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县农科教优秀项目助农民共同致富学习品牌总结报告
◎ 德清县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以项目带培训” 这一终身学习品牌,是德清县社区教育近十年实践与研究取得的经验性成果,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时代产物,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其是行之有效的。2013年度,德清“以项目带培训” 这一终身学习品牌被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评为“中国美丽乡村教育”。
一、“以项目带培训”品牌特色
本文所指的项目主要包括两大项:一是农科教结合项目;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非农类项目)。而本文中“以项目带培训”主要是农科教结合项目。德清的农民教育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其教育培训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以项目为载体,使培训落到实处,实际、实用、实效。给受训者得到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深受农民的欢迎。
1.围绕市场找项目——让农民真“富”
培训的项目哪里来?德清农民培训项目主要是通过“立项”这种形式充分发掘当地现有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引导农民提升传统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寻找或引进项目,经过实验,把成功的项目向农民推广,最大限度地避免农民不应有的损失。然后把实验中得出的成功技术、经验、措施进行系统的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再通过专家、科研机构的论证,最终形成项目立项目。立项只是手段而已,其目的是通过专家、科研机构的论证的项目,取得政府的支持,获得农民的信任,实现推广应用。
立足当地资源找项目。下列两个案例就是典型。一是武康成校的《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项目。早园竹是德清县传统的“名、优、特”地方竹种,有着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古时曾作为“贡品”进贡皇氏贵族。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德清早园竹种植面积不足万亩,经济效益低。如何让这近万亩的早园竹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呢?武康成校通过大量的调研,认为早园笋之所以经济效益不佳,原因就是上市销售时间太迟,错过了中国人传统佳节——春节这一大好时机。让早园笋提前上市是关键。围绕这一问题,武康成校上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下访田间地头的种植农户,同时遍查资料,收集信息。
经过反复的覆盖实验和研究,覆盖技术取得了成功。于是乎,项目很快就在县科技局立项。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无古人的早园笋生产领域里的“第一次革命”——《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项目开始了。
武康成校的《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项目的推广应用,给德清及周边的笋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一项土技术,一年增收一个亿”的新闻报道引来了四面八方的竹农,更是引来了中央电视台、国家农业部到武康成校的基地上进行现场采访和摄制。早园竹真正地成为了德清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二是德清县雷甸镇成校倾力打造的“杨墩村枇杷种植”农科教项目。杨墩枇杷早在隋唐时期就作为贡果进献朝廷,可直到21世纪,树还是那树,果还是那果,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采下的枇杷却要冒充外地的名枇杷,到处叫买,真可以说是有苦没处说,手捧“金饭碗”去要饭。2001年雷甸镇成校“慧眼识珠”,带着农科教项目走进了杨墩,杨墩的枇杷才开始变大变甜变值钱。现如今,杨墩的枇杷已香飘万里。枇杷黄了,慕名前来的客人络绎不绝,象赶“市”一般,客人们是饱了眼福饱口福,一筐筐一篮篮满载而归。杨墩的农民腰包鼓了,枇杷树成了杨墩农民致富的“摇钱树”。从此德清“杨墩枇杷”赛过了“塘西枇杷”。
因地制宜引进项目。引进一个好的项目不容易,需要进行反复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当地的优势资源、自然条件、市场行情、农民的接受水平;还要进行项目的科技含量、可操作性、推广价值、风险程度等的多方论证。
德清县新市镇社区教育分院看到新塘等村水网交织,水塘密布,地势平坦,是蛋鸭养殖的最佳的天然养殖场所。因此,尝试引进蛋鸭养殖项目。于是带领农户到绍兴、缙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取经。回来后,启动了“蛋鸭养殖工程”,举办养殖培训班,编印了《蛋鸭养殖技术》资料无偿提供给广大养殖户。同时成立了“德清县成隆科技发展公司”,为农民提供鸭苗、饲料、药物,回收鸭蛋,帮助农民开拓销售市场。这个项目,从试点的新塘村养鸭专业户3户发展到36户,蛋鸭饲养量由4000羽发展到8万羽,该村 40%的农民当上了“鸭司令”, 专业户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到目前全镇蛋鸭饲养量突破80万羽,全镇养鸭年收入达800多万元。这一项目推广,德清的“东立鹅”、“冰茶老鸭”应业而生,成为德清特色农产品。
2.围绕项目搞示范------让农民真“信”
农民最重现实,最讲实惠。农民最当心的是资金投入“打水漂”,“赔了夫人又折兵”。针对农村和市场经济的特点,为了赢得农民朋友的信赖,每一次从立项到推广应用期间,总是率先在学校的示范基地上或示范农户的基地上实验,进行示范。待项目的各项实验成功后,再予以推广应用,变“要农户做”为“农户自己要做”,加快了项目的全面推广与应用,“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了好的项目,有了坚实的科技依托,有了政府的支持,还得有农户的“信”。“信”是基础,是前提。只有“信”,农户才心甘情愿地接受培训,应用项目的成果。要使农户“信”,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做给农民看。
德清县武康镇社区教育分院实施的早园笋生产领域里的“三大项目”,都是率先从学校自己的示范基地和示范农户的基地上“演练”的。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让农户彻底地“信服”。
