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科研”——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管理路径选择
时间:2016-09-26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普遍缺少战略定位、宏观布局、理论研究和创新措施,严重滞后于学校其它方面工作。随着高职教育发展进入“卓越高职院校”建设时期,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急需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创新能力。

将“抢救科研”作为战略定位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普遍欠缺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动力。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认识:

(1)科研是本科院校以及研究型大学的事情,不是高职院校分内之事。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师没必要进行科研。

(2)高职院校师生比高,教师教学负担重,强调科研工作必然会冲击教学工作。

(3)高职院校科研主要是为了职称晋级,是一种被动行为,只有短期的效益,学校没有必要考核教师的科研业绩。

从科研规划角度,学校的科研工作定位不能停留在“稳固”“提高”“加强”这样的文字描述上,而必须定位在“抢救”的高度,尽快进入“扶持”程序。而药方就是提高教师的科研动力。措施就是“奖罚分明、以奖为主”。“奖”切不可蜻蜓点水,要奖得拉开差距、奖有所获,强化科研引领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让科研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通过科研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与质量,并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产品回报社会。科研反哺教学、回馈社会,既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目标,又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从战略上看,高职院校的科研政策必须转向“导向政策”“倾斜政策”,即针对衡量一所学校科研服务社会能力的、体现学校科研创新价值的重要关键科研指标,从科研政策上进行导向和倾斜,实现增长和突破。

从战术上看,应视学校现有师资水平、个人兴趣和能力,挑选并重点培育部分与企业密切联系的、应用研究业绩突出的骨干教师,成为学校科研一线的生力军,以20%的精英人员来完成学校80%的科研成果;剩余80%的教师重点偏重于教学成果,并完成其他20%的科研任务。

院校科研管理体制路径选择科学划分科研项目等级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等级划分极不规范,学校与学校之间差别大,且随意性较强。科研项目等级认定总体应符合科学、规范的认定标准。一般说来,以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校级四类划分科研项目等级为宜。

合理确定教师科研成果评估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确定原则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科研的积极性,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体现科研管理与时俱进、动态发展及学校科研评价的前瞻性、科学性、公平性、实效性。

高职院校除了将项目、论文、著作、获奖、专利等作为教师科研成果评估的一般指标外,应重点把应用技术研发、应用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成果转化作为评价教师科研业绩的核心指标,在体制上引导促进开展应用性研究工作。改变完全按照具体量化指标进行定量评价的方式,不仅要对论文数量、科研立项级别等指标进行考核,更要对研究项目的应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考量,综合评价教师科研成果。要加大成果转让等核心指标的科研奖励,下调论文著作等一般指标科研奖励。其中,科研项目校内配套经费标准应采用固定值取代现有的浮动区间值,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设立校级应用创新项目和青年创新基金

高职院校可通过自主设立校级应用创新项目和青年创新基金,为教师搭建更多的校内科研平台,锻炼队伍,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校级应用创新项目研究期限一般为2~3年,每年组织申报一次,由校学术委员会组织校内外专家根据申报项目的质量、项目的创造性和实用性、成果的可转化性为评审标准,决定立项,并颁布具体管理办法。

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设立青年创新基金,为教师搭建更高的科研平台。青年创新基金分科技应用项目和人文社科项目两个类别,每年组织申报一次,研究期限一般为3~5年,并制订《校级青年创新基金管理办法》。

校级应用创新项目和青年创新基金应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坚持少而精,无需做到面面俱到。项目内容要体现促进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项目研究要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有独到见解,项目成果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完善的科研服务机制

高职院校可以将每周某一固定时间作为“科研工作日”,教师可围绕科研工作举办科研沙龙、科研讲座、科研研讨,组织科研团队活动,开展个人学术研究,把学术报告、学术沙龙活动制度化,将二级学院学术活动纳入学校科研工作考核指标。

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和技术合同备案制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可全面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即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确定项目预算,后期的发票直接由项目负责人签字便可去财务部门办理报销手续。这既符合国家科研管理新政的要求,也可以减少教师科研项目发票的报销环节。

高职院校应尽快建立技术合同备案制,取消现有的技术合同先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再交审计部门审核报批的管理流程,改为项目负责人直接去审计部门审核报批,再到科研部门报备。这既可以避免科研管理部门的审查流于形式,又可减化办事流程,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作者简介:陈刚(1966-),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钱中平(1963-),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工程。