个作用是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定位,有些大学生可能不如一个农民工会吃苦耐劳,但要清楚一个大学生的价值能体现在哪。”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彤表示,实习更应该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际价值的过程。
 说起学生实习收获小,安徽某高校实习指导老师韩先生也觉得无奈:“我们一般联系一些对专业要求不是很高的用人单位。专业性强的单位,也只能尽力而为,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找。虽然每年学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教学生实习,但在学生眼里,就业指导课更像是心理辅导课。”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邵杨则认为,所谓实习,应该指广义的“实践中学习”,而不必拘泥于到某个单位上班这种单一的形式。他举例说,学广电的学生带着摄像机去旅行,然后拍成一部纪录片;学中文的学生在宅在家,写出一部小说或剧本……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实习,“如果真觉得单位里实习对自己意义不大,也不必强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建立了政府安排高校学生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制度。随着社会发展,原有实习制度已无法适应现实需要。采访中不少专家都谈到,现行大学生实习制度本身应该调整,不能把实习考核简单归结为一份书面鉴定、一个盖好的公章,可以尝试多元考核学生实习成果。
  延伸阅读
  实习生的十大“禁忌”
  怎样更好地实习?我们综合了各种实习达人的经验,从中梳理出实习时最不该做的事,一起来看——
  1.别分散注意力。专注在实习工作上,特别是你不会和不懂的内容上。
  2.别对任务无所谓。做好老师交给你的每件事,无论大小。
  3.别眼高手低。遇到不懂不会的马上问,善于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锻炼能力。
  4.别有骄傲的姿态。记得谦虚一点,有礼貌一点,这样的人到哪都受欢迎。
  5.做事别浮皮潦草。踏实、负责的态度是最被看重的品质。
  6.别迟到。约定的时间必须准时,上班更不能按自己的节奏随意调整。
  7.别整天抱着考研英语。这是大忌,你是来实习的,不是来复习的。
  8.别等着老师给你任务。老师们很辛苦,没时间精力主动教你,要靠自己观察学习。
  9.别打扰其他实习生。特别是当他们很忙的时候。
  10.别抱怨。不开心可以回家向爸妈或小伙伴倾诉,不要在实习单位留下负面印象。(方秀芬 黄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