在项目推广过程中始终强调:在向农户推广项目前,必须先试验,先示范,要把失败留给自己,把成功奉献给农户;我们自己可以允许有成千上百次的失败,而农户却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失败。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德清所推广的项目,没有给一个农户造成一丝一毫的损失,相反的是给农户带去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让笋农看到“早出高产覆盖技术”的巨大经济效益,武康社区教育分院在0.22亩早园竹林地上进行覆盖技术的示范。
0.22亩竹地当年共出笋331.6公斤,产值4153.6元,折合亩产为1508公斤,亩产值达18878元,产量产值成倍增加,而投入只占产值的9.3%。消息不胫而走,这块0.22亩的竹地俨然成了神奇的“宝地”,四面八方慕名前来参观取经的农户络绎不绝。真应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句俗话。
为了更好地取信于民,便于农户参照模仿,学校承包了4.5亩的早园竹林地,作为“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的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经过精心的“呵护”,这块4.5亩的早园竹基地真正成为了示范地,样板地。当年产量超过了1000公斤,亩产值高达22500元。
同样,《早园竹多年覆盖衰败林地复苏改造》项目确定为县重点科技项目,省农科教重点项目后,我校除了利用学校的早园竹示范基地进行改造示范外,还借用了农户一块经多年覆盖严重衰败的早园竹林地,作为样板进行复苏改造。经过两年多的改造,“起死回生”,又恢复了青春活力,展现出当年的丰收景象,从几乎绝收的林地到亩产值达到近万元。许多农户看到了复苏改造的乐观前景,都主动地投入到衰败林地的复苏改造中去。 *#*
3.围绕项目抓培训------让农民真“懂”
搞项目研究开发的目的,就在于将研究开发的成果予以推广应用,围绕项目抓培训,一是为了使项目的研究开发成果能为农民所掌握,迅速地予以推广应用,实现项目研究开发的目的;二是能使培训更具针对性、现实性、实用性、有效性。学以致用,永远是培训的最直接的目的。离开项目搞培训,没有吸引力,农民不感兴趣,最终只是摆设,成了无地之矢。德清的项目之所以能取得成效,与其重视农民的培训有着直接的关系。
留在农村里从事一产的人员,大都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强对这些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对这些从业人员的培训,又必须讲究培训的方式方法。只有加强培训,才能使他们掌握科技,运用科技,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增加收入;只有讲究培训的方式方法,才能使他们能学、会用,更好转化为他们自己的技能。
几年来的培训工作,德清的农民培训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农户特点的培训方法:(1)浅化科技教材。针对大部分农户的文化水平较低这一现状,我们自己首先将其理解吃透,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程度;然后,按照农户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特点和心理意愿,将科技教材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农户消化掌握。(2)简化科技理论。运用通俗的农民语言,比较浅显的乡土道理,比较形象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课。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把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简明地传授给农民,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鲜活、最实用的东西。(3)细化科技规程。要善于及时地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概括,将推广的项目技术细化。 使他们在每个生产阶段之前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试就灵。(4)强化技能训练。在理论培训过程中,要侧重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和电教仪器进行直观教学。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讲解---操作---指导---再操作的训练,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在现场教学过程中,着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指导农民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学用结合,形成生产技能。在巡回指导过程中,要结合农民各自生产中发现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以及难以准确把握的新技术的指导,培养农民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在立项之后,重视抓培训,并且重视培训的方法,所以绝大多数的项目,都能全面地予以推广应用,使一方群众受益。
4.围绕项目促推广--让农民真“用”
立项是寻找一个能让农民致富的好项目,通过项目的引路,使农民致富;示范是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取得农民的信任,有样好学,能照样去学;培训是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管理技巧,为推广作准备。
多年的科技项目的应用推广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地方的传统产业往往是资源条件和劳动力优势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传统已深深地植根于农民的思想、生活、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农村经济发展要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到的。我们必须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尊重农民世代相传的传统和习惯,立足当地资源,全力引导帮助农民发现需要什么,哪些是自己能够生产的,哪些产业是自己的优势,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我们的任务就是将政府想做的、农民会做的和市场需求的结合起来,找到市场与传统的“结合点”,引导农民提升传统产业,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源,将它做大做强。
