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育人为本,让中职学生德技双馨
时间:2013-08-26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靠立,人靠树,教育应当以育人为本,人的发展则是教育的结果。教育需要正本清源,教育工作者要在明确“育人为本”涵义的基础上,笃守育人为本,以此戮力同心地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社会发展上说,教育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为让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设计的一种文化形式;从人的发展上说,教育是对人的素质发展所作的价值设定,也就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设定人发展的方向、内容和层次。所以,中职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就要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拥有服务经济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中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为满足新时期社会需求和实现中国梦而去造就“合格的职业人”。
所谓“合格的职业人”,不但应当具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以“礼仪”、“助人”为习惯的道德行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且应当具备娴熟乃至精湛的一技之长和有着适应性、实效性、前瞻性的职业能力。也就是说,“身正技高”才是中职学校培养的“合格的职业人”应有的特征。那么,中职学校怎样来培育“身正技高”的职业人呢?
育“身正技高”的职业人,要求中职学校德育能让学生亲历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将体验和感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习惯。这要求学校重视“育人先育德”,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规避德育边缘化、简单化及空洞说教的倾向,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型”德育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特点,凸现了中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有效尝试。它通过积极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的广泛参与中,以切身的活动体验,形成道德认知、情感、信念,最终潜移默化地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活动的设计要遵循职业性、实践性、体验性、教育性、激励性和愉悦性的原则;活动的内容要融入礼仪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育“身正技高”的职业人,要求中职学校教学根据学生智力特征,让学生在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项目任务的行动中学会学好专业技能。中职学生的智力特征不是以逻辑思维而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在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并不比普高学生逊色,有的甚至更好。基于社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要求和中职学生的这一智力特征,在选择性学习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下,专业教学改革应提倡的策略是:“让学生在由实践情境构成的行动体系中获取与职业工作任务相关的过程性知识,去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创新)的问题,并从中学会、学好技能。”于是,不少新的教学方法便应运而生。譬如“技能项目任务实训法”,由专业教师按企业岗位需求精心设计“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行动中学(做中学),教师则在学生做中教(点拨、纠错),学生再继续在学中做,并力求精益求精、有所创新而做得更好,直至完成任务。此种方法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怕学和厌学”到“乐学和勤学”,从比较快捷地认知和学会技能,到熟练地掌握运用技能。(钱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