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标准”不再唯一是件幸事
时间:2016-09-23 来源:新民晚报

教育部昨天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哪些地市进行试点由各地自己确定。

据记者今天上午获得的最新消息,上海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将于明年上半年出台,核心要素就是不单纯追求分数,将评价初中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任务

一考多用不唯分数

此次中考改革设计了多重任务

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试点地区要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亮点

全科开考培养兴趣

在教育部的这份指导意见中,有关“改变考试科目构成”的设想颇为引人注目。教育部也提出,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其他纳入“录取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但并不要求将所有科目纳入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以免增加学生负担。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发展学生优势特长。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将可以选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之外的其他“录取计分科目”。但是,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要文理兼顾。没有选择的科目,不仅“要学”“要考”,还要达到“合格”。

本市的多位中学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中考政策“变脸”,有利于初中学生在打好均衡学科基础的同时,及早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与此同时,这也给高中学校特色化建设提供了思路,不仅只是发展艺术特色、科技特色,也可强化突出某一门学科的特色,吸引一部分对学科感兴趣、有潜力的学生,更有目的性地报考。

指导意见中还提出,要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对此,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校长陈文珊说,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现有的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也是孩子成才的很好途径。

两年前,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从那时起,社会就在期盼中考改革也该快点提上议事日程。昨天,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两大考试改革的第二只“靴子”终于落地了。

克服不考不学

避免分分计较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界有个怪现象。一碰到教育难事,往往大学怪高中,高中怪初中,初中怪小学,小学怪幼儿园。说研究生质量不佳,高校立马不买账:“现在考研的,很多就不是985、211的本科生,没见很多扩招的本科质量堪忧吗?”但本科段也不服气啊:“高中文理分科、学生只会死读书,到了大学哪来活力?”高中听了当然也窝一肚子火:“瞧瞧中考吧,还不是分分计较,补课成风、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初中学校当然也满腹委屈……这样的一层怪一层,貌似谁都有理,谁都有苦衷,也难怪有人要形容当下的学校教育真的成了一个死结。既然是个“结”,就必须解开,也总有解开的一天。正如这份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开宗明义,现行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招生录取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考试内容偏重机械记忆、重复训练,加重学生负担;招生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加分项目不合理,影响教育公平。

明年起,新的高考改革将在上海、浙江两地试点,颇多“利好”也早已为社会褒奖。现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也已面世,两大选拔性考试既遥相呼应又相辅相成,这真是在读的初中生、小学生乃至牙牙学语孩子们的幸事。

说是幸事,当然应是学生之幸、家长之幸、教师之幸,进而成为民族未来之幸。但幸事要被社会普遍接受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有许多的瓶颈要打通。

比如,此次中考指导意见提出,要在初中推行学业水平考试,且要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考试的范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对此,已有舆论质疑,这样的“全科开考”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对此,昨天教育部在第一时间明确回答,为防止增加学生负担,这次改革进行了综合设计。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在成绩呈现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在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要求在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以及体育科目之外做到文理兼顾、负担适度,不是把所有的考试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没有纳入总成绩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

关注个体差异

转变评价体系

“成功教育”创始人刘京海说,现行中考和高考的最大问题就是“标准单一”,即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招生录取一贯是以固定学科的考试成绩排序,多一分可以录取,少一分则不能被录取,这看似很公平,其实是一种隐性的不公平,因为它没有考量孩子的潜质、特长。单一的分数标准容易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抹杀孩子的天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今在上海号称有十万琴童在学钢琴,但却多为低龄的小学生和幼儿园宝宝,见过有几个家长逼初中和高中的孩子弹琴的?道理很简单:中考和高考不考钢琴。

关注个体差异,同时,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鼓励扬长避短,发展学生自身的优势特长。这正是这次中考改革的亮点所在。为此,在这份中考改革指导意见中还特别提出,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那么,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什么新的要求?如何保证客观真实?对于这些疑惑,教育部给出的解释,一是在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努力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细;二是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三是在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做到程序严谨,方便适用;四是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

恩格斯有个著名论断:“人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是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其实,这与中国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个道理。“读万卷书”就是学科知识,“行万里路”就是社会实践。人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要真正得以提高,读书、学习、考试必不可少,但广泛接触社会、参加实践探索更不可或缺,而且还必须从小做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次的中考改革可谓抓到了实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