武康社区教育分院的“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从实验成功→基地示范→人员培训→应用推广,真的是“星火燎原”,应用推广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人数之多,真的是前所未有,盛况空前。
“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项目被竹农形象地称之为“点笋为金”的土技术。早园笋在德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千多年来一直默默地立在这肥沃的土地上,不为人所重视,也没有为竹农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是这“点笋为金”的土技术一下子把这早园竹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正是由于这项技术,使得德清的早园竹种植面积由不足万亩迅速扩展到10多万亩,成为德清农业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德清农民的“摇钱树”。
“早园竹多年覆盖衰败林地复苏改造”项目的推广也非常之迅速,这一项目,农户们形象地称之为“及时雨”、“雪中炭”,褒奖这改造措施为不伤筋动骨的“灵丹妙药”。这一项目的实施推广正中了竹农之所需,培训人员近万人次,5000多份的资料一发而空。一项事业一旦成了农民自觉的行动,就会产生巨大的效益。试想,为农户带来洋房、小车的早园竹是竹农的“心肝宝贝”,能让它衰败吗?只要有“救”,会不全力以赴吗?项目的推广应用之快是可想而知的了。
二、“以项目带培训”品牌成效
本项目经过几年来的积极研究与实验,项目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广为传播,备受关注
“项目引领社区教育发展”业已成为德清县社区教育的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国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研究》、《中国农村教育》、《新农村》等杂志多次刊登文章,介绍德清社区教育发展经验——“以项目引领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中国教育报》2009年9月22日以“浙江教育品牌展示”为栏目,宣传德清的社区教育经验;《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18日头版头条以《浙江德清县农科教优秀项目培训助农民共同致富》为题,报道德清的社区教育发展成就。“以项目带培训”这一德清社区教育经验更是得到了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的极力推崇,2009年11月21—22日,“职业教育创新与城乡统筹发展国际论坛”国际性会议在我国重庆隆重召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蓝建研究员在其中的“非正规教育和生存技能培训为农村发展服务亚太地区研讨会”上,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在会议上作了重要发言,她发言的标题就是《以项目带培训——中国浙江德清县成人学校的案例》,把德清的社区教育经验推向世界。
“以项目带培训”相关研究成果成效显著。2006年获得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三届(2008年)第四届(2012年)职业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第六届(2008年)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2010年获得全国第二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提名奖。
2.提升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发展了德清的现代农业
“以科技项目为抓手,提升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进了德清现代农业的进程。2009年德清统计局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德清农业总产值21.6亿元,其中一半多来自于各乡镇农科教重点项目的贡献率。
其中如:早园笋、枇杷、西瓜、青虾、花鳖、黑鱼等项目,不仅闻名遐迩,并且产生了品牌效益,成为德清对外交往的“名片”。
3.新型农民茁壮成长,农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以项目带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永远不走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土专家”。忻金山、归毛头、佘国兴、张明德、嵇金桥等一大批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专家”在社区教育的大课堂里茁壮成长。
“抓项目”,使得德清的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精品化、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奔向了二、三产业,增加了经济收入;“抓转移”,通过技能培训,使得“洗脚上岸”的农村劳动力具备了“背包进城”的素质,实现了充分而有效的转移。由于“抓项目、抓转移”的“两抓”,“减少了农民”从而“富裕了农民”,使得德清农村的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有力地推进了德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2004年~2007年农村人均收入连年越上新台阶,2004年6407元;2005年迈入7461元;2006年越进8543元;2007年冲上9773元,直逼万元大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140元,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12278元,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1452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77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